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血案就在瞬间爆发——透视“激情犯罪”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1:19 法制日报

  ———透视“激情犯罪”现象

  本报记者 王锋 本报实习生 冉旭 朱蓓丽

  激情犯罪案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常是在情绪极度不稳定的状况下,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极端的解决方式,即以暴力发泄致使恶性事故的发生。这类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
带您零距离走近蔡依琳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中国报刊广告推介年会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人都不是愤恨长期积压心中而导致的预谋犯罪或穷凶极恶的惯犯、累犯,而是因琐事一时冲动的普通人。检索生活中的此类案件,数量之众、情节之匪夷所思、造成后果之严重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感叹之余,更多的却是沉重。

  激情犯罪的解析

  在我国的犯罪学研究领域,“激情犯罪”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然而这个词语并没有被写进我国的法律条文。追溯“激情犯罪”的法律渊源,我们在犯罪心理学中,发现了一个名词“情绪性动机犯罪”。情绪性动机犯罪,又称情感型或感情型动机犯罪。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犯罪行为。情绪性动机犯罪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激情犯罪。

  激情是一种爆发性的、短暂的、比较猛烈的情绪状态,可分为积极和消极的两种,如狂喜、振奋、愤怒、恐惧、绝望等。积极的激情能够激发人体内的潜能,显著提高脑力体力工作效率,甚至会帮助人们创造出奇迹。消极的激情不仅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而且还会驱使人们干出后悔莫及的事,甚至发生激情犯罪。为什么人在激情状态下容易犯罪呢?原来,人进入激情状态后,大脑机能几乎完全为激烈的情绪所控制,主观意识仅指向与自己情绪体验相关的事物,理智程度不同地丧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也不能预见到行为的后果,从而干出那些不计后果的可怕事情来———杀人、毁物、纵火等等。消极的激情,有时是由某种重大事件或严重挫折引起,在某些个性倾向不良的人身上,有时还可能由生活琐事引起。他们心胸狭窄,斤斤计较,认知水平低下,稍有不如意,便勃然大怒,或痛不欲生,悲观绝望。此时,强烈的感情体验支配着人的行为,理智和意志失去了监督作用,往往做出毫无理智、肆无忌惮、不顾后果的突发性犯罪行为。从激情爆发到违法犯罪行为的实施,仅是一步之差,表现出盲目性、冲动性、无预谋性和疯狂性等行为特点,其侵害手段残酷,涉及面广,危害性严重。

  另一方面,虽然法律条文上对“激情犯罪”没有明确的规范,学术界对此却有很多个定义。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孙东东教授给“激情犯罪”下了这样一个定义:行为动机受到情感支配引发的犯罪行为。专门从事犯罪学研究的学者认为,“激情犯罪”在西方犯罪学中往往被看作是挫折攻击型的犯罪,其含义是指人在受到强烈刺激和挫折后,由于情绪异常激动而产生行为的异常冲动,在发生难以控制的暴烈行为时不计后果也不择手段。“激情犯罪”的心理基础是性格粗野、缺乏修养。一些性格有弱点的人思想偏激,报复和嫉妒心理强烈,一遇外界刺激,其心理发生恶性转化,从而导致攻击性的犯罪行为。

  纵观大量的激情犯罪案例,不难发现,虽然各案的具体情况,或作案动机,或作案手段均不尽相同,但分析案件背后的深层特点,仍可以找到共通的地方。

  第一,从犯罪主体上来说,一般容易发生激情犯罪的人在生活经历和心理结构上都与常人迥异。首先,这类人的生活经历坎坷不平,在某些方面比较失败,或是与自己的理想标准有较大差距,经常产生挫败感,表现为性格内向,从而找不到健康的渠道排泄心中的抑郁。俗语说,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种挫败感对这类心理结构不完善者来讲是无法容忍的,。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秘书长甄中科先生分析说,激情犯罪说明罪犯在心理和人格上都存在障碍,人格偏执、冲动,表现为心胸狭隘、自私、多疑,或长期处于一种压抑、抑郁、不满的心理状态下,以致在某种外界的刺激下,采取了不可控制的、残暴的手段。

  第二,从犯罪人群的社会地位来说,社会弱势群体更容易产生激情犯罪。其原因不难理解,弱势群体面临经济状况困难、社会地位低下以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等诸多问题,自然在心理上倾向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同时,弱势群体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这使得他们在面临冲突时相对较难想到求助于法律或其他更理智的解决方式,而是遵从内心直接而激烈的情感发泄需要。当这种情感发泄到达一定剧烈程度时,惨剧就发生了。

  第三,激情犯罪大多是突然发生的状况,突然的爆发必然具有强烈的破坏性,因此这类事件最终结果和社会危害都是非常严重的,大多数都是致人重伤或致死。人的情绪在压抑后一旦爆发出来,就像洪水一样势不可挡。从犯罪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攻击。表现为犯罪嫌疑人直接反驳对方的侮辱而动用暴力。二是间接攻击。表现为犯罪嫌疑人除了对侮辱自己的人造成伤害以外,还波及到其他无辜的人。人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便会失去理智,对外界进行盲目的抵抗时也伤害到本不应被伤害的人。因而第二种情况的性质要恶劣得多,往往造成不可估量的损伤。

