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着力解决人文因素对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7日08:51 胶东在线

  新华网兰州7月17日电(记者王艳明)文化遗产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弘扬古代文化的重任,但随着参观者的纷至沓来,“不堪重负”成为许多文化遗产发出的共同声音。在中国,敦煌莫高窟算得上是最易受人文因素影响的一处文化遗产。

  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参观了莫高窟。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游客接待量已超过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30万人次,预计未来5-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说,莫高窟虽然规模宏大,洞窟众多,但每个洞窟的空间极其有限,而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麦草等脆弱材料制成,为了科学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就不能过度开放。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说,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在18212人的总参观数中,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樊锦诗说,不能以牺牲珍贵文物为代价,换取旅游发展,但也不能因为要保护而拒游客于门外,要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起来。从上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就与海内外机构合作,对莫高窟的地质环境、气象环境、特别是洞窟小环境进行了监测,在莫高窟窟顶设置了窟区环境监测站,为洞窟安装温湿度自动监测探头、铝合金门窗及洞内挡护玻璃等。

  与此同时,敦煌研究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开始实施干预。2000年,对游客实行了窟内分流,2003年4月,又启动了游客参观预约制,开展了“洞窟游客承载量”试验研究和“虚拟敦煌”建设,并在2003年出台了《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

  保护专家们认为,这些措施和研究项目的开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洞窟保护压力,使莫高窟的洞窟内外环境得到了改善,并为根本解决敦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探索了一条有效途径。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