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中国公众外交呈四大特点 亦面临诸多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0日09:57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7月20日电中国青年报报道说,多名专家对中国新一届政府推出的外交新风大加赞赏,“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得到这些专家们异口同声的认可。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博士说,中国推出“公众外交”突显中国新一届政府推出的“以人为本”的外交理念。
呈现四大特点 金灿荣认为,中国新一届政府在公众外交方面呈现四大特点: 第一,全球化中的中国领事地位提高。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正在加深,范围正在加大。外交部为一般中国人提供的服务明显增多,而且“人性化”的服务越来越多。中国外交的着力点已经从纯粹的处理政府间事务的传统,转为加大对老百姓利益的维护。这是中国社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第二,民意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外交。随着中国越来越开放,民众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外交。中国外交部网站上的“中国外交论坛”就是专门供民众讨论中国外交的地方,尽管其中的网民素质参差不齐,但是,中国的民意表明,普通百姓更加关注中国外交。 第三,中国外交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加。比如,去年SARS期间,外交部每天公布各国对待中国航班、入境等方面的信息。 第四,中国外交比以前更加法制化了。以前,整个中国社会是一个非制度化的、人为的社会,高层可以不经过广泛的讨论就做出外交决策。 中国外交更加尊重专业操作 金灿荣说,国家利益,若不是由国民自己表达出来,而仅仅是由外交精英们归纳出来,这就有可能不符合真正的国家利益。现在,中国外交更加尊重专业操作,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外交实践进步的表现。 世界最权威的美国外交杂志《外交》(双月刊)2003年最后一期上,两名中国问题专家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新外交》的文章。该文说:“最近几年,中国已经开始采取更加不对抗、更加老练、更有信心、有时更有建设性的方法去应对地区和全球事务。” 说起公众外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说,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而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公众出于对自身处境的关心自主参与有关外交政策的讨论,他们的观点和态度对外交决策的影响将逐渐增进。 时殷弘认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乃至整个的国际处境,将成为中国今后几十年最基本的公众讨论内容,政府和专家应合力营造一种更积极的外交政策公众舆论氛围,这对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公众外交”面临诸多问题 报道说,尽管“公众外交”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公众的要求本身就有情绪化和掌握信息不完整的缺陷。尽管重视民意越来越不可避免,但应该注意民意波动比较大的特点。对此,金灿荣教授建议:第一,在涉及重大外交问题时,外交部应该走向社会,走向大学,向那些对政治十分热情的人们进行必要的内部沟通;第二,外交部和商务部都应该有“走出去”的意识,对外交往中的服务和沟通功能应该加强。 亦有专业人士认为,中国公众外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总的来看,外交系统的人员并不熟悉如何与大众传媒沟通,因此,中国外交与媒体互动依然还有很多问题。 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庞中英则认为,中国外交至少应该做两件事情:一方面,应该加强中国新的国际形象的塑造,着力介绍中国过去25年来发生的变化;另一方面,中国的“公众外交”应该长期做下去。中国公众外交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让全世界知道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中国外交中的新闻工作一定要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去做。(袁铁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