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化石地点险情多 百年大修启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1:50 东方网 | ||||||||||
“周口店自上世纪20年代系统发掘以来,共发现具有科研价值的化石地点27个,但目前还保存的或者可查到的地点只有14个。”姜中光对遗址进行全面调查后说。 1929年,古人类学家斐文中首先在周口店龙骨山猿人洞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的、距今50万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轰动了国际学术界,被誉为我国学术界获得的第一块“奥林匹克金牌”。1936年,贾兰坡又先后在猿人洞发现3个“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此后的几十年
中外专家普遍认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同期古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和最有价值的一个,在国际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正如美国科学院科学家约翰·奥尔森所说,由于周口店能比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他地点提供有关更新世人类生活方式和环境方面更为准确的图式,所以它无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 7月22日,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周口店北京人抢险加固位置图》。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加固保护工程22日正式启动。 1961年周口店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考古圣地迄今发现的化石地点已经消失近半。姜中光说,除能够找到的14个化石地点外,周口店化石地点中坐标方位不清的有3个,其余化石地点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有的难以准确定位,有的已经消失难寻。 遗址核心区中7个化石地点存在险情21处 去年8月中国科学院对周口店遗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地质病害调查,结果同样令人忧心。调查显示,遗址核心区8个化石地点中的7个存在险情21处。 主持此项调查的中科院地质研究所教授牟会宠说,险情的概念是从工程地质的角度而言,比如“山顶洞南侧壁松散角砾堆积体滑坡地段”,“顶盖堆积处陡坡上危岩体的崩落地段”。至于这些表述险情术语暗示的可能性,牟会宠并不回避,“如果不采取相应抢险补救措施,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部分遗址存在坍塌的可能。” 牟会宠认为,造成周口店遗址状况每况愈下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自然因素。周口店古人类居住地属石灰地层,石灰岩本身就不很稳定容易被酸化。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雨淋造成一些化石地点出现岩体松动、雨水和地下水渗漏、洞穴坍塌,以及植物根系向文化层延伸等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 其二是人为因素。因为周口店地区出露奥陶纪的石灰地层,住在这里的居民祖祖辈辈以开山烧石灰为生。周口店遗址所在的周围山体自明清以来,因开山、取石、修路、农耕已发生很大改变,原始风貌遭到很大破坏。近年来,遗址周围现代人的活动已逼近、切入、占据遗址区周围山体,旧石器北京猿人生活的氛围受到严重破坏。 遗址状况每况愈下引发各界广泛关注 顶着耀眼光环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在走过70余年的风雨历程后,保护状况令人难以释怀。 据介绍,2002年8月以前,周口店遗址的科研和管理工作均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负责。然而,作为一个科研单位,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得对周口店的保护工作一直被以“科研优先”为借口而一拖再拖。 该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员张双权透露,作为一个基础科学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直没有对周口店遗址进行保护和维修的专项经费。因此,遗址发掘至今始终处于露天状态,常年的自然风化对遗址的自然状态造成很大的侵害。现在的周口店博物馆是上世纪70年代初的建筑,年久失修、设施简陋,陈列手段呆板落后。经费的长期匮乏也使周口店的研究工作长期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更可惜的是,大批珍贵化石标本长期堆放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无法进行整理、研究…… 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家在考察了中国的世界遗产地之后,曾毫不隐讳地指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其中保护状况最差、损害程度最严重的一个。 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及国际文物修复研究中心在考察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之后,提交了一份长达30余页的监测报告。报告明确指出,周口店遗址的保护工作与世界遗产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1年随着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的病逝,有关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各种消息不胫而走,引起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一篇篇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命运的报道令每一个中国人汗颜。 破解体制之困 找到问题的命门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2002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协议》,决定“改变遗址现行管理体制,实行市院共建”。协议规定,中科院继续负责遗址的科研工作;遗址的管理权、使用权移交北京市政府。 据杨海峰介绍,共建协议签署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的管理部门由原来的两个增加到5个,人员编制由原来的13名增加至40名。 为缓解周口店遗址周边环境的恶化,北京市房山区目前正在实施“三区”、“一河”、“一带”、“一个产业”的综合整治方案。“三区”即分阶段对遗址核心区、遗址保护区和周边环境影响区进行整治;“一河”就是治理总长度2340米的周口店河;“一带”指对京周公路良乡至周口店段进行整治;“一个产业”就是彻底解决北京人遗址周边环境污染的问题。 据悉,市院共建协议签署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北京市就拆除了遗址附近9家水泥厂的11条立窑生产线,关闭石灰厂18家、非煤矿山19家,以及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煤矿12家、灰窑5家。遗址周边保护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百年大修为周口店遗址保护带来转机 “文物和地质专家此前对周口店地质病害进行‘会诊’后决定,首先对其中6处隐患进行加固保护,包括鸽子堂、猿人洞灰烬层、第3地点、第4地点、顶盖堆积、第12地点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主任杨海峰铺展图纸对记者说。 据介绍,保护加固工程由辽宁有色勘察设计院、辽宁有色基础工程公司施工完成,历时3个月。 辽宁有色勘察设计院工程师陆清友蹑手蹑脚地走进鸽子堂,轻抚洞墙对记者说,“保护工程将本着不破坏岩石本体、不破坏现有地容地貌、保持遗址永久性的原则进行。” 陆清友还说,为确保遗址施工安全,施工前进行了多项试验,包括锚杆抗拔力试验,在土质和岩质中各进行一组,每组3根;灌浆试验,在松散堆积体中进行化学灌浆和表面防风化试验等。 据介绍,保护加固工程主要采用修排水槽以及灌浆加固和锚杆支护相结合的修复技术。修复后的6处化石点可具备抗大风大雨、耐正常低温以及抵御强地震的能力。 关键是用法律手段保护周口店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规划》审议会22日在此间举行。中国文物研究所副所长荣大为在会上表示,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科研价值也远没有发掘殆尽。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周口店已刻不容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凡则从国际惯例的角度强调《保护规划》要与国际接轨。 据悉,《保护规划》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方针,以遗址保护为核心,涉及科研教育、道路交通、生态环境、景观规划等多个方面。 记者注意到,《保护规划》初稿极大地扩大了周口店遗址的保护范围,而且还出现了一个新的保护区概念――环境影响区。 据了解,目前依据的周口店保护范围是北京市政府1984年确定的“周口店遗址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涉及面积1.94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0.24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1.7平方公里。而正在审议中的《保护规划》则将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分别扩大到1.8平方公里和4平方公里。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保护规划》初稿在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之外新增了一个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环境影响区。杜晓凡认为,这与国际通行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缓冲地带的概念相一致,“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规划》初稿对这一区域作出规定,保护视线和景观完整,新增构筑物要控制规模,区域内控制有污染企业发展。 姜中光说,规划后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面积将是现有面积的10倍,即由现在的1000平方米扩大到1万平方米。新馆将划分为经常展览区、临时展览区、标本库房、研究中心、资料文献室、科普活动区等多个区域。 姜中光还说,规划将制定严格的遗址保护措施,包括在保护范围边界设立永久性界桩,建立遗址的各类文献档案资料,实行对遗址点本体及保护范围的观察监测制度,以及消除周边地区厂矿、铁路对遗址的不良影响等。 姜中光向记者透露,《保护规划》初稿对紧邻周口店遗址的京广铁路周良支线的一部分作出停运处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