官员与高校共造文凭腐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5日10:47 东南快报 | |||||||||
不知道从何时起,当一位官员说自己是什么学历时,总会引来周围众多怀疑的目光。而当中央各部委也开始对自己的干部投以这样的目光时,一场关于文凭的审查风暴也就顺理成章了。 2002年下半年,中央四部委开始了清查干部假文凭的行动,查出全国1.5万名干部学历学位有假。清查出来的结果尚在人们接受的范围之内,但是熟悉个中缘由的人士对此却给
今年3月,四川小县岳池推出了“干部文凭公示制”,具体做法是,干部更改学历时,先按程序送所在单位、乡镇党委或主管部门党委(党组)层层把关,再送组织人事部门办理学历变更手续。组织人事部门在对相关证件、档案材料、单位证明等进行初核后,对干部原学历和需要变更学历的就读院校、专业及学习年限、学习方式等内容以张贴公告的方式在干部所在单位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并设立专门举报电话,安排专人负责受理和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 一位社会学家在接受采访时调侃到,“这就是法律中的有罪推定嘛。以前只要看到一个干部,老百姓就先怀疑这个人学历是假的。现在政府也主动怀疑自己的干部文凭都是假的,文凭问题上,已经毫无诚信可言。”学校:根子在干部 “治理文凭腐败很简单,只要把住学校这个口就行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郑也夫说。他认为,学校无视自己的学术声誉和学术道德、随意进行利益交换,是文凭腐败产生的客观原因。 但一位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对此颇感委屈。他认为这是“现象在高校,根子在干部”,“对待干部要文凭、混文凭的事情,学校一味地挡也是很难办的,因为学校开门办学,需要主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掌管科研经费、项目、计划指标的部门,都是咱们的衣食父母,学校是哪尊‘佛’也得罪不起,否则就有可能‘穿小鞋’。拿文凭换利益,学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你不做,别人做,到头来不光项目没了,还被笑话为‘思想不够解放’。” 一个实例是,一位曾经给学校批过项目的部门领导曾经直接问他,花20万元能否帮忙搞到一个真的博士文凭。遭到拒绝后,这位领导把电话打到校长那里,指责研究生院“思想太保守”。 大学对于“干部学生”往往实行“宽进宽出制”——只要干部能想办法入学,一般就能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大学里流传着这些特殊学生“课也不来上,考试让人代,论文靠挂名,答辩打招呼”的怪现象。干部:文凭是“门票” 面对这种局面,党建专家钟岩回忆道,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认识到干部老年化问题的严重性,提出干部“年轻化”。当时,按“年轻化”标准选拔的干部大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年轻,二是有文凭,正如人们一度所说的“年龄是个宝,文凭少不了”。这给我国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即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简单化地套用“年龄格”和“文凭格”这两项指标。 钟岩的说法得到了一位基层干部经验的验证。“我生于建国后,在学知识的关键时候,文革爆发了,我们这一代人失去了最宝贵的时光。参加工作以后,在乡镇摸爬滚打了20多年,我从一般干部一直干到镇党委书记,最后到县里任局长。40多岁任局长,当然希望能继续‘往上走’,可这时,一纸文凭却成了我升迁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因为国家有规定,县处级干部必须是本科以上文凭,而我仅仅是高中毕业。于是,我报名参加了省委党校在我县设立的函授班。3年以后,也就是2001年,我顺利拿到了本科文凭,也成功地从4位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如愿提升为副县级干部,与我同期毕业的有100多人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 “说我的文凭是‘混’出来的,这一点都不为过。我拿到了本科文凭,却发现自己还是同样的知识水平,改变的仅仅是我的职位和履历表上学历一栏中的‘本科’两字。然而,干部们对此心照不宣,没人会检举你,也无法查处,因为得到的文凭是国家承认的,谁会管你是怎样拿到的,有没有真正学到东西。所以文凭仅仅是一个形式,是你能否提升的‘门票’。”一定要唯高学历是举? 相比国外,中国官员的任职条件显然算高的。 在美国国务院招聘外交官的要求中,学历一栏是“高中毕业”,即只要接受过美国的义务教育就可以了。与此相比,中国对干部的强制性学历要求已经相当高了。 据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调查,现在不少地方和部门把学位等同于能力的现象并不鲜见,有地方甚至列出了“学位——官级换算表”:学士相当于科员,硕士相当于科长,博士相当于处级,博士后相当于厅级。有的地方大量选拔博士进入领导层,形成博士兵团,被媒体报道为亲近知识、拥抱科学。某市在编的博士就有82人,他们均担任副县(处)级及以上领导职务。某省副处级以上公务员中,已经有十分之一拥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专家们认为,中国数千年的科举制度造成了“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官”的传统理念。有专家表示,现在清理假文凭和“文凭公示”其实质都是“唯文凭论”。“如果文凭在干部升迁中能发挥那么大的作用,那产生‘假文凭’的现象终究是难免的。”全国查出1.5万名官员学历有问题干部文凭造假路线揭秘 中央四部委清查干部假文凭的行动是从2002年开始的。 