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港澳台及海外投资者刮起“东北风”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19日17:09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7月19日电 题:港澳台及海外投资者刮起“东北风”

  新华社记者 陈斌华

  有百余位中华海外联谊会港澳海外理事参加的、主题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海联论坛”和东北考察活动,18日在哈尔滨划上圆满句号。活动期间,总额高达130余亿元的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投资、合作项目签约。

  同日,由国务院侨办、科技部等与东北三省合办的第二届“华商企业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在沈阳开幕,主题为“东北振兴,合作共赢”,约400位港澳及海外人士与会。

  时值盛夏,一批又一批的港澳台、海外工商界人士涌向中国东北部的黑吉辽三省;而更令人眼热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投资项目签约、投产。

  6月7日至1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廖晖率领港澳工商专业界人士到东北考察,多达120余人的考察团堪称“超豪华阵容”,几乎囊括了港澳地区所有大企业财团的代表和著名专业人士。就在海联会考察团本月14日抵达长春之时,第三届“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恳谈会及项目对接会”也正在当地举行。在这次会议上,总投资超过3.4亿美元的129个项目签约,其中华商投资逾1.6亿美元。这股由港澳台及海外投资者刮起的“东北风”显示,在2003年底中国提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大战略后,东北这块资源丰富的黑土地,正从长期被港澳台和海外投资者有所忽略的“冷土”,变成他们考察和投资兴业的“热土”。

  冷热之变,大有文章。从中不难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东北现象”正在变为“东北机遇”;其二,港澳台和海外华商是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现在,他们又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东北振兴。

  东北三省是新中国的工业摇篮,这里地域辽阔,交通发达,工业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人力资源。但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北面临“转型之痛”,国企效益不佳,经济增长乏力,工人下岗问题严重,出现了所谓的“东北现象”。令人兴奋的是,中国吹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号角后,“东北现象”正被“东北机遇”所取代。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所指出的,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为中国内地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也为港澳台与内地经济合作拓宽了新的空间。参与东北地区振兴,将使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来自澳门的海联会理事刘艺良、林金城等表示相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给澳门带来了巨大商机。

  早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就有“华侨是革命之母”的名言。爱国爱乡、报效国家,是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20多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他们又发挥资金、技术、管理和专业服务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中。“船大难掉头”。港澳台、海外华商清楚地知道:投资东北,参与老工业基地改造、国企改革,在观念、体制和配套政策等方面,他们或许将面临比东南沿海地区多得多的困难。但是,他们在考察评估之后,仍毅然决定投资或扩大投资东北,这显然不仅仅是“在商言商”可以解释。海联会考察活动结束之际,来自澳大利亚等国的几位海外理事这样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毋宁是华商为何积极宣传东北、投资东北的又一答案。

  黑龙江省国资委一位官员指出,中央给予东北的“政策机遇”只有两三年,期待港澳台工商界、海外华商能把握机遇,积极北进。

  而同时,刘延东在“海联论坛”上也强调,希望东北三省努力营造良好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真诚善待,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参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创造有利条件,把他们的爱国热忱和创业激情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双喜双赢。盛夏刮起的这股投资的“东北风”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以东北三省为大舞台,港澳台及海外华商将开辟事业的新疆域,演绎“爱国爱乡、报效国家”的新故事。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解放军东山岛军演
2003年审计报告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长春人质事件
《十面埋伏》 视频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见证《焦点访谈》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