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军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奋战4年治理小流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07:39 解放军报 | |||||||||
编者的话陕西省军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艰苦奋战近4年,对全省106条小流域实行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扼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使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变了样,“在黄土地上矗起了一座造福人民的绿色丰碑”,为西部大开发作出了贡献。这一行动,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力的诠释,生动的实践。在工程浩大的106条小流域治理中,陕西省军区以创新理论为指导,以群众满意为准则,科学地认识和驾驭市场规律,探索出“部队承建、群众投劳、市场运作”等工程治理新模式,化解了经费筹措、人员
“干政府最想干、群众最企盼的事!”陕西省军区106条小流域治理之战,是从这两个“最”字出发而打响的。实践证明,这个突破口选得准,选得实。 以何种形式、从哪里入手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这是实施小流域治理前陕西省军区党委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通过学习军委领导有关军队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党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实施西部大开发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参加和支援西部大开发,不是搞一般性的助民劳动,为社会做些公益好事,必须围绕国家的总体部署,按照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具体规划组织实施参建,干政府最想干、群众最企盼的实事,干有利于当地长远发展的大事。 通过一场对陕北黄土高原、陕南秦巴山区18个县的实地大调研,他们发现,改善生存环境是当地群众最普遍而且最迫切的愿望。他们又通过走访省有关部门了解到,陕西曾是植被良好的富庶之地,但由于自然灾害的破坏和乱砍滥伐,导致了严重沙化、荒漠化,全省70%以上的人口和80%以上的耕地都分布在水土严重流失地区。 显然,从生态环境恶化的源头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已刻不容缓。省军区党委急政府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决定把改变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作为支援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他们主动向省委、省政府请缨,提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专项治理分布于长城沿线风沙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关中地区和秦巴地区的106条小流域。自此,在生态环境脆弱的三秦大地沟沟壑壑,一场治山治水的攻坚战打响了。在“纳入”中立项实施 实施小流域治理,对省军区上上下下来讲,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为此,省军区各级坚持不搞“单打独斗”,而是会同地方有关部门领导、专家,深入实地勘察论证,以求实的作风在“纳入”中立项实施,步步推进。 纳入当地生态建设统一规划,谋求治理综合效益。他们不搞“一刀切”,而是从流域区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需求愿望出发,按照山、水、田、林、路、园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制定治理规划,层层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实施方案。在陕北、渭北主要以恢复生态植被、治理水土流失为主;在陕南以治山治水、建设高标准农田为主;在关中则以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主。他们还对每年的工程任务进行统筹安排,使小流域建设既有不误农时的突击会战,又有贯穿全年的经常性治理;既不断提高完善已建成工程,又突出重点抓好在建工程。 纳入地方可持续发展规划,增强流域内发展后劲。他们既着力解决当前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又着眼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目前,流域内的35万群众已经全部解决温饱问题,粮食产量增加了30%,不少经济林草已经开始产生效益,人均年收入增加了5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他们大力修建高标准口粮田,把生产道路、小型水利工程和整治河道等管长远的建设项目不断向前推进。 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促进流域内全面进步。结合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省军区各级人武干部向人民群众深入宣讲西部大开发的前景,宣传党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坚定群众治穷致富的信心。