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谎言竟劳“总理三次批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04:41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
张培元 黑龙江鸡西市政府拖欠某公司数千万元工程款,使农民工领不到工资,企业也陷入了困境。对此,温家宝总理批示核查处理,限期解决。然而鸡西市政府官员却隐瞒问题真相,将一份虚假报告送到国办。温总理察知报告有假之后又连续两次批示,并派出工作组督办此事,才将此事彻底解决。(见7月21日《华西都市报》)
为何地方上一件事情居然要总理三次批示才得以解决,在总理追责之下鸡西市政府官员还敢顶风说谎、持续说谎? 很明显,鸡西的地方官员之所以敢于睁着眼说瞎话,主要在于他们没想到泱泱大国的总理日理万机中竟会对这样一件小事较真,在于他们觉得“摆平”调查组是很容易的事情,在于他们头脑中压根儿就没有是非原则的概念。 如此顽固的谎言,只能出自同样顽固的庸官头脑中。鸡西市政府欺骗总理一案,已给我们发出一个强烈信号:构建政府诚信机制和信息透明机制刻不容缓,必须把这起案件作为标本解剖,打造各级地方政府和官员“不敢骗、不能骗、无法骗”的社会监督机制与弹劾纠错机制。 从市委书委、副书记,从市长到市委秘书长,都是铁嘴钢牙,这起有组织、大规模的欺骗贯穿整个事件调查的始终。他们的骗术并不高明,却自以为是,满不在乎,足以说明“无赖行政”已成为其惯性,成为当地政府的一种“工作常态”。以他们的思维方式来看,骗上级被揭穿的概率很低,层层批示最终还要落到他们手里,靠他们去执行或兑现,上级政府不可能管到具体行政行为。他们的胆大妄为,正是建立在对公共信息的垄断上,上级政府如果没有畅通的信息采集渠道、科学完善的信息鉴别手段,受其蒙骗,难以杜绝。 三次批示、两次调查,彻底揭穿地方官谎言,既反映了总理关注民众疾苦、作风雷厉风行、认真细致,同时也反映了调查组纠错机制的某种缺陷。 总理批示之后,黑龙江省派出了督办组进行调查,但督办组却责成当地政府自己来核实自己的谎言,结果荒唐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鸡西市政府不仅不予承认,还倒打一耙。督办组无功而返,甚至把群众反映的问题给否定了。鸡西市骗得了省委,却骗不过温总理,总理派出阵容更强大的调查组,由建设部监察司派7个同志亲自去看账目,亲自翻过去的合同和审计报告,终于揭开该市政府赖账真相。 让人隐忧的是,如果第二次调查组也被糊弄了,是不是某公司的工程款和农民工兄弟的工钱都永远石沉大海?整个过程中,丝毫看不到法律和媒体跟进的影子,我们可以想像,在地方强权压制下司法机关和媒体噤若寒蝉的窘态。而且全国只有一位总理,上级调查组再多也不可能深入到每一件需要解决的事情里面去,屡屡派出调查组对地方纠错,我们的政府付出的成本也太高了。 让所有的社会监督力量都能归位,让所有的制约惩处机制都能充分发挥作用,对所有的失信官员进行道德和纪律惩罚,直至视情节恶劣程度罚出官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这一“屡骗不改”的官场难题,减轻总理的负担,给群众一个放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