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重大工程建设科技引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8日08:45 解放日报 | |||||||||
本报讯(记者张奕)堪称“世界直径第一”的盾构机已在上中路隧道工地整装待命,建设者正反复核验计算机控制系统,确保这样的“庞然大物”乖乖听从指挥,投入地下掘进;洋山深水港区的重要配套项目———东海大桥主桥两座人字型主桥塔已攀至125米,施工人员随时检测各项指标,目标是大桥建成后“百年无大修”…… 记者到申城各大在建重大工程工地采访,发现尽管这些工程工期都很紧,但建设者并
城市建设要获得更多“精品”,首先得超前规划,确保建设项目的形态、功能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相匹配。据介绍,上海城市建设已经由偿还欠账型的基础性建设,进入到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型的功能性建设阶段。为此,上海强调工程建设要统筹协调好中心城与郊区、市域与区域的关系,所有工程必须在充分的前期规划与论证后才能开工。越江设施供不应求,能否在确保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增加隧道车道数?经过层层论证,复兴东路隧道首次尝试双管双层六车道设计,大车下层走,小车上层过,比延安路隧道增加了一来一去两车道;同样经过反复研究,共和新路高架综合工程首次采用高架、地铁、地面道路“三合一”的规划方案,既合理安排了城市空间,又满足了该线路行车、载客的多重交通功能。 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是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的重要抓手。在刚刚揭晓的“中国十佳桥梁”评选中,坚持科技创新和质量第一、有着“世界第一拱”之称的卢浦大桥等三座上海建设者建造的大桥位列其中,上海建设者的技艺得到充分肯定。而卢浦大桥的建设精神,还在申城不断延续———东海大桥建在茫茫东海之上,建设者研究了一套“海上GPS打桩定位系统”,既破解了海上打桩的难题,又实现了打桩快速定位;在中环线工地上,建设者巧妙实施最新的管幕法非开挖技术进行大型地道建设,使工程对市民生活和交通出行的影响降到最低,体现了工程建设“以人为本”的理念正不断深入人心。 相应管理体制的创新,还将推动更多精品力作的诞生。最近,上海市建委公布了涉及基础设施、地下空间等12个“十一五”规划课题,并向社会公开招标,同时宣布招标组建涉及综合交通与智能交通等方面的4个学科研究中心,将城建项目的技术储备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作为制度安排。推进项目评估反馈机制,开展项目后评估和中期评估……业内普遍认为,种种措施都将为更科学的城市建设积聚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