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能否成为民工的“筹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08:40 新华网 | |||||||||
“珠三角地区缺工200万”的消息,已经面临被“过度诠释”的局面。在众多媒体的集中报道和评论下,发生在局部地区、部分产业的结构性缺员,已经被不加限定地表述为“民工荒”,并成为批评漠视劳工权益、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等社会不公现象的重要论据。 以往所有有关保护民工权益、提高民工待遇的呼吁和政策,都会面临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比较优势”这两道“硬坎儿”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各地
以中国13亿人口、数亿流动着寻找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大军,和“中国制造”以超低价格占领世界市场的现实为背景,上述观点确实足够有力,而使质疑者很难开口。而现在突然出现了“缺工”或“民工荒”,使上述坚实的逻辑被打开了缺口,媒体的兴奋和不惜“借题发挥”是必然的,即使其中不免对事实和含义的夸大。 从目前可以掌握的信息分析,出现在广东、福建等地的所谓“民工荒”,只是局部的结构性缺员,只要当地企业在工资待遇和信息传播方面作出适当调整,其劳动力缺口应该不难补足。当地劳动人事部门的官员甚至担心媒体对“民工荒”的过度渲染会导致新一波“民工潮”,也并非全是危言耸听。 但即使持中而论,出现在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缺员现象,还是有值得用工企业、地方政府和经济学家重视的信息。一是,即使是短暂、局部的“民工荒”,也足以证明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供给虽然还是供大于求,但已经很难再言“无限供给”。而供给不再“无限”,劳动力对低薪的承受也就不会“无限”,提高工资、改善待遇,已经不仅仅是社会舆论的道义诉求,也是企业决策中必须考虑的市场因素;二是,长期对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判断,可能已经导致企业和地方政府对“比较优势”的过度依赖,而忽视或延迟了对产业更新、技术升级的关注和引导。实际上,对廉价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和榨取,往往会导致资本的短视化和劣质化。而对此类劣质资本的过度依赖,虽能支持地方经济的短期繁荣,却可能缺乏长期发展的后劲和应对变化的能力。比如这一波“民工荒”固然不难度过,但珠三角的企业们能不能消化掉因提高工人工资而导致的成本上升,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不但关系到这些企业的命运,而且对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比较优势”战略,也都有重要的影响和标志性意义。 中国毕竟在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就是必然的趋势,政府、企业都必须未雨绸缪地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诸如最低工资制度等基于道义诉求而形成的法律制度,会因为逐步得到市场的支持而变得更有实效,企业和地方政府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于民工而言,局部的供求关系变化,还不足以成为某个民工个体与雇主谈判的“筹码”,但从发展趋势看,社会舆论、法律制度,都在逐步形成对民工权益的保障,而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将使民工们逐渐能“叫得起价”来。(来源: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