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9·11”5大谜团提前破解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10:39 北京日报

  当地时间22日上午(北京时间今天晚上),美国“9·11”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最终调查报告将正式出炉,从而给这项耗时20个月、惊动美国朝野的独立调查画上句号。

  日前,《华盛顿邮报》等美国媒体已经通过采访调查委员会成员和阅读过这份报告的部分官员,提前获悉了报告中的5项重要结论。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9·11”袭击事件发生1045天后,美国“9·11”独立调查委员会的最终调查报告将于北京时间今天晚间正式出炉。

  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年,这份报告中每个细微描述、甚至不同的措辞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波。所以,迫不及待的美国媒体已经通过采访调查委员会成员和阅读过这份报告的部分官员,提前解密了人们最为好奇和关心的几个重要谜团。

  谜团之1 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是否参与了“9·11”恐怖袭击?布什政府指责萨达姆和“基地”组织勾结,并使之成为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一个理由是否站得住脚?

  “基地”资助倒萨武装

  独立调查委员会早在6月16日就发表声明说,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表明伊拉克和“基地”组织联手袭击了美国。声明说,尽管“基地”组织和伊拉克前政府官员曾在上世纪90年代有过一些接触,但这并不证明他们之间存在“合作关系”。

  虽然这一结论引起白宫不满,但是调查委员会成员说,最终出台的报告将不会改变这一结论,而且将对“基地”组织和伊拉克前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行详尽的描述,让美国民众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独立委员会的调查人员指出,两名被美国拘捕的“基地”组织高层头目已经断然否认该恐怖组织和伊拉克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事实上,本·拉登曾相当敌视萨达姆政权,并大力资助伊拉克境内的宗教极端武装,支持他们发动“倒萨”游击战,并希望最终在伊拉克建立一个宗教社会,取代萨达姆政权的世俗社会。

  由于支持倒萨势力,“基地”组织和萨达姆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1991年到1996年,当本·拉登在苏丹避难时,苏丹政府出面调停,最终说服本·拉登停止对倒萨游击队的支持,并促成了“基地”组织头目和伊拉克官员之间的会面。

  谜团之2 谁放跑了本·拉登亲属?布什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上是否有“违规”之处?

  白宫没有“违规”放行

  著名电影导演迈克尔·摩尔在其轰动美国的纪录片《华氏9·11》中披露说,在“9·11”恐怖袭击发生后,白宫特意安排本·拉登的亲属搭乘专机离开了美国。

  的确,在2001年9月20日,一架载有26名特殊乘客的包机离开了美国,他们中大多是本·拉登的亲属,还有3名私人保安。他们显然是出于对自身安全的担心才匆忙离开美国。

  但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后认为,在机上乘客离开之前,美国联邦调查局曾经在资料库中经过反复、细致的检索,最后确认所有乘客都和“9·11”恐怖袭击和其它袭击企图无关,并不是他们的调查对象后才允许放行。所以,布什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上并未有“违规”之处。

  那么究竟是哪位白宫官员帮助本·拉登的亲属离开美国呢?独立调查委员会最初并没有指明,但是最终的调查报告将披露,曾经担任白宫反恐协调员的理查德·克拉克为本·拉登亲属离开美国开了绿灯。

  谜团之3 本·拉登是不是亿万富翁?沙特政府背后资助“基地”?

  沙特政府没有资助“基地”

  媒体以前一直喜欢用“亿万富翁”来形容“基地”组织头号人物本·拉登,并称出身豪门的本·拉登从家族产业中继承了3亿美元遗产,利用这些巨额资金建立了庞大的“基地”组织恐怖网络。

  但是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却指出,本·拉登并不像美国媒体报道的那么有钱,他只是在过去20年里每年都能从家族资产中获得100万美元“津贴”。“基地”组织所需的其它资金大都是通过募集所得,这其中,本·拉登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调查委员会还为沙特政府洗清了直接资助“基地”组织的罪名。由于本·拉登和多名劫机者都是沙特人,所以美国朝野一直有人质疑沙特政府和“9·11”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美国国会在去年进行的调查中曾质疑沙特驻美国使馆直接向“9·11”劫机犯提供了资金,引发了美国和沙特政府之间一场不小的外交纠纷。但是这次的调查报告却让沙特政府重新获得清白身,排除了沙特官员资助“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嫌疑。

  最终调查报告还将对独立调查委员会早先透露的有关伊朗和“基地”组织之间联系的问题做进一步阐述。

  谜团之4 克林顿政府与布什政府,哪个更该为打击“基地”组织不力承担责任?

