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四难”绊得辽南皮影戏步履蹒跚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09:38 沈阳今报

  特派记者李中良记者李洪飞/文首席记者梅天磬/摄 [编者按]

  “灯下敷衍千古事,影中情舞鼓乐声。”曾经的光与影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书写着古人对生命的印记。皮影戏以它“一口说尽千古愁,双手对舞百万兵”的魔幻魅力在神州大地从宫廷到民间,整整活跃了千年有余。然而,正如一个人必须面对衰老一样,今天的皮影戏已然步入了晚年,亟待归入人类非物质遗产的行列。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特别是近一段时间以来,在“一宫三陵”申遗成功的宏大背景里,辽南皮影越来越像个苍凉的老人,拖着佝偻的身躯走向黄昏。而围绕它的发展脉络,在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之间的强烈对比下,唏嘘之余,人们将更多的反思指向了它也许非常短暂的明天。

  技艺难后传三代人的三种心境

  7月14日,鞍山市千山区文化馆。作为辽宁皮影戏基地,这里的设施与场地显得有些简陋。

  老馆长尤甲75岁,10岁时便迷上了皮影戏;49岁的梁利明从1997年接手文化馆以来,没有一刻不为皮影戏奔走呼号;刘涛,18岁,入馆不到两年。

  这三代皮影人,见证了辽南皮影戏的兴盛与衰落。

  “我10岁就开始听皮影戏,听说邻村有皮影戏,就是走60多里路我也要去看!”描绘当年的情形,尤老花镜后的双眼一下子亮了许多。“农闲在家的村民席地而坐,嘴里叼着旱烟袋,一听就是凌晨两点,上瘾啊……”

  儿时对皮影戏的痴迷令尤甲在今后的工作中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把盖县皮影戏嫁接到了鞍山。“50年代(20世纪)给鞍钢工人演,两毛钱一张票,买一盒烟卷还要一毛四呢,就这么贵的门票,一场300多人看,一天要演两场。那时一个皮影艺人顶5个农民的收入啊!”

  这种辉煌在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便开始渐渐萧条。尤甲将其归结为人们娱乐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比如电影、电视的普及。而这种阵痛带来的竟是皮影戏史上最大的困局,这个困局在梁利明接手文化馆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让皮影戏千年的艺术生命继续下去,这是我惟一的事业。”如果读懂了梁利明眼中的坚忍,就不难理解他7年来的艰辛。上任后,他首先从北京、唐山请了一批皮影专家,从中小学、中专选了5批学员,每批都有七八个人,培养这些少年学习皮影戏表演。

  为了适应新时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他不断地改编剧本,创作新的影人形象,力求贴近生活。可是,这一切都被资金紧缺的现状束缚住了。制作影人要买驴皮、染料;创作音乐要录音、制作……包括那对正准备申请吉尼斯纪录的大小“美猴王”,就是因为资金的原因,已经无法进行下去。

