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志愿者从可可西里归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6日16:56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 |||||||||
本报讯“提前结束可可西里志愿者保护任务的遗憾,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奉献!”7月19日,7名奔赴可可西里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安徽大学生,因为身体条件不适合在“无人区”长期工作,先后回到安徽。在接受采访时,他们的言语中充满对可可西里的依恋和无法圆梦的遗憾。 “刚去的时候,可可西里管理部门就派专人负责我们的饮食起居,我当时高原反应比
王攀道出了从可可西里提前回来的7个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7月18日,我分到了索南达杰保护站,当时,我高兴坏了”,志愿者刘江说,“可是,到了晚上,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我开始睡不着,吃了就吐,由于电话打不通,我就看着手表等天亮。”第二天一早,刘江本想还是忍耐一下,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可最后实在是受不住了,就找到了王海林主任。王主任一看情况,知道他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了,就建议他提前结束志愿者任务。刘江说,他开始怎么也不同意提前回去,可后来仔细想想,不能让自己成为大家的负担,也就回来了。 同为志愿者的邓泽涛,至今仍惦记着可可西里,惦记着当地人对于他们的热情。他说:“开始的那几天,可可西里管理局的党委书记才达对我们特别关心,几乎每天晚上都打着手电筒到房间看我们,问我们有没有什么不适,并且特别让我们注意安全。我最不争气了,刚到没两天就开始咳嗽,才达书记发现后立刻让我到格尔木去看医生,说万一得了肺水肿就麻烦了。”在他们提前回来的时候,当地人一样没有忘记他们,为他们送行,为他们唱歌、跳舞、献哈达,“这些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可可西里的恶劣环境,让志愿者真切地体会到了新时代的奉献精神。志愿者王攀说,在他们回来时,是才达书记亲自开车送的,听才达书记说,在他们那里,80%的工作人员都患有心脏病,几乎100%的人都患有一定程度的胃病。由于在高原工作,男女比例不协调,有些工作人员都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王攀说,更让人可敬的是,保护站的工作人员每天的津贴仅有3块钱,“在这里,我才知道什么是理想,什么是奉献”。而志愿者诸立新也告诉记者,在一些保护站里,根本看不到其他人,工作人员在那里除了唱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其它的娱乐活动,而且由于信号太差,他们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每个人都只能依靠自己的毅力与艰难和危险进行抗争。 第一批归来的志愿者说,尽管他们没能最终进入“无人区”,但他们都已经把自己的生命历程与那片高原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他们现在最惦记的,就是那些仍留在保护区工作的志愿者们,由于通讯技术的限制,暂时还无法得知他们的具体情况,“希望他们一切都好,并能顺利完成志愿者任务”。 (张坤本报记者章玉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