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部之忧:中国经济凹地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1日14:23 新华网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新追求。然而,据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陈文科和该院长江流域经济所副所长秦尊文两位学者观察,我国区域经济已出现新的发展不平衡现象,即“中部凹陷”: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等中部内陆6省,不但与沿海发达省市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经济增速甚至开始落后于西部,已经由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得中独厚”或“中部崛起”逐步演变成了“中部洼地”。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中部凹陷 ”,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据两位学者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研究”课题组就发出了“谨防中部塌陷”的警告。10多年过去了,这种警告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中部地区经济“凹陷”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经济信息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部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逐渐下降,与东部的差距急剧扩大。

  过去,西部地区相对中部地区要落后,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逐步实施,西部成了投资的热土。1998年,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比中部高16.8个百分点,2000年1~7月,西部增长20.1%,又比中部高2.5个百分点,而中部已成为投资增长的“锅底”。

  中部处于东西部两极之间,往往成为国家调控的“盲点”和倾斜政策“被遗忘的角落”。两位专家搜集到的最新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东、中、西经济增长格局呈三大特征:一是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中部地区;二是第三产业与出口贸易是东部领跑的引擎;三是国债投资与旅游业拉动西部经济快跑。2002年经济增长最快的前10个省区市中,有6个是东部地区,有3个是西部地区,而中部仅1个省(山西),往年经济增长较快的安徽、河南则有所放慢。

  从居民收入看,2002年在全国31个省区市城镇居民收入中,中部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69元,比西部低183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中,东部8个,西部2个,而与中部各省无缘。

  陈文科认为,西部经济增长已快于中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已开始打破原来的东-中-西由高到低的格局,而渐变为东-西-中由高到低的格局,即西部居中,中部居尾。

  “凹陷”根子在体制,宏观控制倾斜是外因

  中部曾是我国最重要的工业与农业基地。“湖广熟,天下足”,山西、安徽都是重要工业原材料基地。但是,正由于中部是“双基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以及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维方式,严重制约了中部各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

  这种制约作用突出表现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国有经济比重过大,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配套同步不够,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难以较快见效,而且非国有经济成长缓慢,难以反促国有经济加大改革的力度。二是作为“双基地”,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升级均需要较多的投入,与工人增加工资和再就业、农民增加收入二者的矛盾突出,加上历史的负债和其他包袱,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显然不足。

  专家指出,解决农业大省,特别是一批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问题之难,绝不亚于解决老工业基地矛盾的问题,同样既有深化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成分问题,又有实施政策倾斜,培育新增长点的问题。

  陈文科说,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外,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的逐步“下陷”,也与中央和国家宏观战略政策的倾斜不够密切相关。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先后实施了沿海、沿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沿边”开发战略还不包括在内),总的来说,沿海、沿江战略实质是东部先行战略,先后加快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的高速增长,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部“摆尾”的局面。

  但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没有专门针对中部地区的,中部地区一直缺少政策支持。沿江战略虽然与中部地区(主要是长江中游地区)有关,但重点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的开放开发,中部地区受益不多。陈文科、秦尊文说,这种向东、向西倾斜的中央政策以及中部“非东非西”的尴尬地位,不仅使中部地区在基建投资、财税收入、金融体制和对外开放上长期处于劣势,同时不利于中部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公平竞争。具体表现是,中部的要素资本(资金、人才)单向流动到东部,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中部的基础产品价值流失,中部地区基础性产品价格偏低,东部加工性产品价格偏高,中部地区处于不平等的交换地位,以至于在产品交换中利益流失,中央倾斜政策不利于缩小东中部之间的产品价格“剪刀差”;中部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由于历史形成的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工业结构中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品比重较高,加工制造业比重较低的产业结构,如果缺乏中央政策适当的倾斜,很难靠自力进行结构调整升级,更难以与东部地区竞争。在全国东中西大格局中,我们所期盼的“抓两头、带中间”和“东西互动、拉动中部”的构想,因中部地区负担太重,迟滞已久,“带”和“拉”的效果至今仍不明显。

  实施“三轮驱动”战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为了扭转“东部高速、西部提速、中部徘徊”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当前需要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以东部为引擎,中、西部紧密跟进的“三轮驱动”战略。而中部地区既是一个区域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大体上是中等收入地区。陈文科、秦尊文认为,当今中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在中部,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也在中部。加快中部地区发展,既要有东部“拉动”,又要有中部“自动”,更要有中央“启动”,使之与西部同样提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限制,也有利于承东启西,加速区域市场的一体化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从而最终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东部一条腿过长,中西部一条腿过短的畸形格局。而且,在“中部凹陷”问题出现早期予以治理,比其进入晚期再进行救治,将投入较少、收效较快。

  实现东、中、西协调共进,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中部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以及长江中游区域发展规划,优先扶持老工业基地和老农业基地,使之在国企机制转变、产业结构升级方面上一个台阶;增加对中部地区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农村水、电、路、通讯和广播、文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缩小中部与东部、农村与城市在公共品供给和服务方面的过大差距;中央及地方政府要为改善中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如对新创办的私营和个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免税政策,对新增劳动力达一定数量的各类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和政策补贴等。(记者 周甲禄)(来源:半月谈)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