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灵州与灵武故址再考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09:02 宁夏日报

  黄河古道与古灵州城

  灵州与灵武是西汉时期同时设置的两个县城。灵州在南,灵武在北,它们分别是两个地方、两个名称。后因其建制的变革、隶属关系的变动,两名互易,其位置几经迁移后至唐初合二为一。唐以后,灵州、灵武郡、灵武都督府及西夏时期的灵州、西平府迄元至明,实为一地。这个古灵州城就是唐太宗受降、唐肃宗登基的地方。

财富之旅诚邀商户加盟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在秦汉时期,黄河出青铜峡峡口后,就分为东西两支。《水经注》中卷三记载:“河水历峡北注、枝分东出。河水又北经富平县故城西,秦置北部都尉治县城……河水又北与枝津合。”汉代黄河主流又称西河,西河东岸有灵武县(今青铜峡市邵岗堡附近)。黄河主流北流至廉县东,改为东北向至塞外浑怀障(原陶乐西南)。黄河支流,称为“下河”或“枝津”,从东绕了一个大湾后与主流汇合。在主流和支流之间,形成了一个洲渚,这个洲岛南北长90多公里,东西宽30公里,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汉代灵洲城即处于这个河洲之上。

  《西夏纪事本末》卷首所附的“西夏地形图”,出自旧本《范文正公集》,此图系清人根据宋元时期的方舆资料绘制。图中所标西夏疆域、山水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相符。如今,在吴忠和灵武市境内,按照这幅图上黄河的标识,可看到明显的古河崖遗迹:黄河自吴忠市西秦坝关下早元东北经古城乡古城湾,过左营村至东塔乡七大队、五大队(俗称河崖头),然后东北行,进入灵武崇兴镇台子、中北村,由今灵武城南拐向城西北,经安家湖、西湖、马场湖到灵武西北与主流汇为一流,地形落差达四五米。

  经调查发现,沿古河崖一线西、北侧,形成许多湖泊,在古灵州,曾有“七十二连湖”之称。早元北侧为罗家湖,左营为于家湖,东塔一带统称北湖,灵武崇兴镇湖一大队称河湾,灵武市西门外的安家湖、西湖、马场湖等,均为黄河河床淤塞后所形成。如今虽然已被开垦耕种,但名称尚存。解放初,左营一带尚存南高北低的古河崖3至5米,崖下有被洪水冲击堆积的卵石。上世纪70年代,在崇兴台子村附近,可清晰看到河水切割河崖的残存痕迹,水流指向历历在目。显然,古时候这里曾经是黄河的一段主流。

  在北魏前,黄河主流已经东移,正是这段黄河水患,冲毁了灵州城。据《朔方道志》记载:“秦家渠常苦涸,汉家渠常苦涨”。可见在明朝时,黄河每遇洪水泛滥季节,汉渠水大涨,汹涌的黄河水如同脱疆野马,沿着清水沟等古河分支“冲刷河岸犹如剥肤”。位于河道拐弯处的灵州城,则首当其冲。

  今灵武城与唐灵州城

  因黄河改道迫使灵州三迁其城。在《嘉靖宁夏新志》中,有城址迁徙时间、方位的确切记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因“故城为河水崩陷,惟遗西南一角,于故城北七里筑”。永乐年间,河水又将城冲毁。宣德三年(1428年)“城湮没河水,又去旧城东北五里筑城。”建成了今天的灵武市城区。

  按这两次迁移的方向、里程推算,唐灵州城向北和东北方向2次迁徙距离不足12里。从灵武市城区返回推算,往西南推5里,再往南推7里,迁移前的古灵州城,应当在今灵武市城区西南方向的崇兴镇台子村。

  出土文物的佐证。1956年3月,崇兴台子村农民在拆除房屋时,挖出一尊黄铜炮。炮重16.5公斤,通长38.4厘米。炮座面上竖排4行刻有20字“旋风炮,壹千壹百柒拾壹号,嘉靖丁酉年,兵仗局造”。此炮现存甘肃文物部门。

