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短时间大雨缘何造成严重后果 骤雨袭省城的事后问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8日11:17 黑龙江日报

  引 言

  10日,一场罕见的大雨袭击冰城。仅仅半个小时,街路成汪洋、道路一片拥堵、地下室被水倒灌……短时间的大雨,缘何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在追问排水设施、预警机制、应急系统等方面滞后、缺位的同时,人们更关注的是对责任的追问。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排水不畅牵涉规划“欠账”

  14日,住在哈市道外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附近一居民楼内的王言彬站在自家5楼阳台,看到南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和行人,心里很轻松,但10日那天下午,王言彬绝对没有这么好的心情站在阳台往外看。“14时左右吧,大雨就下起来了,先是很急,后来简直就像瀑布,路上的水很快就深了,整个街道汪洋一片。雨量之大真是多少年都罕见。”

  事实上,在10日降雨当日,不仅南马路是这种情况,哈市许多主要干道也是类似情况。这场大雨为什么会造成哈市如此多的街道出现这样严重的积水情况呢?15日,就城市排水不畅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哈尔滨排水责任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虹。

  据王经理介绍,哈市排水设施的管网容量不足是造成这次出现众多排水滞胀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当然,这更和这场罕见的大雨有关。”王虹说,哈市排水设施建设不完善,普及率才60%%,有的城区根本没有排水设施,管网配套建设滞后,城区原有设计的排水管网都是解放前设计的,排放能力不够,排水标准比较低,管线很细,根本排泄不了这样大的雨量,主要是在设计时也没有考虑到出现这种状况。另外,哈市城区有相当一部分地下雨水管线和污水管线共用一条管道,这种“同流合污”的运作模式直接影响了雨水的尽快排放。松花江在排洪过程中起到了及时接纳城市积水的作用,但排水与污水同走一条管道,直接限制了雨水的排放能力。

  谈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王经理一脸无奈:“主要是资金不足,比如像南极桥,即使不是这么大的雨量,也多次发生积水现象,政府部门早在多年以前就已制订了整修计划,但就是没有钱来运作。”

  地下设施遭灌敲警钟

  10日的大雨,使哈市众多街道成了汪洋,更使一些地下设施尤其是地下商场因雨水倒灌而损失惨重。10日15时,位于哈市道里区地下的时尚购物广场内突然进水,不一会儿,商场内积水就达半米深。位于哈站地下的富丽达商城也上演了“水漫金山”。而更为严重的是,事发当天,本报记者走访南岗区铁路街的一家地下浴池,该浴池因雨水倒灌竟造成多名服务员和浴客受伤住院,据悉,还有一名男浴客在逃命中溺水身亡……

  难道仅仅因为是地下室就会进水?建筑设计部门在设计的当初没有考虑到发生雨水倒灌现象?为此,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市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程岩。

  程岩说,按设计标准,地下室和路面的距离一般都在150毫米,这个标准在正常情况下完全可以防住雨水倒灌,试想一下,正常的话,下雨时马路上能有150毫米的积水吗?除非特殊情况,比如像10日那场罕见的大雨,“如果当天排水系统能发挥作用,也不会发生诸多地下设施遭雨水倒灌的险情乃至悲剧,这足以为有关部门对‘雨水倒灌地下’这一新隐患敲响警钟。”

  交通混乱引发抱怨

  10日那天,哈尔滨锅炉集团的王先生本来非常高兴,因为老父亲过70大寿,兄弟姐妹和不少朋友都到场,宴会定在14时,王先生在南岗一家蛋糕店定制了生日蛋糕,当他取回乘车经过石头道街时,因雨后赶上堵车,家人的催促电话不断,无奈,王先生只好弃车步行,一天的好心情全被破坏了。而这也是当日因雨后交通瘫痪而步行赶往目的地的成百上千步行者们的一个代表性的例证。

  哈市公共交通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杨滨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10日那天哈市的交通没有像北京那样几乎造成瘫痪,但也滞留了相当多的乘客无法准时到达目的地,也影响了公交车的按时运行。

  事实上,10日那天,更痛苦的应该是那些司机们,事耽误了不说,堵车心烦不说,单说水中行进“伤了”“废了”他们的爱车,就足够让司机们对雨后交通混乱、指挥不利抱怨连连。当日,一位自己的车熄火在开发区的男士对记者说:“这管理部门也应该有个遇到这种天灾时的紧急疏导预案,雨是下得挺突然,可也该有点应变能力呀!”一位目睹了堵车如此严重现象的居民说,多亏了10日那天是星期六,出来的车有限,乘车的人也相对减少,要不然,还不知道乱成啥样呢!

