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替李金华担忧背后的个人崇拜之风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2日18:15 中国青年报 | |||||||||
作者:伍里川 “揭出了这么多黑幕,李金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这是一句十分有代表性的“流行语”,充满了对李金华安危的担忧。在全国百姓的心中,下意识的“爱护清官”情结,使得这种担忧成了一股来势不小的浪潮,这股浪潮和7月13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新华网联合进行的一项题为“你是否为审计署署长李金华担心”的民意调查一拍即合。
调查显示,76%的公众表示了对李金华的担心,认为“有人可能会打击报复”。(据7月20日《江南时报》报道) 极度的担忧与李金华揭开“审计风暴”之初受到的极度褒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公众在为李金华担忧的同时,又将朴素而强烈的个人崇拜,连同“审计英雄”的称呼一起,送给了李金华。“李金华是我等公民崇拜的偶像,是当代最可爱的人!”———这名新华网友的直接表白让人过目难忘。 诚然,时势造英雄,但揭开黑幕绝非李金华一人之功,没有其下属工作人员的夜以继日和不卑不亢,那么多的单位,那么多的数据,非李金华一人能对付,对此他本人也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能因为李金华敢说真话,就将其置于不食人间烟火的荣誉巅峰。对审计报告的敬意,我们应当更多地给予报告背后的集体作为,包括报告本身,而不应当集中到一个人的身上。还应该反思的是:李金华所以能一夜成名,与审计制度还存在某些缺失,审计报告的含金量高低受官员个人道德水平左右、“挖掘”黑幕的决心大小受领导的政治素养影响等,有很大关系。 然而,我们遗憾地看到民众朴素的也是盲目的个人“宠爱”,这使李金华被动地坐到风暴中心和火山口上的另一种推动力。如此一来,集体“宠爱”迅速转换为集体担忧,也就不奇怪了。从本质上说,对李金华的担忧与此前对他的“宠爱”,只是形式的转换,并无实质的变化———贯穿其间的是被各种现代词汇、时髦说法所掩饰的个人崇拜。不管崇拜者承认不承认,“李金华”这三个字早已不是个人印记了,它甚至与整个审计风暴划上了等号。 只是,辨析“宠爱”中的个人崇拜容易,辨析“担忧”中的个人崇拜难。难就难在“崇拜”这东西从古至今很少表现得如此消极。 应当承认,公众对李金华的集体担忧也是一种进步。至少,民众开始能够理性看待利益博弈中的两极力量的对比,这比过去一味夸大被崇拜者具有“东方不败”似的力量,要来得现实、人性。但崇拜就是崇拜,它内在的封建意识和清官迷信,对民主是一种变相的损害,对建设更理想、更完备的审计制度的吁求,是一种精神上的背道而驰。 假如没有个人崇拜,没有一古脑儿投向李金华的意气用事般的赞歌,没有事实上的“英雄成就审计报告”说,李金华在公众的视野中就不会如此“耀眼醒目”,代替他被媒体和公众“崇拜”的,就只会是审计机关和制度、法律。倘如此,我们还会为一名官员的个人安全和事业前途担忧,辗转不眠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