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极,我们来了(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1日07:32 东方网-文汇报
  首批前往北极的科考队11名队员中年纪最大的65岁最小的27岁

  文/本报特派记者强荧

  北京首都机场。今天中午11点46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杨惠根表情严肃,一声令下:“所有队员注意!各人带好自己的装备,闫明负责好专业设备!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

  没有震天喧闹的锣鼓和掌声,也没有鲜花和送行的亲人,11名考察队员在偌大的候机大厅里也许看起来只是普通的一个旅行团队,但是身边的人们却不会想到,这一支队伍是中国首批前往北极建立永久考察站的科考队。悄悄地,北极,我们来了!

  11名队员,清一色的男子汉,都是多次到过南极的极地老将了。年纪最大的是65岁的武汉大学教授鄂栋臣,年纪最小的是27岁的武汉大学讲师艾松涛。

  来机场之前,还在国家海洋局门口集合的时候,海洋局极地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和党委书记魏文良看望了大家。魏文良说:“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将郑重记下你们的名字,你们将亲手揭开中国北极考察的新篇章,祖国等待着你们的凯旋!”一时之间,群情振奋。

  下午1点40分,11名科考队员乘坐CA911航班起飞,前往他们去北极考察站的第一个中转地——斯德哥尔摩。离开中国第一个北极永久科学考察站正式启用,还有不到8天时间……

  (本报北京7月20日专电)

  科考队11勇士

  与南极科考完全不同的是,这次北极科考队没有带一个后勤人员,因此,每个队员除了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多了一个新的头衔,并承担相应的工作。

  杨惠根——队长

  何剑峰——队长助理逯昌贵——安全部长

  闫明——生活部长任贾文——环境官员

  高众勇——秘书长鄂栋臣——摄影师

  唐森铭——邮政部长艾松涛——网络工程师

  卞林根——文艺部长孙立广——新闻发言人

  中国站7月28日启用

  为加强“十五”期间我国极地考察工作,2001年国家海洋局会同中编办、外交部、国家计委、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测绘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13个部委局拟订了包括建设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在内的《我国“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总体方案》,提出了我国极地考察工作的国家目标和“十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工作安排和具体措施。2002年12月28日,国家计委办公厅批复,同意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建设的立项。

  根据科学家的建议和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考察,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站站址选择在该群岛的新奥尔松(78°55'N,11°56'E),并将在北京时间本月28日上午启用。

  科学家将围绕全球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和环境的影响、极区空间环境与空间天气、极地环境中的生命特征与过程等研究领域,重点开展海洋、大气、冰雪、空间物理、遥感、地质、地球物理、生物和生态的长期观测和研究,进行矿产和生物资源调查。

  考察站主体建筑

  考察站主体建筑(见上图)为一栋两层楼房,总面积约500平米,包括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等,可供20至25人同时工作和居住。与其他国家的科学考察站一样,依托现有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我方提出设计要求,由挪威王湾公司负责改造。

  新奥尔松有考察人员工作和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在生活方面,当地不允许各国考察站单独生火做饭,考察站内设有简单厨房小家电,以及一些住宿和娱乐设施;在通讯方面,当地有商业化的电信系统,远程通讯可以依赖这些系统,需要配备近距离通讯设备和特殊的通讯设备;在交通工具方面,需要配备经常使用的小型交通工具;在野外考察方面,需要配备防止受北极熊攻击的专用武器,以及小型发电机和帐篷等。

  北极独特的研究价值

  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其与南极相比既有相似的特征更有诸多区别,同时也决定了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科学研究表明,目前,北极正在经历大气、海洋、陆地、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和快速的变化过程。据美国航空航天局2002年12月初公布的最新卫星观测资料,格陵兰冰盖正在以每年50立方千米的速度消融;北极海冰的平均厚度已由19世纪80年代初的4.88米减少到了2.75米。有科学家数值模拟预测,到本世纪末北冰洋的海冰在夏季将会全部消失。这些快速变化将对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造成重大影响。

  同时,极区空间是太阳风能量进入地球空间的窗口,是从地面探测磁层空间的最佳地区,也是所有极轨卫星的必经之地;北极的极端环境也赋予了当地生物特殊的生命特征和环境适应机制,因而各国都加大了对北极的科学研究力度。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

  由于北极地区主要由北冰洋和周边陆地(包括岛屿)组成,而所有的陆地分属8个环北极国家(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丹麦、挪威、冰岛、瑞典和芬兰),因此非北极国家开展北极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

  《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存在,使各缔约国在北极建立科学考察站成为可能。1925年8月14日生效的该条约规定,缔约国在“承认挪威对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拥有完全主权”的前提下,享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域及其领水内的捕鱼、狩猎权,开展海洋、工业、矿业、商业活动的权利和在一定条件下开展科学调查活动的权利。

  已有7个国家建立科考站

  冷战的结束,为非北极国家开展北极研究并体现本国在北极的实质性存在提供了机遇,各国抓住这一良机,纷纷在该地区建立满足本国国家利益需求和北极特色研究的科学考察基地。目前,已有7个国家在该地区建立了10多个科学考察站,开展海洋、生物与生态、气象、冰川、空间物理、大气物理与化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大地测量、卫星遥感应用等研究活动,并取得了大量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本报特派记者强荧与队长杨惠根(右)在出发前合影。
休闲游戏一网打尽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