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文物告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3日14:22 瞭望东方周刊 | |||||||||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记者税晓洁,记者单纯刚、王文化/湖北、河南、河北报道 新华社引述专家的话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文物的价值超过了三峡 据当地媒体报道,日前,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淹没区的郧县老城一处约8000
湖北郧县在海内外享有知名度。“郧县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使用手斧的古人类,这一发现改写了长期存在于西方学术界的“旧石器时代中国无手斧”的定论。 7月11日,《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赶到郧县城。文物现场就在城边,发掘点被用彩色编织袋做成的围墙与外界隔离开来,面积很大,几乎占据了已被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淹没的老郧阳府城边的一个小山包。 厕所都是用汉砖砌的 现场看守人员严禁记者入内,并拒绝采访。记者摸到不远处的考古队驻地,几个不明身份的人正在一间屋中打麻将,很不耐烦地说考古队的人都不在。 墙上贴有考古队的作息时间和纪律表,《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想拍下留作资料,这些人便站起来拦阻和拉扯,几乎砸了记者的相机。 记者离开驻地,试图再去查看其他文物。在距发掘点不远处的一家工厂内,记者找到了建于明代的大成殿,已是一片残破。在不远的江边,有建于清代的哥特式风格的天主教堂。途中,记者看到一户人家的房屋,竟然几乎全用汉砖所筑,其中有两块鱼状图案的砖,前所未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汉江码头试图找到船只,打算沿江而下继续采访,巧遇一位热情的农妇,便随其上船,乘船约两小时,到青山镇白果树村,所见所闻更是触目惊心。 只见这位农妇家居的台阶上和厕所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汉砖,农妇告知,她的儿子还曾见到过石头“秤砣”,可惜已经找不到了。 另一户人家的正房有一半建筑材料也几乎都是汉砖,各种图案都有。这些汉砖上除了绘有各种花纹,有几块上面还描着奇异的符号。更令人惊奇的是,这户人家厕所里有一口半米高的大缸,看起来像是博物馆里见过的某种型制的文物,一问,是从江边的古墓群里捡到的。 主人说,这个大缸,是他们觉得大小合适才留下的。这些年,村里人在江边捡到的各种“坛坛罐罐”不计其数,很多都扔掉或者弄破了。主人感叹:“有些上面的花纹看起来可真是漂亮啊。” 记者继续在村里转悠,发现有一家半废弃的房屋,几乎全部用汉砖建成,仔细察看,发现这些砖块上除了花纹、符号,有的还有篆体的字。 “汽车城”怠慢文化价值 记者来到出土这些古物的汉江边,随意走了大约半个小时,就在河滩上看到十余处古墓,有些仅露出墓顶,有些已经被打开,有些只剩下一堆砖头。 一群孩子正在江边嬉戏,不时拿来一些古物给我们看,有铜钱、铁钉、发簪,有些东西看得出是坛坛罐罐的残片,还有一些奇形怪状的陶瓷。记者在江边还捡到两块疑似石斧或石刀的物件。 村里人说,像这样的古墓,这处河滩上没有上千,几百座是肯定有的。 这块面积广阔的江边台地以前是个村庄。上世纪50年代,村民在这里曾经挖到过一个有大土堆的古墓,据说里面的古尸出土时尚栩栩如生。江边这些露头的古墓,以前一直埋在土层10米以下,那时村民并不知晓。丹江口一期工程淹没这里后,江水涨涨落落,才冲刷出来。 由此沿江而下,丹江口水库的消落区尚有更多的古墓。据丹江口市文物局的一份资料透露,仅该市的均县镇境内,已暴露出来的墓地就有10余处,冲刷出来的古墓达数千座。2001年该市的一次调查中,查出遭破坏较严重的墓地就达21处,其中专业掘墓分子炸毁中型以上土坑墓11座,库水冲毁砖室墓150余座,数千座土木坑墓圹暴露在外。最大的一座墓口面积为14米×12米,有一个车马坑,长18米,宽2米。有的仅剩一个墓底,场景触目惊心。 丹江口水库所在的湖北十堰市,一般认为是一个“汽车拖来的城市”,其城市定位和形象长期受到歪曲和误解,文化价值被有意无意遗忘了,这在一段时间来把GDP增长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的中国,是较有代表性的。至今,这个城市的博物馆,也还仅是位于一座单元楼里的“空中楼阁”。 《瞭望东方周刊》不久前在十堰市近郊走访一些将要淹没的地区,发现文物保护现状同样堪忧。除了已经纳入保护规划的文物,还有一些尚未为人所知的,也许会永远默默沉入水下。 在规划的淹没线以下的黄龙镇的一块农田里,汉代的楔型砖已被农民用来砌化粪池;同样是淹没线以下,方滩乡的一条公路边,随手在路边的土层里用手一抠,就能掘出很多不同质地的古陶片,其中一些上面还绘有美丽的花纹。 “中华文明编年史”面临毁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总干渠沿线,是中原地区文物点分布较为密集、内涵较为丰富、学术价值较高的区域。2004年10月,该工程豫北段将要开工,但是该段的文物勘探和发掘工作几乎没有开始,形势之严峻令人担忧。 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起,总干渠全长1267公里,其中河南境内长731公里,约占总长度的60%。所经过的区域,自古就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牵涉的文物点之多前所未有。 如南阳盆地及其附近的丹江口库区,不仅发现有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地点,而且有丰富的楚文化遗存,汉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富,南阳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葬举世闻名。