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从灾害天气频发反思不实治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5日10:01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赵小婷 截至7月21日,湖南、湖北、河南、广西、云南、贵州和安徽等地都遭受了历史上少有的暴雨袭击,发生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已经造成65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92亿6千万元(央视国际2004年7月22日)。另外,高温酷热同时也煎熬着很多城市。
雨也煎熬,热也煎熬,雨热交替折磨着国人,这究竟是怎么了? 按说经过98抗洪之后,我们对于灾害天气的治理反思够深刻的了。我们意识到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找到了人与洪水和谐相处的经验,随后“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之后每年,我们总能够听到与之相关的治理成绩捷报频传,全国绿化委员会今年3月11日发布的《200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03年全国造林绿化速度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完成造林和封育面积1109.51万公顷,中国国土绿化面积首次超过国土面积的1%。为什么环境改善了,灾害天气依然肆虐甚至加重了呢? 现实和实践是检验治理成绩的惟一标准,效果在成绩中停滞不前或者倒退,背后肯定有东西值得反思。其一,破坏的速度大于治理的速度,甚至打着治理的旗号搞破坏。其二,谎报治理成绩,致使国家的治理报告也多了水分。其三,治理不科学。一些地方“封山植树,退耕还林”的面积成年增加,但是却是以人工林为主,由于人工林在调节气候方面的致命性缺陷———难以体现生物多样性而导致生态效益低下,形成了事实上的“绿色沙漠”。 城市之热固然和大气候有主要关系,但是大气候也是由小气候的量变和质变所“累积”的,当城市周围乃至更远地方的采石场越来越裸露,高速路无约束地越来越宽,郊县的广场越来越“赛过天安门广场”;当城市的决策者决定用广植人工草坪来代替“丑陋”的植树,用“美观第一,经济第二,实用第三”的片面唯美观进行城市建设的时候,那么城市“顶上光秃秃,脚下烫滚滚,烈日当头照,路边无绿阴”的现状就依然延续。 灾害天气在治理成绩的攀升中频发,我们确实不能仅仅停留在“预警机制”的争论上和“严防死守”的精神呼唤上,把灾害天气的责任和负担统统甩给政府,关键还在于意识的超前,比如能否考虑在大学设立“洪灾管理学”或者“灾害天气管理学”之类的学科,系统研究灾害性天气的社会学属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灾害天气在治理成绩的攀升中频发”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