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签假合同制造“就业泡沫”(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4日10:30 沈阳今报 | |||||||||||
实习生孙明鑫王晓丹 如今,全国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已逐渐呈现。然而,与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截然相反,部分在沈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竟高达90%以上,高职、专科生就业率也在70%以上,这样的数字让人高兴还是怀疑呢? 不签就业合同不发毕业证 王啬(化名),沈阳某高校中文系应届大学毕业生。他对记者说:“学校辅导员三番五次要求大家尽快签订就业合同,时间一次次地往后推,由原来的6月21日,推到领取毕业证那一天。是学校的要求,不签就业合同就不发毕业证。我是农村来的,父母不在身边,沈阳又没什么亲戚朋友,上哪儿去弄(就业合同)啊!” “我到现在还没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每天跑人才市场已经让我焦头烂额了,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跑假合同。如果不签假合同就不发毕业证,不发毕业证也就没办法找工作。”王啬还说,学校给他们发了两种合同,一种是省教育厅印制的就业协议书,一种是学校自己印制的劳动合同。“当然,大家都很气愤,也都清楚,学校不惜名誉以毕业证为交换条件,显然是要把就业率提上去。如果毕业之前拿不出就业协议或合同,我们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毕业生,就拿不到毕业证。“ 随后,记者采访了这所大学的几名应届毕业生,发现了这样几个怪现象。 怪现象一:李枚(化名)是个不太爱上学的学生,老师发给大家学校印制的就业合同时,她没有来,是同学代领的。随后,同学又帮她盖了个公章,后来又由同学代交给老师。她对记者说:“没办法,学校让签就签一个呗,要不然不给毕业证。”当记者询问签的是哪家单位时,她说:“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单位,反正也不去,也没有法律效力。” 怪现象二:张新(化名)不知从哪里弄来一个公章,几个要好的同学都盖了同一个章,是什么单位大家也没仔细看。“学校要求了就弄一个!”他们对这样的事很无奈。同学们只能各显神通,互相帮助,能找到公章的同学帮助多签几份虚假合同,以此换取学校的毕业证。 一名中文系已经拿到毕业证的学生说:“我们寝室共有10个人,有6个是应届毕业生,但都没有找到工作单位,但我们全都签了学校自己印制的劳动合同。我的就业劳动合同是哥们儿帮签的,现在我还不知道是哪家单位呢。” 一位同学质问道:“这样(签假合同)一来,就业率的确提高了,那毕业生利益何在?” 就业率“高”了工作反不好找 昨天,记者来到沈阳市人才市场,找到几位应届毕业生了解情况,下面是记者与他们的对话。 记者:你找工作多长时间了? 毕业生:毕业前几个月,再加上毕业后的时间能有半年多了吧。 记者:在校期间,学校没有给你们介绍工作单位吗? 毕业生:有是有,但是没有合适的工作单位,再加上用人单位所需的人数远远少于我们学校的毕业人数,这就造成了我们有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单位。 记者:毕业之前,你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了吗? 毕业生(笑):不就是那么回事吗?!在校期间,我们已经签订了劳动合同,但那都是没用的。毕业后,还得自己找工作啊! 记者:学校让你们找单位签劳动合同,你们就签吗?没有反对吗? 毕业生:我们毕竟在学校待了3年,再说签一个假的劳动合同并不是什么难事!让签一个,就签一个呗! 记者:今年你们学校的就业率是多少?毕业生:我们学校从来不对我们透露这样的事。记者:你现在找到工作单位了吗?毕业生:没有。记者:现在,你感觉找工作困难吗? 毕业生:不是一般的难啊!我找工作这么久,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用人单位呢。在一次用人单位招聘中,还被用人单位骗走了500元钱手续费。 记者在人才市场调查中发现,学校不同程度地运用签订假合同等各种“手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毕业生就业率上来了,学校的知名度提高了,下一批的招生规模扩大了,招生任务轻松完成了,可是,对于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却陷入了找工作的“危机”当中。 旅游本科生签订幼教协议 于思(化名),沈阳某院校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她指着面前摆着的一份幼教协议对记者说:“我们专业有十多名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同学,但我们每个人都签订了一份假就业协议,这个协议实际上是不生效的。就业协议是系辅导员帮着签订的,辅导员把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介绍到了一家本学校的物业公司,给我们每个人都签订了一份这样的书面协议。于思,就与一家幼儿园签订了一份假就业协议,职业是幼儿教师。但她根本不知道这个幼儿园在哪里。” 在学校里,于思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她说:“我是学旅游专业的,找不到工作只是暂时的状况,但还没出校门就当了幼师,心里觉得特别别扭。” 她从学校了解到,她所在旅游专业已升格为旅游管理学院,学校正要扩大招生,如果没有良好就业率,会影响本专业的下一年度招生数量。 提高就业率只为扩大招生 对于高校要求大学生签订虚假就业协议,以此提高就业率的做法,一位毕业生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一民间俗语来形容。 一位教育专家告诉记者,教育部制定的相关政策或法律法规,原本是为了调整和优化全国高校的结构,可这些政策或法律法规在高校面前却成了一纸空文。 学校不从提高师资力量、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就业指导等方面出发,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而是走“歪路”、图“近道”,运用各种行政“手腕”落实上级制定的政策,单纯地追求和浮夸就业率,以此迷惑上级,扩大下一年度的招生规模。这样,学校无形中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压力转嫁给了刚刚迈进社会的大学生。 学校浮夸就业率,误导上级的行为,如果继续下去,等到下一年度招上来的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不仅仅是人才,更多是等待求职机遇的无业游民。 对于学校来说,就业率固然重要,但更重视的是招生计划。一个学校招不进来学生,是一个学校的失误,如果把这种失误转嫁给社会,那会给社会带来重大的损失。 [新闻链接] 高校招生与就业率挂钩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规定,地方和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确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规模的重要依据。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适度挂钩的原则,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中,对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 《意见》要求,要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地区,控制新增高校的数量。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确定本地区控制增设的专业。从2003年开始,对连续3年本专科7月份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本地区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销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 《意见》还指出,把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高校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地反映学校的实际状况。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