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演的战略威慑意义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6:59 《环球》杂志 | |||||||||
陈水扁连任台湾“总统”后,台海局势注定不会风平浪静。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承往年惯例,在福建东山岛举行军事演习。有报道称,这次演习是历年来解放军三军联合军事演习规模最大、动用装备最先进的一次。人们关心此次“东山军演”的意义何在?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战略威慑:一种非战争军事行动
没有多少人希望看到台海发生战争,但究竟如何去防止这样的“不测”出现,却也没有什么人能提供万全之策。有人善良地认为,只要大陆持续释放“善意”,放下身架展开软性攻势,横亘在海峡两岸之间的人心隔阂迟早都会冰释。他们的理论是建构主义,“建设一种超越地理疆界的共同文化”,是他们的不二法门。 共同的文化理想永远都值得去追求,然而现实世界却远比单纯的“善意”来得复杂。当年印度一分为二时,其开国总理尼赫鲁也曾善良地认为,印度与巴基斯坦未来肯定还会合而为一,但如今印巴两国生死对立的现实又是怎样回答尼赫鲁的“善意”的呢?与“善意”相反的选择是战争,然而诉诸战争,对同为“中国人”的海峡两岸又意味着什么?没有人会对它的前景抱以乐观。 大概,在这样复杂的事态面前,不得已的选择,就是在简单的温和主义与冷血的战争选项之间,寻求必要的平衡与张力。非战争性质的军事演习,正是这种平衡和张力的体现。 与战争一样,军事演习,同样是武力运用的一种方式。在这方面,不能不说,很多人是有误解的。最大的误解,就是一提到使用武力,就会在头脑中把它与两军交织的战争联系在一起。事实上,排兵布阵,并不必然就意味着战场厮杀,除战争性质的军事行动之外,还有非战争性质的军事行动。 “非战争军事行动”原本是一个特定称谓。在1993年美国陆军《作战纲要》中,美军认为,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国际环境下,和平与战争的界限已变得模糊不清,军事力量在技术上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以及国际关系的革命性变化,已使得一个国家可以运用军事手段去实现许多政治目的而无需进行战争。这就要求美军准备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寻求通过非战争军事行动来维护和实现美国国家利益。那么,哪些武力运用方式可纳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之列呢?主要包括:国家援助、安全援助、人道主义援助、抢险救灾、反恐怖、缉毒、武装护送、情报的收集与分享、联合演习、显示武力、攻击与突袭、撤离非战斗人员、强制实现和平、支持或镇压暴乱以及支援国内地方政府等。 更宽泛地讲,只要不是战争,那么,为达成一定政治目的而展开的军事行动都应归入非战争军事行动之列。而在和平时期,显示武力、通过军事威慑来体现政治意图,则是最常见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非战争军事行动,早已现身于古老的人类军事实践,而在二战之后,随着战略威慑理论的日益成熟,它更是许多国家经常采用的一种现代军事策略。 在现代军事理论方面,美军走在世界各国之前,美国运用战略威慑这样的非战争军事行动,来传达预定的政治军事意图,也远比其他国家频繁。美国对外进行战略威慑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每年都举行以各种威胁为假想对象的军事演习,演习不仅是为了检验新式武器装备和部队的战斗力,也用来显示美国军事力量的有效性,以吓阻对手,“不战而屈人之兵”。近期以来,美军又大举调兵遣将,在亚太地区举行5场不同形式的军事演习,有关评论认为,这与当前台湾和朝鲜半岛形势不无关系。 从美国的经验看,非战争性质的战略威慑,实际上是和战之间的中间性选择,这种军事策略能否奏效,取决于是否拥有有效的战略威慑能力,取决于是否有使用战略威慑力量的决心和意志,还要取决于是否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使对方认识和相信以上两点。威慑的“中间性”意味着,在威慑成功的情况下将出现和平的局面;而威慑不成功,那么冲突就会向战争演化。战略威慑恰恰就是通过显示实力和进行战争的决心,来达成避免战争之目的。 在不能轻易地将战争作为选项的情况下,以战略威慑来达成战争所要实现的政治意图,要求现代国家具备熟练运用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方式的战略智慧。在这方面,美国值得中国去认真学习。 中国安全边界扩大呼唤更有效的战略威慑 可以这样去说,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战略威慑这种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作用。在追求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甚至可能会激化的情况下,既然战争不宜作为优先选择,那么建立在战争能力基础上的战略威慑如何使用、使用效能如何,将直接影响中国保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能力。 可能还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自改革开放实施20多年来,中国的国家安全边界已大为延展。