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俄石油的利益博弈刺激我国的能源战略的提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07:51 新华网

  “安大线”的终结以及“泰纳线”的问世,让我们醒悟:中国需要制定和稳步实施自己的能源战略。6月30日,《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2020年)》(草案)得到了原则通过。

  自2003年以来,世界上有两个国家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和俄罗斯。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买家。然而,随着世界油价的飙升,中国获取石油的代价已经越来越大。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平静地徘徊在20美元附近的国际原油价格,最近已经疯狂地赶上和超过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水平,达到41美元/桶。然而,现在中国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石油。据BP《年鉴》显示,2003年,中国的原油产量只增加了1.5%,而消费量却增加了11.5%。中国已然成为全球能源市场上日趋重要的一股力量。2003年中国能源需求总量猛增了13.8%,目前,中国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总量的40%,约每天60万桶;同时中国的石油进口也增长了32%,达到了每天260万桶。据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石油需求增长将占世界石油需求增长的1/3,2004年中国将可能取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俄罗斯日益显露出其全球最大的能源供货商地位。近年来,俄罗斯“能源立国”的政策和石油业的繁荣景象,不仅吸引了诸多外国石油公司的眼球,而且大大提升了它的经济实力和战略地位。在国际能源较量中,俄罗斯的能源优势地位逐渐显现。2003年,俄原油产量达4.1亿吨,出口2.1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均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在2004年的前6个月,俄罗斯生产了2236亿吨石油和液化气,日均产量达到创纪录的900万桶/天,而在去年同期其产量为800万桶/天。这使得俄罗斯石油出口量仅次于沙特阿拉伯。“能源”这一不可再生的“黑金”,对于俄罗斯乃至世界未来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上的能源进口国、世界大型油气公司对俄罗斯石油的青睐,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俄罗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根本任务不是削弱石油天然气工业,而是开启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部门,来实现俄罗斯经济多样化。《纽约时报》的文章甚至认为,俄罗斯正在从能源进出口多样化战略中受益,如果不是因为俄罗斯享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俄罗斯根本走不进“八国峰会”。就当前的世界形势而言,拥有强大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已经不是经济落后的象征,相反,它成为俄罗斯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一张“王牌”。

  令人瞩目的还有,正是中俄这两个国家在最近的1-2年期间,围绕俄罗斯石油管道走向的“安大线”与“安纳线”所引发生的事端,使人们对中俄石油关系的关注兴趣大增。起自于2003年初中俄签订“安大线”石油管道方案,揭开了俄罗斯主打能源外交之序幕。“安大线”的终结以及“泰纳线”的问世,让我们醒悟:中国需要制定和稳步实施自己的能源战略。6月30日,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年-2020年)》(草案)得到了原则通过。这份纲要中着重指出了八个方面的问题:能源节约、能源结构、能源发展布局、国内外合作、科技进步、环境保护、能源安全以及能源发展保障措施。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为自己日益紧迫的能源问题制定了一个15年的发展规划。

  如果从上述中俄能源供求市场看,能源合作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鉴于俄罗斯在世界石油天然气供需平衡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俄罗斯又是中国的近邻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国”,因此,能源合作仍然是中俄经贸关系中的“重头戏”。中国必须坚持积极和灵活的经济现实主义,寻求石油合作和利益分享的方针,这将是实现中国能源战略、解决中国能源短缺的出路之一。(田春生-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经济系主任)(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法自行车赛 亚洲杯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