  另外,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刘建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特别提到,近年来,激情犯罪又呈现出一个新的特点,就是女性犯罪和青少年犯罪比例增加。在对此进行解释时,刘教授说,这是因为女性和青少年的独特心理结构。女性的情感感性居多,容易冲动和爆发。而青少年则是因为性格塑造还未稳定,也倾向于感情用事。

  激情犯罪的心理诊断

  激情犯罪的动因在前面其实已经提到一些,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刘建清着重从犯罪心理角度作了更多阐释分析:“从犯罪动机来说,激情犯罪总是有特定情绪激发产生的,犯罪过程具有强烈的偶然性,但偶然同时又是必然发生的。因为罪犯的心理因素决定其必然采取激烈的方法解决纠纷,所不能确定的只是犯罪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被害人。”

  在我国,激情犯罪多是由人际纠纷的小事件引起的。也有些人由于平时性格就比较孤僻、内向,承受能力差,很难融入现在快节奏的激烈竞争中,他们遇上挫折后极易走向极端,最终导致犯罪,而且大多为激情犯罪。他们甚至没有什么作案动机,只是在某一时刻想不开或者是瞬间不计后果。刘教授提醒道,犯罪主体长期累积的生活挫败感,很容易造成心灵脆弱和极端自卑。而这种极端自卑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里,则是极端自尊。这自尊既是以自我为中心,有很容易受到伤害。一旦有冲突发生,长期不愉快的经历积累便有可能达到质变。

  也许这些学术理论显得有些枯燥乏味,可是,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现代社会有很大一部分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因此当我们认真研究这些理论,并真正体会到它们的描述时,我们也许会在心中惊叹:这有多么相似!在生活中竟发生着几乎同样的情形。那么,我们就沿着专家们的指引看看激情犯罪,看它是怎样在人性深处酝酿并最终发生的。

  在心理学中,人的性格结构由许多要素构成。而就那些激情犯罪的人而言,他们的性格结构要素中情感占据主导地位。可以说,他们是我们常提到的“性情中人”。只不过,他们身上的“性情”已经远远超过了可以称作“耿直忠诚”的范围。很多时候,人们确实需要理智。当情感被过分重视而又不能被正确驾驭时,就只能意味着悲剧的降临。

  人无完人,我们当然不能对着人性的弱点喋喋不休,因而激情犯罪的另一个诱因也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社会所带给人们的心理压迫感。对于此,刘建清教授解释说“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受到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人很容易变得浮躁和抑郁。另外,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体在社会刺激下形成了许多不恰当的需要结构。如过于看重金钱,或过于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有时候,这些需求看起来简直迫不及待,但社会对他们却不能一一满足。在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残酷摆在人们眼前时,他们心中的失望是可以想象的,于是他们很容易对社会产生怨恨心理和仇视心态。如此失衡的心态,就像一个潜在的火药库,极易在瞬间点燃。激情燃烧时,个体生命与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就成为殉葬品。

  激情犯罪的冷思考

  激情犯罪对社会的危害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要防范“激情犯罪”关键在于从社会心理上解决犯罪根源问题,重视培育一个健康良性的社会心态和风气。长期以来,我们对待犯罪的态度大多秉承事后严惩追究的定势,往往忽略了社会心理的矫治。

  从犯罪主体的主观上来看,个人应加强对世界的认知,树立科学的观念和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精神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对青少年来说,应着力加强教育,狠抓人格塑型,培养“善良、忍让、理智、法制”的民风,提倡“让一让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应重点从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素质,健全的心理素质,完整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广泛的适应能力入手,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另外,考虑到部分激情犯罪主体法律意识的淡薄,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一夜暴富是社会无序的直接体现,从而也是对社会正常心理的极大打击。对于社会心理失衡问题,国家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规范引导义务,完善法治,着力解决社会资源的实际分配不公问题,努力塑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从而使大多数人都能生活在一种可以预见的生活秩序中,同时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以法律杠杆调节贫富差距问题。注重解决经济高速发展中的社会心理失衡问题,可以有效地防止各类犯罪的发生,降低打击犯罪的社会成本。

  刘建清教授在接受采访时特别提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对个体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只有生活在一个和谐的而人性化的环境里,个体才会形成健康的性格和情感。而在新时代的生活方式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生活的疲惫和心灵的孤独,很大程度就是缺乏与外界的有效交流所致。所以很多社区已经开始着手加强对居民的帮助和精神关怀,丰富的社区文化生活可以使老百姓的情绪得到调整,缓解压力。同时,社会、单位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及时发现问题,调解矛盾,解决争端,避免各种激情伤害案件的发生。“激情犯罪”背后隐藏的是多重的社会问题,“激情犯罪”的预防和打击更是任重道远。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搞垮了婚姻》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