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故里话小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6:58 杭州日报 | |||||||||
杭州日报“沿着小平的足迹”采访小组继续深入广安,探访孕育伟人的山山水水,目睹小平故里的巨大变化,看望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父老乡亲。广安区的有关部门非常重视此次采访活动,在他们的大力帮助下,记者在牌坊村非常荣幸地采访到了小平同志的表弟淡文全,即小平亲舅舅淡以兴的儿子。 据介绍,淡文全一家是不大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在此之前,仅仅只接受了中央电视
赴法留学得到淡家资助 走进牌坊村淡文全的家,发现这个和伟人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家庭并没有和其他村民的家庭有着什么明显优越的地方。也是传统的川东民居式上下两层楼房,也是寥寥几件家用电器,衣着也是普通的农民装束。 现年68岁的淡文全老人,思路敏捷,非常健谈。他很高兴地给记者说起了小平同志的家谱,“小平母亲淡氏是我的姑母,她在家里排行老大,我父亲淡以兴排行最小,用我们四川话说就是老幺。老大和老幺的关系在所有的兄弟姐妹中是最好的,我父亲只比小平表哥大了一岁,他们俩小时候就经常在一起玩耍读书,感情非常好,后来都干脆搬到邓家和他们一起生活一道劳作。” 从淡文全的口中得知,小平同志15岁离开家乡赴法国留学时,还得到了淡家的大力资助。 为什么会到法国留学? 在淡文全的叙述中,记者得知,小平父亲邓文明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名望的人。家底也比较殷实,拥有大约10公顷土地,在好的年份,足能收获10吨粮食。 小平故里有一些关于邓文明事迹的流传。邓文明在广安及其周围地区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他精力充沛、乐观向上,喜欢社交,曾指挥过几百人的民军。他乐于同人交往,在调解地方争端时处事公道。在家里,他严格而又谦和。他对孩子们的训诫是严厉的,但当孩子们犯错误时,他仍愿意倾听他们的陈述。性格方面,小平继承了他的特点:自信、有抱负、处事果断。 邓文明可能在重庆的一所现代法政学校学习过一两年。邓文明所交往的都是些地方官员和当地有地位的头面人物。 据淡文全老人回忆,在小平只有十四岁时,邓文明从重庆写信回来说,从当地报纸上看到广告说,重庆即将开设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培训一些年轻人到法国“勤工俭学”。他问小平是否想进这所学校。邓文明还给他的弟弟邓绍圣发了一封类似的信,邓绍圣只比邓小平年长三岁。 在当时,很多人难以理解,邓小平还只是个孩子,而他的叔父也差不多,“法国”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而邓文明为什么会下此决心把儿子送出去呢?据广安的一些老人分析,邓文明当时是一个对国家大事、世界形势非常关心的人,他很希望儿子出国能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将来回国有更大的作为。 每月寄生活费不让旁人代劳 “表哥是个非常重感情的人,由于大姑母(小平同志生母)很早就去世了,因此他把他的感情更多地往我父亲身上转移。从1958年开始每个月给我父亲寄生活费补助家用,有时候是10元,有时候是15元,而当时他自己的工资也就是100元不到,并且还有一大家子人。”回忆起这些往事时,老人的眼睛有些湿润。“并且,表哥汇钱从来都是自己或者家人亲自跑邮局,绝不让其他工作人员代劳。” “汇款并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为什么不让工作人员代汇呢?”记者表示不解。 “这究竟是啥子原因,他从来没有说起过,但是据我父亲猜测,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为了表示给老家亲人汇钱的一片诚心,二是为了杜绝其他工作人员借此机会多给我们汇钱。”淡文全分析给记者听。 文化大革命受到株连 每个月从不间断地汇款,在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风暴中中断了。“文革”中,小平同志被扣上了“走资派”的帽子,被撤销一切职务,押送到江西新建县参加劳动。 而与此同时,远在广安老家牌坊村的淡文全一家也受到了株连。全家上下遭到了非常残酷的批斗和非人的折磨,各种各样的苦头几乎都尝遍了,“许多人都可以来作践我们,真的觉得活得比一条狗都不如。”回忆起那段历史,老人的神色很凝重,时常陷入深思,不愿意多说。 在旁边的淡文全二女儿淡明兰告诉记者,自从那场浩劫后,爷爷淡以兴(小平同志亲舅舅)就变得非常不愿意见外人,尤其是官场上的人物。 亲笔书信成为家训 后来,小平同志恢复领导职务复出后,通过有关部门给淡以兴转寄了一封信,询问他是否还活在人世间,如果“侥幸”还活着的话,他将继续每个月给他寄生活费补助家用。 淡文全告诉记者,小平同志除了每个月寄生活费外,还会经常写亲笔家书,询问老家情况并且告诫老家人“不要给当地政府添麻烦”,后来这句话就成为老家人的家训,人人谨记。 淡文全一家共6口人,他和老伴终身务农,老伴陈兴玉体弱多病,患有严重的鼻炎病,而淡文全自己则在1976年修复旧居时由于意外受伤,其中一只手致残。儿子淡明华现在是乡公务员,大女儿淡明蓉,原来是绸厂的临时工,现在36岁,待业在家;二女儿淡明兰帮助父亲在家里办了一个很小的农民饭馆—“农家乐”,赚些钱贴补家用;三女儿淡明慧,是粮库职员。 这么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农民家庭,和我们想像中的一代伟人似乎根本就搭不上边。然而,这却又从另一个方面无比真实地验证了小平同志严于律己的高尚情操。 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 小平自1919年离开家乡到重庆读留法预备学校后一直到他逝世,从来没有回家乡一次。对于这件事,广安区委宣传部杨部长是这么解释的,“小平心里装的是整个中国,家乡广安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他从来没有因为广安是自己的出生地,而给予任何额外的照顾,相反,他还会给家乡政府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一定要把广安建设好”,这句话就是小平当年的叮嘱。当走在广安街头,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小平当年的叮嘱已经成为了今天的现实。宽敞的柏油马路,林立的高楼大厦,整洁而美丽的市容市貌,热情友好而满怀自豪感的市民,处处都让人感觉到改革开放以来广安发生的巨大变化。到了晚上,位于市中心的思源广场流光溢彩,游人如织,巨大的水幕电影放映着邓小平生平事迹的纪录片,站在广场的观景台上,可以俯瞰整个广安的璀璨夜景。 广安市旅游局副局长尹黎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广安共接待游客42万人次,旅游收入破亿元。“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广安的支柱产业。“这一切,得益于我们对红色旅游内涵的深度挖掘。”尹黎明告诉记者。 链接 邓小平大事年表 1904年8月22日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取名邓先圣。 1909年进私塾读书,学名邓希贤。 1910年入协兴乡初级小学学习。 1915年入广安县高等小学学习。 1918年入广安县立中学学习。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学生群众反帝爱国运动。 秋,考入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活动。 1920年10月,抵达法国,不久入诺曼底区巴耶男子中学学习。 据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杭州日报记者涂孝丰发自四川广安 杭州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