两年后,此次清查的结果公布,假文凭比例惊人:在查到的全国67万名县处级以上干部中,每40名就有一人的文凭有问题。在1.5万多例误填、错填或虚填、假填的学历中,相当多一部分是干部将培训班、进修班、专业证书班等非学历教育填写为学历教育;一部分是填写不规范,将在职教育学历填写为全日制教育学历;还有的是部分办学单位违反有关规定滥发学历、学位证书,甚至有少数人买、骗假文凭等。 一位学术圈内人士总结道:“其实根本不需要分类,都是欺骗行为,而且文凭腐败的事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文凭造假一街头购买假证 目前披露出来的的官员中文凭造假第一人恐怕要属胡长青了。这位因为腐败被处以死刑的原江西省副省长,曾经委托他人到北京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弄一个假文凭,结果受托人没有弄到,只好到北京的中关村买了一个假的法学学士文凭。但是,从此之后,胡长青就开始以“北大才子”自居,甚至称自己是“法学教授”,直到案发后,人们才开始了解事实真相。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北京大学在胡长青担任江西省领导一职时,从来没有对此事提出质疑,而是在其案发后,才赶紧对此进行澄清。 据知情人士介绍,干部很少去街上购买假文凭,因为这些假文凭毕竟容易鉴别,一旦被查出来,当事人就会完全名誉扫地。据深圳市的调查数据显示,县处级以上干部去购买完全虚假文凭的只占到造假总数的八分之一。而教育部对这种文凭的鉴别也已经比较熟练。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说,为遏制假学历证书,教育部已于2001年12月19日开通了高等教育学历查询系统,对假文凭的鉴别已经比较方便。文凭造假二大量在职培训班 真正让大量官员趋之若鹜的假文凭,是由各大名校举办的各类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的短期培训班,许多干部的文凭造假正是将这些短期培训班的资格证书也算作自己的学历,对外号称自己是某某硕士,某某博士。据京城一位经常帮忙举办此类学习班的人士透露,现在最热门的是博士培训班,而本科培训班的热度已经大大不如以前。 中国政法大学的杨玉圣副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对此现象深恶痛绝。他告诉本报记者:“我个人认为这是腐败。”文凭造假三高校权学交易 上述这些文凭假冒的案例,许多已经在这次四部委的联合清查活动中被清理。但是,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和目前各个高校正宗学位颁发中的一些黑幕比起来只是小巫见大巫。“目前真正的毒瘤是,一些干部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各个高校的一些‘导师’相勾结,通过非正常渠道拿到如假包换的文凭。”他举例说,有位博导就曾恬不知耻地炫耀:他招的研究生,或者是局级干部,或者是美女。 2001年,发生在中国一所顶尖高校的招收博士黑幕足以让人对目前的官员文凭腐败窥见一二。据透露,这次博士的最终录取名单中,有大量的学生被破格录取,而这些人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官员、英语不及格、甚至出现了二十几分的超低分,但专业课的成绩都出奇地高。更为引人瞩目的是,这些学生没有一个在硕士阶段或者本科阶段学过这些专业课。事情曝光后,该名校未对此事进行过任何的回应。评论隔离疑似文凭 今天的中国人在面对假文凭的时候似乎无可奈何,这让我想起了“非典”盛行的时候,打喷嚏、干咳都会被人认为是“疑似”,要被送到医院里隔离。“非典”过去之后,这种办法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再也找不到了。但是这种哲学却依然可行,至少在对待干部文凭造假问题上,也应该采取这种隔离“疑似”的办法。 执政者和管理者无疑是社会的精英力量,因而备受公众的注目。但在情与利的包装下,有的时候却蕴含了太多的权谋与恩怨。对于这些精英来说,文凭上的疑似比没有文凭更加可怕,它有几大危害,可以一一为人道来。一是缺乏政治诚信。为了获得自己觊觎的权力、地位,还有伴随着权力、地位而来的金钱美女,不惜伪装自己的身份,因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怀疑,他对于自己辖区的一方父老,还存在什么样的诚信;二是藐视人类智慧,这些积累了千百年的东西可以通过金钱或者是权力获得,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通过金钱和权力获得;三是对埋头苦干者不公,对于那些十年寒窗的学子,或者是那些用时间和生命堆积起来的财富,却可以与金钱的堆积同样高度,那么埋头苦干又剩下什么样的意义呢?如此种种,还有许多。 因此,对这种“疑似文凭”者,必须要把他隔离起来,至少要把他和权力隔离起来。这样危害才不会通过对他的无形提拔,传染到社会的思想和意识中,进而再侵蚀政治的肌体和国家的诚信。“千里之堤,溃于一穴”,这种“疑似文凭”,会让整个国家都陷入诚信的“非典”中。我们要像发现“非典”一样,发现一个“疑似文凭”,隔离一个“疑似文凭”。 文凭是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就像一个人的籍贯、出生地和父母姓名一样真实地存在,但是并不是一个人政治生命的全部内涵。中国历史上,以白丁身份入仕而名垂青史者比比皆是。而诚信,却是这些成功者共有的美德。其实,在现代社会中,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典型特征,学历只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却不是一个必要条件。必须承认的是,现代社会中某些机构的选拔条件,也在无形中助长了这种“疑似文凭”。我们在打造“疑似文凭”的抗体时,也应该反躬自问,我们是不是真的任人唯贤,还是任人唯凭?如果能做到总是前者,那么“疑似文凭”的隔离病房恐怕也不需要建设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