他们还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进行普法教育,破除迷信,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风尚,推动了流域区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担起沉甸甸的法律责任 小流域治理工程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上下关注,不容闪失,决不能搞成“豆腐渣工程”。这是陕西省军区党委对地方党委、政府的庄严承诺。于是,当陕西省人大会议表决通过,106条小流域作为一个总项目列入省级重点工程项目管理,当陕西省政府把中央财政下拨的9000万元治理资金交由省军区负责,省军区党委以造福三秦人民的强烈责任感,确定一名省军区领导担任法人代表,同时指定各人武部、预备役师(旅、团)一名主官担任子项目的法人代表,签订法人责任书,在同级党委的领导下,对工程建设承担起沉甸甸的法律责任。 从此,各级严格执行重点工程项目管理要求,从论证立项到组织实施,从工程监理到检查验收、决算审计,都严格按照重点工程管理要求进行操作。为了确保建设资金安全运行,他们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严格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每年的资金下拨方案经省军区党委常委会研究,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直接下拨到子项目。国家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对年度资金专项审计后,认为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推广。 为了自上而下履行好沉甸甸的法律责任,省军区每年的党委全会都把小流域治理作为重要议题,对各级法人代表的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讲评,提出要求。由于各级法人代表尽职尽责,许多小流域治理成了当地的示范工程,先后有56个县在人武部承建的小流域召开现场会,小流域治理成效一年比一年明显。用创新思维探索参建新路——陕西省军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治理小流域经验之二蒙俊怡 东永政 解学锋 以法人资格承包治理106条小流域,在陕西省军区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的历史上前所未有。面对工程各项指标要求严、组织实施难度大等新情况,陕西省军区党委坚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用创新思维解决“皇粮”不足、劳力不足和动力不足等建设难题,使小流域治理成为运用创新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生动课堂。让资金运筹活起来 按照规划,106条小流域治理要基本达到“山绿、水清、民富、泥不出沟”等综合目标,工程总造价为3.1亿元。而国家的实际投资只有9000万元,加上地方各级政府配套资金4500多万元,还有1.7亿多元的建设资金缺口。 如此巨大的资金缺口,怎么去补?省军区党委“一班人”认为,资金短缺是国家建设和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军队支援西部大开发也不例外。只能迎难而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筹措资金。他们先后在丹凤、延安等地8次召开培训研讨会议,通过邀请专家辅导讲课、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区、与企业家座谈取经等多种形式,摸索出了一条“以国家投资牵引群众投资”的资金运筹新路子。 对于小型建设项目,他们采取投工投劳折资与个人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把群众投劳折算成工程预算中的劳动用工资金,再由个人适当投资补齐资金缺口,并积极鼓励民兵、预备役人员通过“以劳入股”、承包等形式参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于资金缺口较大的大型治理项目,如荒山治理、修堤筑坝等,他们采取动员驻地部队义务投工投劳和吸引群众投资承包治理相结合的办法,先收取一定的承包费,待工程完工后由承包人管护、受益。在武功县康家坡小流域,村民康志杰指着自家的果园,高兴地掰着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亩果园需投资1000元,国家实际投入只有500元,剩下的500元中,他参加治理投工投劳折资300元,个人再投入200元,果园建好后归他个人所有。让用工机制新起来 大面积治理小流域,需要大批年富力强的劳动力。然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输出渐成产业之势,不少家里一年到头没有青壮年劳力。 面对工程用工量大与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矛盾,省军区党委通过调查感到,按照传统做法发动民兵为小流域治理义务投劳,既不能调动民兵的参建积极性,又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只有最大限度地盘活治理区人力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力不足的问题。为此,他们在广泛动员治理区民兵自觉为家乡生态建设作贡献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民兵素质较高、便于组织的优势,探索出了“推磨转圈、以工换工、大体平衡、三年还清”的劳动力互助模式,由人武部组织民兵和群众统一施工,以工换工,协作互助,集中全部劳力一个工程搞完后再搞下一个工程,有效地解决了工程治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丹凤县人武部承建的上河小流域,4个自然村加起来只有200多户人。人武部便组织流域内的基干民兵组成突击队,集中力量挨个为各村修河堤、打隧道、平整道路,同时动员妇女劳动力一起在流域内修路整地,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劳动力使用效益。