  克林顿布什各打50大板

  “9·11”调查报告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克林顿和布什政府都逃不脱打击“基地”组织不力的责任。

  报告将公布1998年12月4日的一份《总统每日简报》,证明克林顿政府曾经接到过“基地”组织可能劫机的警告。在这份总统简报中,美国情报部门警告说,本·拉登计划劫持美国飞机,以此逼迫美国释放在押的恐怖分子。但是对于这个警告,克林顿政府并没有采取切实的应对措施。

  和克林顿政府相比,布什政府在策划打击“基地”组织方面显得比较积极,但纯属“纸上谈兵”。调查报告指出,大量文件表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康多莉扎·赖斯出席今年春天的听证会时并没有撒谎,布什政府的确在2001年初制定了彻底铲除“基地”的政策。

  但是布什政府在实际行动中仍然仿效了克林顿政府的做法。尽管“基地”组织的威胁越来越大,白宫仍然希望通过和塔利班进行谈判来达到消除“基地”隐患的目的。

  曾经担任白宫反恐协调员的理查德·克拉克曾在其新书中披露说,他在2001年屡次警告美国政府高官,要他们防范大规模恐怖袭击,但是并未引起重视。这一说法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虽然布什政府曾予以否认,但是独立调查委员会进行的调查却证实了这一点。

  克拉克在2001年9月初向赖斯发送的电子邮件及备忘录中警告说,布什政府的决策者应该“设想一下,有一天会发生恐怖袭击,成千上百的美国人会在国内或国外死去,届时政府将扪心自问:我们在此之前做了些什么”。

  谜团之5 为什么会发生“9·11”?能否采取措施避免“9·11”?

  有10次机会察觉“9·11”

  《华盛顿邮报》消息称,最终报告指出美国政府至少有10次机会可以觉察到“9·11”事件的发生,其中4次属于克林顿政府,6次属于布什政府,但是所有机会都被一一错过。

  《华盛顿邮报》虽未能将这10次机会一一了解,但被采访者还是露了一点“口风”:劫机者提供的护照中有明显的伪造和改动之处,却并未引起美国移民和入境部门的重视;恐怖分子在申请签证时提供的一些声明和证明文件是假的,如果当时就进行深入调查,完全可以把他们挡在国门之外;由于美国的电脑系统之间缺乏先进的交流和共享,导致一些被列入嫌疑犯的恐怖分子竟然轻松进入美国……

  但是,美联社的报道称,报告对于“‘9·11’是否能够避免”这个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将不会做出结论。美联社评论说,考虑到今年是大选年,为了不给民主党和共和党互相抨击留下口实,同时也是为了照顾情报部门的面子,调查委员会已决定不再在这个已经无法挽回的问题上纠缠不休。

  不过,调查委员会主席、共和党人托马斯·基恩和委员会副主席、民主党人李·汉密尔顿此前都曾表示,“9·11”恐怖袭击本可以避免。几位调查委员会成员也对美联社说,报告虽然没有明确给出结论,但其中公布的事实足以让读者得出结论:如果政府各部门更好地履行了各自的职责,袭击可以避免。

  报告将近600页

  目前,独立调查委员会10名成员都已经在这份近600页的调查报告上签字认可,只等到了7月22日上午将其正式公布。届时民众可以在书店、因特网和政府印刷局获得这份报告。

  在“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1045天之后,美国人终于盼来了这份最终调查报告。人们期待它可以解开“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几乎所有人心中的困惑:为什么会发生“9·11”?这场悲剧能否避免?

  “9·11”后媒体披露的大量信息表明,美国情报部门多次和“9·11”劫机犯失之交臂,美国政府甚至有可能在几年前就可将本·拉登和“基地”组织彻底铲除。由此,美国总统布什在2002年11月27日签署法令,成立了一个由共和、民主两党共10名成员组成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对“9·11”的真相展开调查。该委员会拥有极大的“特权”,他们能够接触到属于绝对机密的总统简报、美国情报人员对“基地”组织重要头目的审讯记录和数万页的机密文件。他们还对现任和前任美国政府高官进行公开或私下询问,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副总统切尼以及他们的前任克林顿和戈尔都未能“幸免”。

  在调查过程中,该委员会在今年先后发表了17份声明,公布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调查结果。例如,“基地”组织领导人和劫机者之间曾发生冲突,而且“基地”组织原计划劫持10架飞机,从美国的东岸和西岸同时发动袭击。

  最近3个星期来,调查委员会加快了工作进度,以便在7月26日规定期限前完成调查报告的最终文本。报告原计划7月26日公布,但由于那天正好是民主党召开全国大会的日子,为了避免让这份报告染上政党斗争的色彩,于是委员会决定提前到7月22日上午公布。文/冯俊扬侯健美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