豫西北太行山东麓一带,地处中原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遗存等级较高,年代跨度较长,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部具体而微的“中原文明编年史”,而这一“编年史”目前正岌岌可危。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部署,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于2003年9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总干渠河南段文物考古调查工作的通知》。随后,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沿线相关县市,进行了为期近两个月的田野考古调查。 根据文物调查资料并结合历年来的考古成果综合评价,总干渠沿线分布有自旧石器时代的化石地点至清代的家族墓地和古建、碑刻,涵盖了中原古代文明的每一个时段,搬迁、钻探、发掘和后期保护,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需要有充足的时间。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业务科陈彦堂科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工程豫北段设计方案已经确定,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已上报国家发改委,估计8月份可以批复下来,10月份将要开工。 “但目前文物工作基本停留在田野调查和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上,具体到钻探和发掘,现在还难以开展,虽说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预留时间,也缺乏经费。”他说。 按照现行法律法规,任何一个建设项目开工之前,都要进行文物分布调查,在调查基础上对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进行勘探,根据勘探结果进行考古发掘,发掘结束后根据结果来决定是否进行基本建设的施工,这是一个基本程序。 “然而现在开工在即,该段的文物钻探和发掘却尚未提上日程。尽管通过野外调查对文物分布心中有谱,但核心的问题是经费落实没有到位。”陈科长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28条规定“凡因进行基本建设需要文物勘探、考古发掘的,所需费用和劳动力由建设单位列入投资计划”,而该项工程文物保护经费经过初步预算,要花费数亿元。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文物保护中最重要的勘探和发掘必须等到经费落实后才可以进行。现在开工在即,却找不到可以落实经费的单位,情势已万分紧迫了。 时间不多了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进入河北后,沿京广铁路西侧北行,途经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穿越石津干渠和滹沱河,过北拒马河进入北京,全长461公里。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中心地带之一。 2002年7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会同工程沿线各市组成了5支文物普查队进行全线段拉网式徒步踏查,2003年11月-2004年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又对总干渠进行了复查。 两次调查共计发现古代文化遗存地点或丰富区、段155处,总面积2.3万平方米,其中古遗址102处,古墓葬53处,涉及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曹凯说:“南水北调工程在河北古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进行规模空前的开挖,给考古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已经进行的调查都是地面踏访,没有进行地下勘察,估计工程开挖后涉及的地下埋藏文物要远远多于目前调查的155处。” 引水干渠所经之地均为野外区域,千百年来农民精耕细作,田里的陶瓦片捡得很干净,仅靠地面调查难以发现所有埋藏遗址。地下文化层埋藏情况不明,绝大部分路段都需要进行文物勘探,文物钻探、发掘、保护的工作量之大,难度之高可以想见。 南水北调中线石家庄到北京的部分工程已于去年底开工,今年年内河北段干线工程也将全面开工。目前,文物保护的大量实质性工作还没有什么进展,而时间已经不多了。 按照工程总体设计,河北段建设将于2006年底全部完成。文物保护工作的规划是,到2005年12月完成对石家庄以北段的勘探、发掘工作,到2006年7月完成石家庄以南段的勘探、发掘工作,其中全部的考古勘探要在今年完成。水利工程和文物勘探在时间、空间上重合,文物勘探面临很大的困难。 是否吸取了三峡文物保护教训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文物抢救问题,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由单霁翔和原国家文物局长张文彬牵头,4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迅速关注此事,并采取切实措施保护文物。 据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前期论证阶段,文物部门没有能够充分参与。虽然在渠线设计中,设计单位已经注意避开一些重要文物点,但是总干渠渠线的设计并没有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征求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文物调查工作迟迟没有落实。 