此外,他们还广泛采取“先快后慢”的治理方法,先治理见效快的项目,后治理见效慢的项目,使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很快看到小流域治理带来的实惠和前景,纷纷回乡参战,从而步入了治理越深入、劳动力越充足的良性循环。让利益杠杆动起来 省军区领导在太白县曾了解到了这样一个情况:建国以来,按照统计数字,这个县发动群众栽种的树足可以把全县插满3遍。然而时至今日,太白县依然是一个林草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原因何在?在于有人种树没人管护,说到底,生态环境建设与个人实际利益不挂钩。 群众不怕苦干就怕白干。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小流域治理的积极性,省军区党委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让治理与百姓连利连心”的原则,坚持运用经济利益杠杆,来调动和保护好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他们提出了“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口号,每实施一项工程前,他们都要与民兵签订责任承包书,明确受益人与管护人,项目竣工后请县有关部门验收、审计,合格后移交当地群众使用、管护,保证了不栽无主之树,不修无主之地,不建无人管护工程。对于机井、淤地坝、蓄水池、生态林等大型工程项目,则重点组织民兵进行管护。小流域治理攻坚战打响近4年来,由于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当地百姓纷纷把小流域治理看成自家的事,想方设法提高工程质量,涌现出了一批“高效工程”、“示范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按协调发展原则推进后备力量建设——陕西省军区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治理小流域经验之三解学锋 田义伟 本报记者 唐水福 早在打响治理攻坚战之初,陕西省军区党委就敏锐地意识到:小流域治理是一项生态、经济建设工程,同时也为加强民兵、预备役部队自身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于是,他们借台唱戏,按照协调发展的原则,在小流域治理中积极谋求经济建设与后备力量建设同步推进。以参建为磁场 增强民兵组织凝聚力 围绕小流域治理项目,科学建组织。他们坚持以治理任务为牵引调整民兵编组,按项目组建民兵连队,加强了民兵基层组织建设。在陕南,炸山、砌堤任务重,他们组建了民兵爆破、砌堤专业分队。在陕北,平山造田和筑淤地坝工程量大,他们组建了民兵机械、土方专业应急分队。在关中,经济林管理和生态林护理需求量大,他们组建了民兵经济林管理和生态林护理专业应急分队。他们还根据大规模植树、修路、架桥等工程用工量多的实际,按照跨区域的编兵思路,成立了400多个小流域治理民兵突击队,使民兵组织在治理工程中的活力与作用彰显。 展示民兵精神风貌,增强吸引力。治理中,他们建立全程激励机制,及时与地方党委、政府对先进民兵集体与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每次小流域治理会战,人武部都要对参建民兵进行战前动员,都要打出民兵队伍的旗帜。每年民兵整组时,他们要保留党团员和骨干,确保民兵队伍的质量,使人民群众在小流域治理中,切身感受到了新时期民兵的精神风貌,增强了基层民兵组织的吸引力。在近4年的小流域治理中,流域区内先后有6000多名青年主动要求当上了民兵,有1200多名青年民兵向党支部提交了入党申请。以参建为依托 提高民兵活动质量 承建小流域后,民兵组织得到了优化,民兵活动有了新载体,活动质量明显提高。 结合治理任务,增强教育效果。省军区始终把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小流域治理之中,加强了民兵政治教育。引导他们在治理中感受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艰辛,不断净化灵魂,激励斗志,振奋精神。神木县人武部运用小流域治理成果开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教育,不仅增强了参建民兵的责任感,而且吸引了一大批外出务工的青年民兵回乡建功小流域治理。 按照条令要求,保持正规秩序。他们结合民兵参建的实际,按照《基层建设纲要》标准,对民兵连队经常性工作作了具体规定,形成了一套具有参建民兵特色的管理办法。他们在民兵集中劳动时,开展条令条例教育,不断强化民兵的条令条例意识。他们采用现役连队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每周开一次班务会,每月上一次教育课,坚持“集会有歌声、出勤有请示、归队有报告”,保持了参建中民兵组织生产、生活、学习和训练的正规秩序。以参建为舞台 锤炼民兵队伍战斗力 在用兵中练兵,在练兵中强兵,实现生产力与战斗力的双提高。陕西省军区遵循这一规律,在小流域治理的广阔舞台上推出了一系列练兵强兵举措。 在艰苦磨砺中,锤炼民兵敢打硬拼的战斗作风。小流域治理难度大,条件差,一场场硬仗、恶仗,都成为培养广大民兵意志与作风的磨刀石。子长县16个民兵连600多名民兵,住在老百姓废弃的窑洞里,吃的是开水泡馍就咸菜,每天劳动10多个小时,一干就是几个月。靠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斗志,他们3年在荒山秃岭上修建7000多亩高标准农田,建成380个集水窖,修建了60多公里的环山公路。整个小流域治理中,广大民兵凿山引水,筑路造田,不但筑起一道道淤堤坝,架起座座连心桥,而且培养出敢打硬仗的战斗作风。 在攻克难关中,提高民兵支前保障的战斗能力。丹凤县上河流域由于山石阻挡,泄洪不畅,年年引发洪涝灾害。为了疏通水道,县人武部组织90名民兵专业分队队员,腰系保险绳,悬空在30多米高的峭壁上,经过两个月的奋战,开凿炮眼3000多个,爆破移动土石3万多立方米,在两条小流域的河道上架桥30座,不仅把当地群众涉水过河的历史一举改写,而且使自身的爆破专业技能上了一个大台阶,为未来参战支前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解放军报2004年07月29日第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