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评论:保卫救灾款,反思应该大于愤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11:19 红网 | |||||||||
作者:程万军 7月中下旬,从淮河洪灾金的挪用到大姚救灾款案的事发,每当救命款被地方官员染指的报道传来,我们很难视为那是一起“新闻事件”,似乎只是一种老病的又一次发作。 俗话说,盗亦有道。而如今冲破底线的贪占者根本就不管这一套。他们贪而无道,
对所有丧心病狂的贪婪者的遏制,无机可乘优于以儆效尤。所以伴随着新一轮救灾款所出现的贪占,关于加强扶贫、救灾款的监管与审计力度的呼吁几乎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应该说,这是当务之急,的确甚于水患。 但既为老病,我们总该在老生常谈之外,重新切一切脉,看看此病是否有一些“必然”。 救灾款在灾民看来,当然是救命的口粮与保命的饭碗,但在一些地方官员眼里,又是他们的何物呢?地方官员,尤其是臃肿的乡村两级干部群,他们也存在一个“口粮问题”,虽然他们缺的“口粮”未必是粮食,但是如果他们吃得可口而固定的“皇粮”一时满足不了他们的胃口,那么救灾款的接踵,岂不是让他们端上了金饭碗? 淮河流域的一位干部在《京华时报》的一篇报道中说得再明确不过了:“不光是救灾资金,只要是国家的拨款,很多地方政府和干部几乎都会产生狠捞一把的‘条件反射’,截留、挪用中央资金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做法和习惯。” 此言一出,反思应该大于愤怒。凡是一种普遍的病态,就不能简单地指责个人的免疫力的高低,而应该把传染的根源做一个现实的剖析。 侵吞救灾款的老病会不会必然发作,在我看来,主要取决两项指标的健康与否: 1、地方财政尤其是机构改革并不成功的地方财政,靠什么支撑? 2、地方政府,包括乡村两级领导干部,以支配资金为核心的各种权力是否过大?还存不存在对他们的支配权的机制限制与民主约束? 显而易见,如果地方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不足,那么灾民的“救命款”就会成为地方官员寅吃卯粮而且还吃香喝辣的“金饭碗”;如果他们乡村两级领导干部在当地几乎不存在权力之限,那么他们就不仅会“近水楼前先得月”,而且势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想给谁多少就给谁多少。于是,那些本应谁都不敢动的资金,变成了有了点权力的人谁都敢捏的软柿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即使是地方财政不足,乡村干部一般也到不了温饱线以下的地步,他们的“口粮”需要,也无非是欲壑难填的喝酒钱、购车钱、盖楼钱。而这些“口粮”,别说是财政不足时满足不了,就是财政丰足,也不是干部“口粮”的应有内容。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权力不受监督导致土皇帝的“胃口”越来越大的缘故。如此权力,如此“胃口”,不贪占扶贫、救灾款,靠正常的开支,如何满足? 如果上述两项指标在一些地方的标准答案总归是——机构臃肿,财政不足;权力过大,无法约束。那么,此病的“必然因素”就在这里,而根治此病的处方不仅仅是一两次审计风暴的刮过,而是要进行包括机构、机制、基层民主建设在内的彻彻底底的改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