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着力解决人文因素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7日08:51 胶东在线 | |||||||||
新华网兰州7月17日电(记者王艳明)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古代文化的重任,但随着参观者的纷至沓来,“不堪重负”成为许多文化遗产发出的共同声音。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算得上是最易受人文因素影响的一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参观了莫高窟。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游客接待量已超过
樊锦诗说,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发展,但也不能因为要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要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从上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就与海内外机构合作,对莫高窟的地质环境、气象环境、特别是洞窟小环境进行了监测,在莫高窟窟顶设置了窟区环境监测站,为洞窟安装温湿度自动监测探头、铝合金门窗及洞内挡护玻璃等。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开始实施干预。2000年,对游客实行了窟内分流,2003年4月,又启动了游客参观预约制,开展了“洞窟游客承载量”试验研究和“虚拟敦煌”建设,并在2003年出台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保护专家们认为,这些措施和研究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洞窟保护压力,使莫高窟的洞窟内外环境得到了改善,并为根本解决敦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