利益边界就是安全边界,利益边界的扩大,自然就是安全边界的扩大。战略学者张文木先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正如他所指出:在利益和安全边界也不再局限于中国领土范围的情况下,21世纪的中国人不能简单地“以经济学看问题的方式”来看待中国的国家利益,而要树立起相应的政治意识,学会从政治和权力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的未来前途。 传统的安全观是基于领土的安全观,现代的安全观是基于利益的安全观。因此,需要区分边界安全与安全边界。借用张文木先生的定义,“边界安全是指国家对其主权范围内的领土的可控制和保卫的程度”,而“国家安全边界则是指国家对其分布于主权范围之外的利益的可控制和保护的程度”。与人们一向认为的“安全只是国土安全”不同,中国从计划经济国家转为市场经济国家后,国家安全边界与领土边界已不像以往那样相重合,在利益边界延伸到海外的情况下,安全边界也相应延伸到了领土范围之外。“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国民经济重心移到东南部地区。如果说中国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国防工业是中国生存安全的重心所在,那么中国的东南地区则是我们国家发展安全的重心所在,既如此,中国的安全边界就绝不能与中国的东南沿海重合,至少要扩展到台湾以东海区。” 具体来说,今天中国的国家安全边界扩展表现在:其一,传统的领土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国家统一问题尚未解决且有日趋恶化之势;其二,在中国的GDP构成中,海外贸易已占到近一半的比重,保护海外贸易线的畅通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三,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增长,中国对外能源依赖程度加深,与其他国家的海洋权益纠纷日益增多。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围绕东海油气田的外交争吵、两国相互派遣海洋考察船到争议海域进行资源考察的现实场景,以及中国与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海域归属问题上争端的显性化,都在提醒人们:今天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乐观。在领土安全之外,如何保护扩展了的国家利益,这个问题已摆在中国面前。 战争准备是政治需要的产物。这个政治,最基本的就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改变了,武装力量的建设与使用方式就要相应加以改变。在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已与以往大不相同的新背景下,战略威慑已变得更为重要,而战略威慑的方式及所要达成的效果也需作出新的调整规划。最大的转变,恐怕就是不能继续保守于基于传统领土安全的战略威慑,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基于安全边界的战略威慑。特别是在如何维护海外合法权益的问题上,中国要多用、善用非战争性质的武力行为,对外告诉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决心意志,以免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安全继续受到侵害。 在宣称主权的疆域内经常性显示力量 去年11月份,美日等国媒体曾大张旗鼓地报道了一则消息:一艘中国海军“明级”潜艇,出现在日本九州岛南端佐多岬以东约40公里海域,以悬挂五星红旗半潜方式沿大隅海峡向西航行。《日本时报》当时配有中国潜艇照片的读者评论:“五星红旗距离日本只有40公里!”由于中国潜艇完全是在国际水域合法航行,日本政府没有向中国提出抗议。中国潜艇首次迫近日本近海,也引来了各方的许多猜测,海外分析指出,这是中国要向日本展示解放军海军的实力,向外宣示中国可将潜艇部署到多远,以及展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直在稳步提升技术。 无独有偶,在最近围绕东海“春晓”油气田而发生的中日海洋纠纷中,在日本不顾中国抗议、坚持向东海派遣海洋考察船之后,据香港媒体报道,中方也派出海军测量舰,在被日本称为作其专属经济区的冲鸟岛附近海域出现。而在此之前,6月,中国海军测量舰“东测226号”曾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出没;5月,海调船“向阳红14号”也曾出现在冲鸟岛附近海域。 有人认为,中国舰艇在日本近海航行、及在宣称主权的海域进行科学考察的行为,说明中国正在调整武力运用的传统思维方式,学习在中国和国际海域显示力量、利用非战争性质的战略威慑来传达中国保卫国家利益与安全的意志与决心,中国开始在加重了的领土争端与海洋资源争夺而引发的国际性冲突面前,为避免冲突升级为战争,而在简单的和平主义与粗浅的战争行为之间,尝试着寻找另外一条解决问题的道路。 从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来看,目前中国的安全边界事实上只不过是在领土范围之外,再附加中国一向宣称拥有主权的领海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基本上还是与中国的主权界限相一致。