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周特稿:24年寻根之旅牵回几多中国心(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7日15:25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月11日,“2004美国旧金山华裔青年寻根团”一行15人抵达广州;两天后,英国华裔青年烹饪夏令营团也抵穗,双双拉开今年“寻根之旅———相约广东”大型华裔寻根夏令营帷幕。更为有趣的是,本月22日至25日,两团的29名英美华裔青年,将首次被安排入住广州普通市民家庭,体验地道的“老广”生活。始于1980年的这个跨境寻根问祖活动,为何24年“香火”不断?缘在哪?根在哪?

  情结

  “人没有根好像树没有根,是死的!”

  “寻根的体验改变了我———一个美籍华人的人生观。”

  “我原来并不十分感觉到自己是美籍华人社会中的一员,寻根的经历使我与他们联系在一起。”
左图:一群“竹升仔”拜祭祖先,新奇而虔诚

  “我终于找到根了!”

  24年超过万人寻根问祖

  1980年7月,35名黄皮肤、黑头发的“外国人”,怀着复杂的心情,漂洋过海,走进广东开平县的村落街巷。他们是来自美国、加拿大的华裔学生,带着“我是谁,祖辈们是从哪里来”的牵挂和疑惑,寻根问祖。面对沧桑的祖屋,向祖先烧香叩首,喝一口家乡水,捧一把故乡土,这些自小在海外长大的华裔新生代,兴奋难抑:我找到根了!

  自此,以“寻根·中华文化”为主题的华裔夏令营活动持续至今,已有24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东各级侨办共举办的“华裔寻根夏(冬)令营”达300多期,营员来自五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超过万人。

  这是一位华裔寻根者的真情告白:寻根活动使我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寻找自我的心理历程是从四年前开始的,寻根活动已过去五年,寻根的体验使我认识了自我,它将永远改变我———一个美籍华人的人生观。

  他叫郭乃安,1999年的夏天,他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找回故乡,现在已是一名在四川乐山卫校任教的外籍教师。1991年以来,每年的夏天,都有一群像郭乃安这样、年龄在16岁到25岁之间的年轻美籍华人,踏上到中国寻根访祖的旅途。夏令营的海外组织者,主要是侨社团体、华侨(文)学校和热心人士。
右图:穿越一道道古巷寻根

  “让他们知道是中国人!”

  众人同心延续寻根之旅

  因为“外黄内白”的缘故,“竹升仔”、“香蕉仔”成了人们对在海外出生长大,不懂中文,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华裔新生代的通俗称谓。省侨办负责人说,在与老一辈华人接触中,他们对此深感忧心。

  广东华裔青年夏令营最早的倡导组织者关鸿禧说,1979年10月,他回广州参加交易会,与家乡开平县领导、侨办负责人和侨联负责人会面,大家商谈如何争取海外年青一代回到祖国来,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使华侨后代不会成为“外黄内白”的“香蕉”。很快,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举办美加华侨华裔青年夏令营。

  1980年,首届美加华侨华裔青年夏令营成功举办。除了寻根问祖,中国的灿烂文化和美丽河山,吸引着众多华裔青年加入到夏令营的行列。

  寻根者蒂娜·汤多年前接受《亚州周刊》的采访时说:“我认为寻根活动有助于美籍华人寻找他们的传统遗产,使他们更加关注华人社会。像我这样的人,原来并不十分感觉到自己是美籍华人社会中的一员,在寻根活动中,对美籍华人的经历有了深刻的体会和了解,这段经历使我们与华人社会的其他人联系在一起。”寻根夏令营对孩子的改变,让不少父母主动送孩子回来走走。

  夏令营活动24年“香火”越来越旺,先后衍生出专门以寻根、中华武术、烹饪等为主题的夏令营。
左图:寻根者必须灵活用筷

  “我要回中国读书!”

