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米塑:糯米香中 千年奇葩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6日07:52 温州新闻网

  民间艺人叶朝光向记者展示自己的米塑作品。郑晓群 摄

  温州新闻网报道:温州民间有个习俗,每逢喜庆节日、婚丧嫁娶或庆祝寿辰,都要捏制米塑。据传,这一习俗早在宋朝时就已出现。经过千余年的传承,米塑工艺流程日臻完善,与北方的“面塑”并称为我国食品塑作工艺上的双绝。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然而,像许多其他民俗一样,米塑赖以生存的土壤渐渐稀薄,市场萎缩、后继乏人的尴尬接踵而至。

  6米寿桃 “住”进百人

  天桥下,擂台前,人头攒动,时而大声喝彩,时而一片嘘声……这不是人们在比武打擂,而是米塑制作者们在“斗台”,比试谁的技术更加精湛。解放初期,人们安居乐业,米塑随之也进入了鼎盛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初至90年代末,米塑开始走出温州,为世人所知。“米人邵”邵永桂老人曾远赴日本进行米塑表演,日本人叹为观止;米塑工艺家王锦荣,在浙江博物馆连续进行7天表演,赠送出300多件米塑作品;我市7位米塑艺术大师曾用了一个礼拜的时间,耗用800余斤大米,制作了高达6.4米的“寿桃山”,令人惊奇的是,寿桃的正方竟塑上了200多个大小不一的戏曲神话人物以及鸟兽花卉,惟妙惟肖,好不壮观。

  百年之后 谁会米塑

  然而,时过境迁,米塑这个有着珍贵价值的绝活也渐渐少人问津。据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潘一钢介绍,我市目前米塑的从业人数已不到10人。

  年过5旬的叶朝光是其中的一位。他经历过米塑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米塑日渐走向衰退的见证者。他曾经带过三个徒弟,如今都改行了:一个开了间糖果店,做起了小老板,另两个则当上了厨师。

  每逢过年过节,还会有不少人来叶朝光这里订制米塑,今年正月就制作了600多件。然而,温州目前还有能力生产大型“寿桃山”的仅此一家。他坦言,徒弟们绝不会从事米塑这个行业,也已经做不出精品米塑了。

  思变求生 难在保存

  民俗的变迁让米塑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为了找回昔日的荣光,米塑艺人们也在思“变”,他们逐步将现代生活揉进创作题材,而不仅仅局限在戏剧人物上,王锦荣的《周总理》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然而,由于米塑使用的材料均是煮熟的米粉团,大部分米塑只能保存三四天,这使其传承遭遇了极大的困境。叶朝光说,米塑的保存需要防裂、防蛀、防霉,由于米塑艺人们文化水平大多不高,无法找到合适的配料。他自己也曾试用过十几种配料,除了一件《武松打虎》保存了3年多外,其他都没能保存下来。

  叶朝光说,手艺没有传人,精品又无法保存,或许,几十年后的人们只能在照片中观摩这个“绝活”了。(温州日报 见习记者 黄还春实习生邓小易)

  米塑又称“粉塑”,是用煮熟的米粉团为原料,通过揉、捏、掐、刻等多种手法,制成各种人物、走兽、花鸟的民俗工艺。其作品大小不一,大的高达数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大都用于喜庆节日和庆祝寿辰等。旧时,每逢夏历二月十五日举行拦街福,都要制作米塑大寿桃,寿桃面上除装饰花鸟虫鱼形象外,其正背两面,还塑有《三国志》、《封神榜》、《西游记》以及《水浒传》的戏曲人物,形象逼真,色彩纷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