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除了预警我们还要做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1:38 京华时报

  作者: 杨耕身来源:

  新闻主体:据本报报道,北京市气象台透露,“7·10”暴雨后,市气象台已经开始拟订灾害性天气预警装置方案。在8月份,市民有望在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来临前,在自己手机上收到气象警报短信。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对于经过“7·10”暴雨的北京来说,设立预警信号可以针对不同的灾害天气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无疑可以使公众更快、更广泛地获知天气状况。但在另一方面,我们如何保证预警对抵抗灾害的作用呢?

  “7·12”上海雷雨大风事件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版本。上海市气象部门在暴雨到来之前十多分钟就发布了黄色预警信号,然而结果并没有避免种种事故发生,以致酿成部分区域屋毁人亡的事件。据上海媒体记者的调查,气象部门在发出黄色预警信号后,这个警报的威力在各部门层层传达中被一点点削弱,最后发挥出的预警功能几乎所剩无几。

  上海实则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更严峻的问题:对灾害的预警是否必然带来对灾害的有效应急?在天气预报并不缺失的情况下,建立起相应的预警系统,只是技术上的枝节,但是预警效力的发挥,却有赖社会整个公共系统的敏感。那些承担公共服务的部门,能否在第一时间内迅速行动并联动起来,无疑是保证公众能否从容应对灾害性天气的关键所在。没有这一点,预警的结果只能是提前化为公众群体性的手足无措和恐慌。

  但直到目前,我们依然没有足够的信心来保证预警效力的实现。在现代法治社会的框架下,我们的信心总是来自于权责对等的制度支撑。但是在经历过一些对灾害性天气应对乏力的事件之后,我们见过的为此承担责任的有几人?像上海,对于那些面对预警信号无动于衷的部分责任人,事后听不到任何相关问责的消息。

  当然,这并不是相关部门有意饰过,其根源在于缺乏一种指向明确的问责机制,这也表明了一种整体性应急机制的不完善。

  “7·10”北京暴雨过后,即传出消息说,北京市目前已决定将投资2000万元,建造20座国内最先进的气象监测预警塔,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气象;另外还将在2007年建成精确到一公里的“北京奥运天气预报系统”。这些无疑将提升北京灾害天气的预警机制,但我们希望,预警之后,我们首先迎来的不是灾害天气的袭击,而是应急机制的启动。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