  两年磨出一口流利中文

  24年的耕耘结下了硕果。当年的学生现在已长大成人,一些营员已成长为华社骨干,为华社的发展劳心出力,许多营员为促进中国与所在国的友好与交流默默奉献。

  翻开24年千万个一瞬间,欣喜地看到,一些寻根者与社团建立了牢固的联系,有的成为社团领袖:杰弗里欧成为维护天使岛移民站理事会的成员;托尼·汤(1994年寻根者)和琳达·徐(1992年寻根者)现在是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的理事;唐纳德·杨(1993年寻根者),已经制作了几部有关亚裔美国人历史的纪录片。

  是他们,把夏令营的星星之火,在全球华人中延续。

  朱永泉是完全“美国化”的华裔青年,1998年夏,他赴广东中山寻根。回到美国后,朱永泉告诉父母:我是中国人,一定要回中国读书。1999年,朱永泉独自到中山大学教英文,利用打工的薪水,攻读中文,两年后,当时只知道“厕所与啤酒”两个汉词的他,讲得一口流利的中文。

  2001年,朱永泉再次回到中国。一年后,他作为寻根“引路人”,带队回祖国寻根。
右图:在祖宗面前百感交集

  下图:郑国和至今领队十年

  “我们是职业寻根人!”

  一段经历可能改变一生

  由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美国华人历史学会和省侨办组织华裔青年学生到珠江三角洲寻根访祖已有13年,郑国和带了10年队。到目前为止,他已率队为100多名华裔青年寻根,足迹遍及珠三角的20多个县市160多个村庄。

  郑国和的曾祖父在19世纪末移民美国夏威夷,他本人1948年生于菲律宾并在16岁迁到美国旧金山。1991年,旧金山文化基金会和社区教育服务中心会同美国华人历史学会,首次启动了“寻根”活动。郑国和对报名者进行筛选,带他们到美国档案馆查资料,帮助他们找到祖先的名字和来自中国哪个村庄。

  然后,将资料传给广东省侨办,在侨办的大力协助下寻根团屡屡成行。

  “人没有根好像树没有根,是死的!”回望13年的寻根路,郑国和说,没有谁能比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美国人”,更能体味寻根的酸楚与欣慰。他说,美国的华人华侨大部分已是第三、四代,对中国的印象一片空白。寻根,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美国著名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教授谭雅伦、澳洲广东会馆主席吴其芬、加拿大温哥华中华会馆副理事长关鸿禧……像郑国和一样,为了中华民族的根,他们甘愿成为勤恳的“职业寻根人”。

  现为旧金山中华文化基金会会长的郑国和告诉记者,每年10月,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在当地主要的中学、大学和社团组织中派发寻根活动小册子和申请表,对报名者进行面试和筛选,通常报名者是组团人员的三倍,第二年初确定十位人选。

  “选拔很严格,想乘机旅游观光的一个不要,不懂用筷子的就会被淘汰”,郑国和说,被选中者先要接受一年的培训,第一项工作是在美国对自己的家史进行研究,学习中国的传统习俗和历史等。
左图:水仙花皇后回乡问祖

  “让他们走进市民家庭!”

  市民好客竞相出招争客

  这几天,美国旧金山华裔青年寻根团在广东台山寻根,记者跟随采访。

  15日上午,台山附城苍城东坑村,车子在颠簸的村路上行驶。几分钟前还活泼好动的谭素心突然静了下来。她说,妈妈知道的村子的唯一印象就是:村口的大树和满街跑的家犬。

  车近村口,郑国和说,这就是你妈妈的老家了。谭素心望着窗外,眼里噙着泪轻声喃喃着:我回到家了。

  谭素心是第五代华裔,她说,以前问妈妈,家乡是什么样子的?美国长大的妈妈一无所知,她就决心要回乡探亲。在妈妈的祖屋,在英国皇家海军退役的太叔公,前天专程从香港赶回来迎接从大洋彼岸回来寻根的亲人。太叔公指着父亲的遗像,告诉她,清末民初家族的大部分人就去了美国,“你是家族里100多年来第一个回家拜祖的”,话未完,70多岁的老人转身拭泪。谭素心捧着从美国带回的全家福,不禁失声。

  谭素心好奇地转遍了祖屋的每个角落,并上山拜了祖坟。临走,她悄悄在祖屋旁捡了两块石头,带上在祖屋里找到的两只瓷碗,说要带给远在美国的妈妈看看。

  今年,省侨办富有创意地提出:让华裔寻根青年入住广州市民家庭。消息一出,马上引起市民的热烈响应,报名人数大大超出预期。据悉,此次入选的29户市民家庭是从报名的200多户家庭中挑选出来的。在日前举行的座谈会上,幸运入选的家庭纷纷拿出家庭接待计划的详尽方案,并进行讨论交流。按要求,报名的家庭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家有与华裔青年年龄相近的青年人,有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记者日前在台山采访了几位即将入住的华裔青年,他们表示,对入住普通市民家庭“很期待、很好奇”。

  (日京/编制)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