  对天气预警机制的呼唤

  据了解,12日,上海出现了雷雨大风天气,该市气象部门提前发布了黄色预警信号,各方提前备战,将灾害减少到了最低。但10日哈市出现的大雨,哈市的气象部门却没有发出任何预警通报。记者从省气象台和哈市气象台了解到,10日当天暴雨来临之前,分设在省内及哈市内的4个自动气象监测点,监测的数据显示出有雨降临,但数据表明降雨的强度和降雨量的尺度却都不大,只是局地、短时雨。但暴雨过后,通过情况的反馈看,10日的雨量与哈市以往情况相比较,应该算是灾害性强降雨。

  气象部门有对灾害性天气提前预报的业务,但为何不能提前发布预警呢?省气象台高台长表示,主要原因是设备落后,偌大的哈市目前只有1个高空观测点,全省才有4个观测点,监测点少,监测的范围大,密度不够,影响准确预报。其次是技术手段欠缺,尤其是气象技术人员严重缺乏,根据监测情况,如果提前发布预警,可能会有失误、准确率低的情况。此外,不能及时预警,还有消息发布渠道不畅通的原因,每年6~8月份都是短时雨的高发期,易出现灾害性天气,但去年实行预警发布制度后,曾公布过两次强降雨的提醒,但只能是在121气象咨询和交通广播电台中播报,不能与供排水、交通、城管部门实行联动,从而及时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

  高台长说,得知北京将通过手机短信提前发送气象警报,省气象部门也在研究,在突发天气的预警方面,和电视台、广播电台协调,在灾害天气来临前,尽快在电视和广播中插播预警讯息。此外也打算建立手机短信平台,为手机用户提前发送气象警报。

  城市应急救援

  体系构建滞后

  10日,突发的降雨引起各界对建立哈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强烈呼吁。试想如果启动应急救援体系、紧急预警方案,就会最大限度避免排水不畅、雨水倒灌。而目前,这一体系或方案仅凤毛麟角地在个别部门闪现,而整体的、相互协调的、带有牵动性的应急救援体系构建还未有实质性动作。

  哈市排水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王虹表示,虽然该公司出台了《哈尔滨排水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防洪排涝应急预案》,但面对多年遗留下来的排水管线过细、设施陈旧的问题,也无能为力,完备的应急方案已经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了。

  14日,记者从哈尔滨市政府了解到,目前哈市没有启动全市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据哈市政府安全办的人士介绍,目前该部门已收到哈市37个职能部门制定的本行业专项预案,并正将这些方案汇总,形成哈市面对突发事件的总体应急方案,初步涵盖的范围包括自然、事故、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四大方面,但目前还没有确定实施的时间。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灾害管理研究专家韩安国说,政府对城市管理实质就是建设社会环境、保证人民群众的安全。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在灾害到来前就应开展面对灾害如何专业抢险、人员如何安置等应急预案的研究,不应发生了灾害后再去应对。此外,城市管理是综合管理,如果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一旦出现灾害不能统一行动,会贻误时间。最近国内的一些城市已启动了“统一110”,就是把城市公共设施出现的问题都交由一个部门管理,最终通过城市110的协调,达到各部门联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应急救援体系。

  问责制:解决“水患”顽疾

  大雨过后已经5天了,但哈市道里区时尚广场却还没开张。15日,几位整理摊床湿衣服的业户对记者说:“10日的大雨虽然是天灾,但当日广场出现雨水倒灌的情况时,却没有任何管理部门来帮助我们。假如当时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帮助抢险,我们的损失也许会小很多。再说地下排水系统瘫痪,不是我们业户造成的,我们要求相应部门承担责任,赔偿损失。”

  对此,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教授教军章说,在公共管理学中有一种提法是公共责任,就包含了现在国家管理中流行的问责制,像哈市10日发生的这种自然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下了暴雨后出现供排水系统阻塞、地面塌陷、地下水倒灌、城市交通陷入瘫痪的局面,相关部门却没有应急的措施和方案,以致造成了群众不同程度的损失。此外哈市这场暴雨后,又暴露出了十几年来反复出现的问题———排水系统失灵,相关管理部门却始终未予根治,多次给百姓造成损失。从问责制的角度,相关部门都应有个交代。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灾害管理研究专家韩安国表示,在灾害的管理上,政府部门有义务在灾害过后以召开发布会、公告等形式,向市民说明情况,包括对事件的解释、承诺、责任承担等,这也是问责制的一种相应要求。但哈市在此次暴雨袭击后造成的商户被淹、交通阻塞、排水不畅等一系列问题中,至今没有说法,给百姓留了一笔“糊涂账”。(生活报)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