由于过去文物调查依据的材料并不全面,此外,地下文物具有不可预见性,所以,调查和保护的难度都很大。这在三峡工程中已有前车之鉴。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20世纪50年代修建水库一期工程时,由于国家财力十分困难,仅对丹江口市、郧县、淅川县境内的部分地面文物进行了搬迁,对水库淹没区的部分地下文物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上世纪90年代库区水位消落,一批古遗址、古墓葬相继暴露出来,曾经引发过大规模的盗墓活动,使许多珍贵的文物流失。文物部门虽然组织了一些抢救保护工作,终因所需经费较大无法解决。 按照计划,库区大坝加高工程2006年全库蓄水,2008年向北京奥运会正式供水。对于水源库区来说,从现在到2006年蓄水时为止,只剩下两年时间。除堤坝建设外,所有居民搬迁、文物保护等任务都必须在此时间内完成。配合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时间越来越紧迫。 政协委员们指出,三峡考古是中国最大的文物抢救工程,但是工作量过大,给文物部门预留的文物保护发掘工作的时间过短,留下诸多遗憾。不仅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工程都存在类似的情况,教训非常深刻。 专家们建议,有关部门应吸取三峡工程在文物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大型基本建设项目前期调研环评阶段,建立文物评估制度,文物部门提前参与,以避免文物和工程双方工作都被动,确保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南水北调淹没区是一个文物宝库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南水北调工程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以及这两个流域三个主要文化走廊或通道地带等内容。其中中线工程总干渠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是古人类生活最集中的区域之一。 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移民安置区和总干渠渠线涉及文物众多,文物遗存十分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在丹江口水库二期工程淹没区仅已知的需要抢救保护和发掘的文物点就有200多处,据估计170米水位淹没区内的古墓有近万座之多;工程开工后,水库正常蓄水位将从现在的157米提高到170米,淹没范围将扩大约370平方公里。这意味着从远古的人类化石遗址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部分古建筑群等珍贵文物所在地都将被永久淹没。总干渠渠线涉及的文物点仅已知的就有200多处。- 南水北调总干渠经行区涉及河北考古六大课题 ●河北地区的文明起源和形成,包括对冀中南新石器文化的研究。 ●商民族的源流和发展。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是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发现过大量夏时期遗存。 ●战国时期的燕、赵和中山文明。工程沿线分布有密集的战国时期墓葬和遗址。 ●两汉时期的诸侯国研究。两汉时期河北境内北有中山、中部有常山等诸侯国。 ●曹魏、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自曹魏建都邺城以后的300余年,邺城所在的河北南部地区一直是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工程经过的地区过去曾发现和发掘过大量的北朝时期墓葬、遗址。 ●河北瓷窑考古。河北是我国北方邢、定、磁州三大古窑的故乡,这三大古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工程经过的区域正好是三大古窑址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南水北调工程 1952年10月,毛泽东在听取原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的设想汇报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幕。 2002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原则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规划分三期实施。 东线方案:从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江面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流经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在山东东平附近穿过黄河进入河北、天津。 中线方案: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过河南南阳、平顶山、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日和河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 西线方案: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2002年12月27日,由长江下游扬州段取水自流至天津的东线工程开工;2003年12月31日,由丹江口水库取水至北京的中线工程开工。 东线第一期工程和中线第一期工程总投资为1548亿元,经过5-10年的建设,将使北方受水地区增加134亿立方米的供水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