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样的炎夏不一样的暑假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5日11:11 温州都市报

  参加各类夏令营培训班,在父母陪伴下外出旅游,窝在空调房里看电视,甚至到国外游玩交流……这是“城市娃”的暑假生活。

  可有一个群体,对温州来说却是陌生又值得关注的。前不久,一项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临时登记在册的外地在温务工者已经达到209万余人。他们的孩子———“民工娃”在暑假的学习和生活到底怎样?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民工娃”爱劳动特节俭

  位于市区杨府山的鹿城区山巨江小学,是该区6所民工子弟小学之一。二(3)班的60个孩子,全部是“民工娃”。

  “其实,‘民工娃’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城市的家长们是一样的。有时候甚至会更强烈些:他们更急切地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跳出贫困的生活,改变与父母同样的命运。而孩子们则更渴望接受教育。”二(3)班班主任陈芳白老师这样告诉我。

  放暑假后,因为父母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班上大约有一半的孩子回到老家,跟着爷爷奶奶过。而剩下的孩子,学校老师也很难联系到他们:因为经济关系,家长要么没有任何联系方式,即使提供了手机号码,也经常停机或关机、欠费。

  要说和其他非“民工娃”班级相比不同的地方,陈老师说,“民工娃”特别爱劳动,扫地、擦桌子比五六年级的孩子干得都好,也特别节俭。

  玩耍中渴望夏令营

  在许多城市孩子的眼里,甚至父母的口里,孩子暑假里的夏令营、培训班是太多了,占据玩耍的时间。可“民工娃”们,却是在太多的空余玩耍时间中,渴望着夏令营和培训班。

  放暑假时,因为怕“民工娃”没钱参加一些社会上的培训活动,市文联专门在山巨江小学组织了一个收费很低的培训班。“有些孩子们一口气就报了四五个项目,可是因为经济原因,我都只帮他们选一项,发挥他们的特长学习。”陈老师惋惜地说。

  “老师来了!”扎着两条小辫的小芳从门后探出头来,巴掌大的小脸上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忽然让我想起“陋室明娟”的词语。

  二(3)班的班长小芳和爸爸妈妈、弟弟四个人租住在杨府山一间小屋里。爸爸没有固定工作,妈妈则偶尔帮别人缝缝补补赚点钱贴补家用。虽然家境很困难,可小芳的成绩在班级里非常优秀。说是小屋,其实是从民房里搭出的条形棚屋,不到10平方米的房子被隔成里外两半。权作会客、理发、缝纫等场地的外间不到4平方米。吃饭时,一家四口便在邻居的屋檐下撑开一张小方桌。自习,找小伙伴玩,便组成了小芳一天的暑假生活。“你最希望暑假怎么过?”“参加夏令营,多学些知识。”小芳说。但是她和许多在温民工子弟一样,周围社区没有免费开放给民工子弟活动的场所,参加夏令营的费用更让她们望而却步。小芳暑假里唯一的“夏令营”,便是跑到离家很远的书店免费看书。

  暑期实践VS我帮妈妈看店

  城里的孩子,暑期实践意味着与象牙塔外世界的一次亲密接触,那意味着新奇。可“民工娃”的暑期实践,很多时候是在帮父母做生意,卖菜、做服装、修电脑、练摊中度过。

  亚楠家的小店开在小巷的尽头。自从去年家里开了这家店,亚楠的暑假生活大部分在小店中帮忙“练摊”中度过。

  我们刚到她家时,一个黑黑胖胖的小姑娘推着一辆自行车,圆圆的脸蛋被太阳晒得通红。“你老家在哪里啊?”“东北吉林!”小亚楠的乡音依稀可辨。

  亚楠的妈妈高大略胖,除了小店,还养了六、七十头猪。有时候妈妈出去进货,亚楠就得帮妈妈“练摊”,一坐就是半天。“你知道价格吗?”亚楠得意地说:“知道!”“冰红茶多少钱一瓶?”“3块!”小亚楠的嗓音十分清脆。

  因为住在杨府山附近,一出去就是大马路,妈妈很担心她的安全。小亚楠的暑假便都在家里度过。“暑假最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在家能看电视。”“最不高兴的事情呢?”“在家里看店。”小亚楠一边说着吐吐舌头。除了看店,小亚楠还担负起洗碗、扫地、洗衣服的重任。

  愉悦的游历VS无奈的迁徙

  当城市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踏遍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甚至迈出国门体验异域风情时,“民工娃”则在父母的不断迁徙中了解各地风情。

  小健今年13岁了。上半年,他从外地转校来到山巨江小学。因为父母工作不稳定,小健经常迁徙,每到一个地方就“降级”,到山巨江已经转学3次,所以他至今还在上小学2年级。

  这两天,小健的父亲忙着在一家诊所打杂,母亲则在江西老家,他的生活都得自己照顾了。

  班主任陈老师说,像小健这样的“流动生”,在民工小学里很普遍的。上学年,二(3)班里,出去了5个孩子,进来6个孩子。班上的同学也因此特别珍惜在一起的时间。

  和小健一样,小燕小朋姐弟也是上半年从永嘉过来的,都是二年级学生。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今年正月,小燕一家从永嘉岩头搬到杨府山,租下了一块空地种菜过活。

  两姐弟正坐在棚屋的地上盯着一台彩电看《西游记》。任凭我们怎么叫,姐弟俩的眼球就是不肯挪离电视。

  暑假里,姐姐小燕担负起了给全家人洗衣服的任务。棚屋里没有水源,每天早上小燕都得到棚屋对面的水龙头上洗衣服,一洗就是1个多小时。有时,小燕还得陪妈妈一起去菜场卖菜。虽然承担起比其他孩子更繁重的家务,小燕的成绩在班上还是名列前茅。

  河边、建筑工地、马路和游戏机房,是暑期民工孩子最容易出事的四个地方。在我的采访中,小健、小燕姐弟的住所都与这四种地方很近。经常迁移的民工父母往往很少有时间关爱孩子,他们的暑假安全更值得我们去关注。

  孩子探亲,走进城里来

  200万在外温州人分布在全国与世界各地,温州多了很多“留守”孩子。一到暑假,他们坐上飞机,与父母团聚。可同样是与父母团聚,河南的小静,则是在老家让家里人或朋友将她送上客车,然后再由城里的父母到车站去接应,来温州几乎不用花什么费用。其实,像小静这样的进城探亲“民工娃”,如今在温州越来越多了。

  在市区上陡门的一个社区小卖部,我见到了这个12岁的“探亲”小女孩小静。小静告诉我,她到温州已经一个多月了。在温州,基本上都是在父母的小卖部里帮着看店。都市的繁华,似乎没有带给小静太多的快乐。她给记者罗列出了她昨日一天的生活:早晨6点半起床后,跟妈妈一起到上陡门菜市场买菜。7点半开始看店,一直到下午4点多。

  在老家,小静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爷爷开小店,奶奶种菜。爸爸妈妈到温州打工已有6年,才回了四五趟家,连过年也很少回来。她说,村里跟她一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很多。

  民工娃,城里娃,一样的孩子,一样的暑假,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孩子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不同的出身并不代表未来人生的差异,只是一种成长过程的不同。采访中,我发现这群出身“陋室”的孩子,比同龄人更加懂事,学习上也更刻苦。也许,未来这群“民工娃”中走出的大学生不一定比“城里娃”多,但我相信,在面对苦难与困境时,“民工娃”会有更多的坚韧,更强的生命力。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