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举冠军承受亲情之重 李卓挑起养家的重担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09:56 东北新闻网 | |||||||||
第一次见到李卓,是在1997年转播的八运会举重比赛。个子不高、人也清瘦的李卓却有副坚定而刚毅的面孔,那一次她夺得了女子举重50公斤级的冠军,那年她16岁。 再一次关注李卓,是几天之前,她成功赢得了雅典奥运会女举48公斤级的入场券,这一次她也不过23岁。
2000年由于参赛人员限制等问题,李卓没能亲赴悉尼,而此前她最好的成绩是世青赛的冠军。虽然实力已是世界一流,但李卓还没有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冠军的头衔。这一次,机会来了。 也许是为了大赛前保持好状态不受外界干扰,举重队选择了全方位封闭,其严密程度不亚于非典时期的隔离。队员的手机等联络工具全部上交,只能由他们联系别人,其他人想找他们那是难于上青天,甚至其生身父母也不例外。但是家长们早就习以为常:“我们一直联系不上她呀……”言语中没有埋怨,只有理解。母女情深她撑起家庭之重 电话接通后,在与热情好客的主人寒暄时,背景音中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击声。据李卓的母亲李长玲介绍,家里正在进行房屋整修。“房子旧了,很长时间没收拾了,来个人总不能叫人家笑话吧!”。 李卓的父母都已下岗,虽然家里有三间屋子,但也不过70多平米,家用电器也只有一台电视和一个坏掉停用的冰箱。虽然是炎炎的夏日,但母亲也舍不得用女儿花钱买的风扇,为了省电。“这台电扇还是李卓三四年前买的呢,当时花了200多块钱,我说不买,可李卓说‘天这么热,人怎么受得了?’她总是替我们着想,不管多忙都惦记着家里。”李卓几乎每星期都要给家里打电话,这也是她传达“惦念”的惟一方式。 李卓的父母和弟弟三个人住在铁岭昌图的家里,而李卓自己则一年多没有回家了。“连春节都没回来”,妈妈无奈地说,“过年过节她都会寄钱回来,其实我们并不想给她添负担,虽然家里困难,她自己也并不宽裕,在辽宁队时一个月还能开个1000多块钱,到了国家队也就是几百块钱。”母亲很坦然地述说着,也许李卓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在母亲的印象中,李卓的坚强是最鲜活的,其次就是瘦,在采访中她几次对记者强调。“她小学跑得就快,后来进入了业余体校。1993年7月15日,县里招举重运动员,因为正赶上放假不会耽误学习,所以李卓去了。后来教练说她行,就把她留下了。跟李卓同期入队的还有10多个孩子,不过到现在为止,只有她自己练了出来。”这也是让母亲最值得欣慰的,因为此前家里人都不赞成李卓的选择。“一个姑娘家家的,还又瘦又小,怎么能举得动呢?举重的不都是些大胖子吗?”母亲直白地说,“我们都不想让她练,可是她自己还真是很坚强的,能吃苦,一直就坚持着练下来了。那训练可苦了,刚开始练时就更别提了,那满手磨的都是茧子,腿磕的又青又紫,脖子上全都秃噜皮了”。 听得出来,时至今日提起当初母亲的语气都饱含着心疼和怜惜。“家里人不管谁问,她都说不累。后来我们也就不再多说了,只是在背后默默支持她。她也从不向家里提什么要求,更不会说自己的苦楚,我知道,她怕家里担心。”姐弟情深她能担起雅典之重 李卓的弟弟李帅,目前已经在当地的医院供职。与姐姐相比,他更爽朗、善言谈。“姐姐前几天打过电话回来,她说她状态非常好,成绩也很稳定,我希望也相信她能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李帅直言不讳。 他一直很羡慕姐姐。“我姐运动天赋好,我家长辈没有一个人是运动员,也没有这方面的遗传,但她从小就爱体育运动,小学的时候就是体育委员。一个女孩,当体育委员,而且还是小学,多难得啊!她短跑跑得挺快,爆发力好,连我都赶不上她。我姐还特别能吃苦、肯吃苦,以前一天就要举个两万多斤,可她从来不叫累,我觉得她这种意志品质非常适合当运动员。”弟弟感慨着。 “我姐也挺关心家里的,虽然回不来,但有机会总要打电话问寒问暖,关心一下父母的身体情况,也问问我的工作情况。可她却从来不说自己的难处,而是一个人默默地承担。她就是这样,心思重,报喜不报忧。她一个人在外面有11年了,我们都帮不上忙。这一点上应该特别感谢她的辽宁队教练姜雪晖,虽然姜教练现在不能在国家队带她,但还能时刻地关心她帮助她,这一点挺让人感动的。” 说到李卓近期的状态,弟弟信心十足地表示:“我姐16日晚上打电话了,挺兴奋地告诉我她在最后一次队内测试中又得了第一。听得出来我姐非常高兴,因为为奥运会考察队员设置的五次队内测试她全都获得了第一。那个时候我估计她已经知道自己能去雅典了,所以特地打电话回来报个喜。虽然我不太了解,不过我姐说她‘还是那个成绩’,我觉得这应该说明她的状态挺稳定的,这一次能去奥运会机会实在太难得了,我祝福姐姐能够如愿以偿。”(球报)[责任编辑: 赵鑫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