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改革仍任重道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8:13 中国广播网 | |||||||||
中广网北京7月20日消息甘肃4家机场从民航总局移交至甘肃省政府,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民航体制改革宣告结束。这一轮改革中,民航实现了政企分开,组建了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和三大航空保障集团,90家机场下放地方,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是企业大面积亏损的现状、民航市场的无序竞争,以及出行业发展中的许多矛盾,也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渐暴露出来。与此同时,全社会对民航业的期盼似乎随着改革的深入更多了。人们希望,出行能更便捷,机票能更便宜,安全能更让人放心。
据人民日报记者白天亮报道,据预测,未来20年中国民航运输总量将从目前全球第五位升至第二位。高速发展的过程往往是新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民航仍然面临着继续通过改革强身健体的重大课题。 内部改革任重道远 体制改革为民航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企业能否在做大的同时真正做强,还有待于加快内部改革。 重组后的民航运输业三大集团,从规模上看个个都是“巨无霸”。大有大的好处。航空公司拥有更多的航线、更多的飞机,有助于整合资源,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如西南航加盟国航后,国航对原有机型进行调配,使其拥有统一的空中客车机队,大大降低了航材维护的成本。南航重组了北航、新疆航,航线遍布大江南北,为旅客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 不过,大也有大的难处,最典型的是机构庞杂、人员负担沉重。国外民航企业人机比是100∶1,国内约为200∶1,三大集团平均达到260∶1。冗员抬高了成本,也降低了运行效率。重组后,三大集团无一例外地成为大而全的企业,除航空运输及酒店、旅游等上下游产业外,还涉及房地产、制造业等多个行业,急需精干主业。与此同时,航空公司还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应对此起彼伏的机票价格大战。 体制改革结束了,而企业改革任务更加艰巨。航空公司与民航总局脱钩后,行政干预是少了,来自政府的关照也少了,企业得重新学习如何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竞争。过去一年多,三大集团都加快了内部整合的步伐,但仍然挣扎在亏损和盈利的临界点上。改革仍是任重道远。 公众需求不断增长 体制改革给老百姓带来许多实惠。消费者权益保障加强了,民航的服务质量也有所提升,但消费者对民航仍有诸多不满。 北京到上海的航线,每天有三四家航空公司经营着20多个航班。竞争让老百姓受益,他们很容易选择到合适的航班、买到便宜的机票。中西部地区的乘客却没这么幸运。不少航线只有一家航空公司运营,一天只有一个航班。尽管民航总局规定,独家经营的航线折扣没有底线,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规定没多大意义。垄断的航线很少打折,更谈不上不突破折扣底线。 民航的服务质量也屡受批评。有的航空公司说,同样是交通运输企业,与铁路、公路相比,民航的服务已相当不错。但消费者不这么看。一方面,对于很多人,乘飞机不仅是要到达目的地,还是一种享受,他们对服务的预期比较高。另一方面,民航的空中服务一直不错,地面服务相比之下则差了一截,这种反差也增加了消费者的不满。民航总局已在致力解决这一问题,各航空公司也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但与消费者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还有一些问题则是民航高速发展带来的。今年上半年全行业罢机、罢飞事件时有发生,航班正点率略有下降,由此引发的争端不断升级。除天气等客观原因以及航空公司服务不到位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在市场需求旺盛、运力猛增的同时,民航相关硬件没能完全匹配,服务没能及时跟上。东航重组以来重新规划航线,航班量增长迅猛。仅今年4月,从上海始发的航班就增加了50%。密集的航班,使飞机、飞行员乃至维修、地面服务人员满负荷运转。消费者盼望能有更多航线打破垄断,让他们充分享受竞争的好处。东航在过去几年的“旅客话民航”活动中深受好评,上半年航班正点率却排在了末位。今年前5月,全国共有4666万人次乘飞机,与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36%。市场需求旺盛是件好事,但航空公司如何在赢得市场的同时让消费者满意,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行业管理不能越位、缺位 长期以来,民航总局扮演着既是航空运输业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角色。而今,民航总局去掉了“运动员”身份,完成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自身“革命”。据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介绍,今后总局将主要承担民用航空的安全管理、市场管理、空中交通管理、宏观调控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职能。 过去一年里,民航总局已经朝这个方向做了许多工作。民航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准入逐步放宽,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正在建立。在民航总局看来,政企分开使其更容易保持客观的态度,更多地考虑公众利益,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但事实上,政企分开后,民航总局同样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包括如何兼顾行业利益和消费者利益、如何在行政监管中既不越位又不缺位。以票价为例,消费者总是盼望票价越低越好,应当完全放开价格以实现充分竞争。但在民航总局看来,票价完全放开的条件还不成熟,容易引发恶性竞争。如果企业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也无从谈起。观点不同使民航总局在消费者眼中仍然对企业庇护太多。再如最近的航班延误补偿政策,消费者认为民航总局出台的意见太模糊;航空公司觉得这属于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措施之一,政府部门不应插手。民航总局也很为难,既要让消费者满意,又不能干预企业的具体事务以免造成越位。 与企业一样,民航总局彻底转变职能、当好“裁判员”,也有一个不断学习和逐步完善的过程。来源:人民日报责编:洪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