但由于南沙群岛、西沙群岛这些中国领海区域长期未曾受到我国的实际控制,中国的一些海洋主权近年来正被周围国家一点点地“蚕食”,中国政府所倡导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主张如今受到严重挑战。与此同时,台湾岛内的离心倾向对中国国家领土完整已构成极大威胁。如何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防止事态继续恶化?显然,在宣示主权的疆域内经常性地显示力量,使其他国家和地区了解中国捍卫国家利益与安全的决心,这样的战略威慑行为确应进一步加强。 如何在宣示主权的疆域内落实战略威慑和其他非战争性军事行动?可以设想的方式有:驻扎军队,如加大在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驻兵的规模;在拥有主权的疆域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巡逻,宣示主权和显示实力;有针对性地举行各种军事演习,让外界明白中国的安全忧虑与抵制威胁的方式。这次东山岛演习,从有关报道来看,正体现了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而进行战略威慑的深层考虑。演习重点一改往年成例,重点放在了登陆作战与控制制空权上,其中的军事和政治意味不言自明。为防止不利于国家利益与安全的事态继续发生,中国未来将不能不继续拓展非战争军事行动的空间,尤其要实现从近海到远洋实施战略威慑的突破,只有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显示力量与表达国家意志,中国国家利益与安全受侵犯的可能才会被压缩和减少。 打造战略威慑能力与机制之剑 战略威慑,作为一种应付冲突的非战争形式的军事行动选择,从其实施来说,必须上升到国家决策层面,来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管理,才会发挥出应有效力,起到遏制冲突、防止战争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作用。因此,在尚未面临战争的情况下,必须对战略威慑等非战争性军事行动进行周密谋划、精心准备。从未来中国的实际需要来看,值得重视的是以下这些方面: 首先,建立可靠的战略威慑力量。在冷战期间,我国曾建立起一支不可小视的战略核威慑力量,但由于核武器是绝对武器,于实战并无效用,因此,在加强小型核武器研究、不放弃核威慑的同时,未来中国还要在常规兵器研究上有所突破,使一些常规兵器也可作战略威慑之用。 其次,实现战略威慑力量管理使用的组织化和制度化。在国家战略层面,对战略威慑力量的建设和使用都要建立起专门的决策、协调机构与机制,以使战略威慑决策与管理制度化;还要建立起国家安全威胁的评估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国家安全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对战略威慑的手段、方式进行宏观筹划。 再次,建立起适当的宣传舆论机制,以配合战略威慑行为,使威慑对象了解威慑所要传达的信息。威慑,不仅是力量显示,更要让对手了解力量显示背后的政治军事意图,这样,威慑才不致被轻视或误断从而失去其效益。 第四,要对战略威慑的效果经常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调整战略威慑力量和机制。国家安全边界的扩大使未来中国面临的安全威胁不仅强度加大,而且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增多,因此,战略威慑力量的使用必须充满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威慑行动。 此外,由于战略威慑是互动行为,今后也应重视参与多边军事对话机制,以军事对话的形式告知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状况,表明中国保卫国家安全利益的意志与决心。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在不久前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上,中国提出议案,拟与日美韩及东盟国家建立有军事人员参与的新安全对话(国防部副部长级)机制。在此军事对话框架内,中国军方不仅将就地区形势与他国交换意见,还将讨论军事理论和军事战略的核心内容、军事现代化和技术革命的进展情况、亚太地区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以及如何在军事上应对恐怖主义等新生威胁等问题。与以往中国在多边对话问题上的消极态度相比较,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转变。有分析认为,此举可能会把不满美国“单边行动主义”的一部分亚洲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质问美国与会者美所奉行的“先发制人”战略,有利于在亚洲遏制美国的单边主义。凡事有利必有弊,参与多边军事对话,不会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尽对中国有利,但对话中的信息传递与意志表达,也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威慑行动,使事情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化。 元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