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晚连线可可西里志愿者明返基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7日17:20 安徽在线-新安晚报 | |||||||||
本报讯按照原定的日程安排,7月28日是赴可可西里的志愿者们结束保护站工作、返回基地的日子。昨天晚上,经过艰苦努力,记者终于与驻守在五道梁保护站的志愿者周顶取得了联系。 周顶来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据他介绍,关于五道梁保护站的顺口溜很多,其中尤以形容环境恶劣的“到了五道梁,不见爹和娘”而著名。奔赴可可西里的人,到了这里一般
周顶他们是从7月17日开始进入五道梁工作的。在经过了一周左右的适应后,志愿者们已经基本适应高原气候。不过,由于当地的气温基本保持在0℃~15℃之间,志愿者们已有半个月没有洗过澡了。驻站期间,志愿者们的生活相对有些单调:白天没有电,晚上9时到12时有少许低压电供应。 当然,“单调”中也时常会出现惊喜。目前站里拥有一辆车,每天中午,志愿者们便开着车沿青藏公路巡查,主要任务是记录保护区里野生动物的生存情况。周顶欣喜地告诉记者,在那里,他看到了心仪已久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藏野牛等一批珍稀的动物。 志愿者们的生活,处处潜藏着危险。几天前,索南达杰保护站的志愿者出去巡查时,车陷入了在陀马尔腹地里。当时已是下午6时,几名志愿者用尽全力推车,终告无济于事。周围一片荒凉又看不到一个人,几名志愿者没有办法,只好步行出去求救,走了4个小时后,终于向唯一有无线电信号的五道梁保护站发出了求救。 说起几个小时后发现被困志愿者的一幕时,周顶至今心有余悸。他说,当时,我们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兴奋和激动,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28日要结束保护站生活了,周顶竟有些不舍起来。就在接受采访前,他还专门去爬了一趟保护站附近的小山,“不知道以后有没有机会再来了。过去的10多天生活,是我这辈子最珍贵的财富!” 又讯7月18日,赴可可西里参加志愿者行动的本报记者宫礼深入无人区,奔赴卓乃湖保护站。 卓乃湖保护站是保护区最深处的一个保护站,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固定建筑、仅有帐篷的保护站,与外界的联系最为不便。受通讯条件所限,7月19日起,本报记者的“可可西里日记”暂停连载。 10天来,众多读者给本报来电,对记者近况表示关心。因为当地自然条件恶劣,本报与宫礼数度联系,一直没有成功。 (张坤本报记者章玉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