  截至目前,文化馆有外债3万余元。

  对于梁馆长今天的艰难,18岁的刘涛也许只读懂了一半,这个仅属于他该懂的一半。作为新招来的小演员,没有工资,每月只有不到80元的伙食补贴。

  缺钱的文化馆曾导致一些小演员们先后离开,目前馆里只剩下他和另外两个小女孩。与金钱相比,生活的单调与乏味让刘涛更难以接受。

  “我虽然喜欢玩皮影,但成天面对它们,我直想哭。”相比而言,刘涛和他的伙伴们更喜欢上网。显然,在他们的眼神里暂时还找不到辽南皮影戏的明天。

  收藏难保全

  一个老人的艰难守望

  张永夫,原盖州市文联秘书长,辽南皮影收藏、制作第一人。如今,67岁的张永夫患有脑血栓后遗症,偏瘫不仅束缚了他的生活,更让他的晚年生活变得拮据。

  据梁利明介绍,辽南皮影代表了辽宁皮影的最高水平,一直是辽宁民间艺术的一张名片。而辽南皮影八成以上的精品张永夫都有所收藏。

  20多年来,张永夫收藏的清代皮影近4000件,其中3000件是精品,投入近10万元。他从40岁开始收藏皮影,足迹遍布沈阳、大连、庄河等地,收藏对象主要来自民间。

  但近几年由于健康原因,张永夫含着泪像卖孩子似的将至爱的收藏品卖掉了一小部分。“每次想到这些,我的心都在流血。没办法啊,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张老说,他先后于1998年以4.4万元的价格将500余件皮影作品卖给上海博物馆,1999年以2万元的价格将400件皮影卖给上海美术馆,这些都是清朝皮影中的珍品。“其实我不愿意卖出去。太可惜了,因为它不仅是艺术品,而且是文物,地方政府如果能够收藏最好不过了。”张老的遗憾和期待就这样伴随病痛延续着。

  如果说张永夫和皮影都是两个老人,那如今这两个老人的晚年是一样的窘迫与寒酸。在寻访张永夫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张家湮没在繁华与喧嚣的城市里,一条悠长的小巷,一把生满锈的铁锁,一扇饱经风霜的院门,往里便是张永夫的家,一个有50年历史的棚户人家。

  求变难认同

  形式异化能化蛹成蝶吗

  “现在盖州能演皮影戏的不足10人,10人中年纪最大的83岁,最小的49岁。”谈到皮影戏表演形式的异化,梁利明这位改革派人物也感到是不得已而为之。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个个老皮影艺人先后离世,目前盖州只有一两支队伍在演皮影戏。”梁指的“皮影戏”就是传统的“听影”。他说,现在的“辽戏”前身是辽南戏,而辽南戏正是从辽南皮影演变过来的。

  上世纪末的这次分化,直接导致“听影”向“看影”的倾斜。这无疑是对传统皮影戏的一次大抽血。

  传统向现代的嬗变才刚刚发轫,而关于光与影的分歧却仍在继续。老派如尤甲等人怀旧古典。“空地里立个白色的台布,台布后虽是昏暗却有分外明亮的煤油灯,老艺人用3个竹条摆弄小人,随着跳跃的灯光,小人有了生命……”

  尤老认为皮影的朦胧、写意在美学中享有很高地位,这也是传统美学的最高境界。而梁利明在布景上的变革,出发点只有一个:适应时代趋势,满足观众需求。为此,布衬变大了,灯光变亮了,皮影越来越清晰了。

  在记者的要求下,千山区文化馆的3位小演员当场露了一手。音乐伴随着清晰的独白从录音机里缓缓流出,在覆盖着灯光的白布上,活灵活现的猴子与松鼠出现在记者眼前。

  腾云驾雾,翻山越岭,一系列灵活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可以看出,小演员对于一些复杂动作的操作还不娴熟,但即使这样,远远望去视觉效果还是相当好。

  “这种新的尝试还有待市场检验,但现在,我不知道市场在哪?”梁利明的话说得忧心忡忡。

  市场难寻找

  不得已伸出求救之手

  皮影市场在民间的逐渐消失,是皮影业不景气的现实根源。“以往演出‘寿影’(给老人过寿的庆典)或红白喜事的场次在农村很多。而如今随着农村风俗的转变,皮影戏在乡间的演出几乎为零。”

  梁利明对记者说,像这样一种完全可以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在今天甚至没有一个演出场地。在城市的中小学校、厂矿单位的演出还要凭借私人关系去疏通。

  他已经打算在小学生中发展皮影爱好者,同时制作皮影销售到市场。这些在他看来只需要那么一点“政策东风”。

  “我们鞍山市的市长曾答应我们馆,要来看一场皮影戏。我是多么渴望市长的到来啊。”梁的迫切溢于言表,“市长说,‘作为鞍山人,一定要看过皮影戏才行!’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扶持了。”

  作为政府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千山区文化馆的市场经济之路依然漫长。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