  据崇兴镇台子村三队村民王某介绍:1971年4月,在他家院内发现窑藏西夏瓷器达500多件。经自治区博物馆考古人员发掘,又清理出西夏瓷器一百多件。这批瓷器与灵武磁窑堡西夏窑遗址出土的瓷器类似,同时出土的还有烧骨和6种宋代货币。

  1981年,崇兴镇台子村四队又发现宋代钱币窑藏,共出土铜钱360斤,其中有神宗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熙宁重宝”等。时至今日,田间地头仍散见大量唐、西夏时期建筑材料,如瓦片、子母扣、小筒瓦、大瓦片、滴水及大量生活器皿残片、残件等。

  铜旋风炮和两批窑藏文物都在台子村出土,且时代相近,其数量之多,足可以说明此地曾是文化交流较为集中的城镇区域。

  唐灵州城与吴忠唐墓区

  去年吴忠市利通区在北片区开发建设中,发现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1500米的唐代墓葬群,根据吕氏夫人墓志铭记载,吕氏夫人太和四年七月(公元834年)终于灵州家中,10月14日殡于回乐县(灵州治所)东原。

  吴忠古城乡发现大规模的唐代墓葬群,说明古灵州城不在古城。依照唐代葬俗,墓葬不可能距城太近,更不可能葬于城内。而崇兴台子唐、夏古城遗址距吴忠唐代墓区的距离,正符合人们聚居区与埋葬区的距离。

  古灵州城和兴教寺的位置。具有悠久历史的吴忠市兴教寺,位于吴忠市裕民西街。在成书于公元1540年《嘉靖宁夏新志》中的寺观中有载:“兴教寺在城西”,说明古灵州城在兴教寺以东。古城湾在兴教寺西北,显然不是古灵州城古址。

  按明代两次迁移的方向、里程推算,古灵州城向东北方向迁移了12里,相当于如今5.72公里,这与灵武市到崇兴的距离相吻合。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明洪武十六年之前的灵州治所,应在灵武市崇兴镇台子大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更多重要文物的出土,千年灵州城址之迷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灵洲得名唐朝颜师古注释灵洲得名的原因是:水中可居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洲”。北魏孝昌二年(公元526年)薄骨律镇改置灵“州”,此前均写作灵“洲”。

  薄骨律镇得名后秦年间,匈奴左贤王刘卫辰的儿子赫连勃勃在高平(今固原县)自称天王,建国号“大夏”。赫连昌在河渚之上种植桑果树木,史称“赫连果城”。因赫连昌的骏马“白口骝”死于此地,以马色名邑,“白口骝”谐音逐渐转为“薄骨律”。后秦弘始九年(公元407年)建薄骨律城。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改为薄骨律镇,统管宁夏平原地区,为北方军事重镇之一。

  古诗中的灵武即灵武郡晚唐诗人贾岛五律诗《送邹明府游灵武》中写到:“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这里的“灵武”是指灵武郡,即灵州。“太子李亨灵武即位”中的“灵武”指的也是灵武郡。

  “受降城”的来历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灵州接受铁勒诸部归附后赋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近日毛虽暖,闻弦心已惊。”灵州因此有“受降城”之称。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在《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写道“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描写唐灵州将士的戍边生活。

  古代长度单位我国古代长度单位“里”比今天的“里”数短。唐代以步为米,即以唐太宗李世民左右脚各迈一步为标准尺寸,规定三百步为一里,唐代一里合现在454.5米;明代一里合现在476.7米。(本报通讯员许成刘宏安)新闻来源:宁夏网宁夏日报综合新闻网(http://www.nxnet.net)责任编辑:马江 田丽


新浪WAP寻宝 QQ酷车等你开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十大空气污染最重城市
《十面埋伏》争议
2004范堡罗航空展
杜邦不粘锅致癌风波
惠特尼休斯顿北京个唱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美洲杯 视频点播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海岩新作:河流如血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