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的赤子之心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30日08:32 解放日报 | |||||||||
作为一名活跃于世界歌剧舞台的艺术家,今天的廖昌永是中国声乐界首屈一指的少壮派;而在攀登艺术巅峰的同时,他那真诚无私的奉献精神和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在台前幕后同样熠熠生辉。 敢于出击,以中国歌唱家身份登上世界主流舞台
“我的故乡有一条府河,不远的地方有一座青城山。”1968年出生在四川郫县一个偏僻村落农家的廖昌永,至今仍这样平实而深情地描述他的家乡。16年前光着双脚背着妈妈做的新鞋,从火车站走到上海音乐学院报到时,廖昌永连普通话都说不好,可梦中故乡山水的激荡、第二故乡上海无私的接纳、爱护和培养,让他成了能用最标准意、法、德语驾驭世界经典歌剧男中音角色的金嗓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连续征战三个国际美声赛事并夺魁、在上海迈入声乐事业的黄金期后,廖昌永没有停步与满足。机缘和刻苦,海外的慕名邀请与主动走出去的意识,让他跨越万里,不断出击国外歌剧的主流舞台。他很清楚,中国歌唱家要真正走向世界,如果仅靠段落式的演唱争几个大奖,或者躺在一两部歌剧上吃一辈子,将永远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中国演员和西洋歌剧之间不只有一道语言障碍,更需要跨越两种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对于他们这一代年轻歌唱家来说,每出歌剧都是新的,都要投入几倍于西方演员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语言关、表演关、文化关,那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修炼过程。 2000年,廖昌永曾用“山里人”的倔强向记者发愿,要通过5年时间,在国际舞台上进行10部大戏的实践,迈向演艺生涯的第一个成熟期。今天,他笑着说:“4年16部大戏,我好像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不过,他丝毫没有停歇下来的意思,这不,今年3月刚刚在纽约演了《海盗》,6月是北京的《卡门》,下半年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明年1月荷兰阿姆斯特丹的《茶》、4月和5月美国佛罗里达的《假面舞会》……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初那些怀疑的目光,是在他功非一日的演唱、表演和语言攻关面前,变为了欣赏、痴迷甚至崇拜。廖昌永第一次登上华盛顿歌剧院与合唱队磨合时,多明戈曾不放心地悄悄坐到台下,但只听完一段,便站起来第一个叫Bravo(喝彩),满台合唱队员也对如此出色的男中音报以激动的喝彩声。每逢献演日,亲自执棒的多明戈特意在他每个精彩唱段后,都放下银棒带头鼓掌。前年首次赴密歇根歌剧院合作《游吟诗人》,男一号本来是一位俄罗斯男中音,可在与乐队、合唱队合练后,廖昌永让歌剧院上下惊诧了,院方随即作了一个大胆决定———将他与俄罗斯人的位置对调,包括演出季的开幕首演在内,都由这位来自东方的演员担纲。开幕那晚,来自中国的“鲁纳伯爵”完全征服了全场。剧院经理冲到廖昌永面前大叫:“你一开口,我就知道,真正的高潮来了!我简直担心观众的掌声会不会把大厅震坍。”代理世界十大女高音演出业务的纽约罗伯特·隆巴尔多公司和拥有无数艺界大腕的哥伦比亚公司,都视廖昌永为瑰宝,以“C·Y”的英文名字将这位中国歌剧艺术家推向世界歌剧舞台。 他说:“正像周小燕先生所期盼的那样,我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国能够自己培养、也能在自己的舞台上造就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没有“旅外”,守在母校留住根 不论走到世界哪个国度,廖昌永都会毫不迟疑地亮出“我来自中国”、“我来自上海音乐学院”、“我是四川人”的底牌。质朴而执着的他,令与之交往过的国际大师和著名歌剧院经理人赞不绝口。在华盛顿歌剧院一炮而红后,不少美国朋友盛情挽留。明摆着,对于一个初步奠定了知名度的歌唱家而言,在美国的发展机会、演出合约会比国内多得多。但廖昌永一一婉言谢绝。一位特别偏爱他的大师级专家,为了留他,情急之下甚至用了“忘记你的学校、国家”的字眼,而廖昌永的回答就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一句:“我做不到”。 跟记者聊天时,廖昌永总是说:“恩师周小燕八十七了,但一直有块心病———在上音这么多年,培养了这么多人,结果大多数都流向海外,仅在美国的声乐人才就可重办一所音乐学院了,想想真是心痛。她真的希望我们自己造就的顶尖歌唱家能扎根国内,以中国歌唱家的身份把影响打到世界上,也把国内声乐人才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厚度’和势头给保持下去。” 他还一直记得,在自己从一个对音乐怀着“糊涂的爱”的四川农村娃,变成一个能驾驭西洋歌剧的青年歌唱家的经历中,有那么多像周小燕、罗魏那样的师长倾其所有地传道解惑,甚至在生活上无私援助。他们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因才施教,让中国美声歌坛的“造星”能力,在世界歌剧界都享有盛誉。 他觉得自己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再走“旅外”的道路,毅然留了下来。几年前受聘担任中国音乐学府中最年轻的声乐系主任时,廖昌永把异国他乡的绚烂鲜花和掌声作为人生角色的一种,身为教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让他活跃在校园里,甘苦自担,义无反顾。 一踏进上音校门,廖昌永满脑子装着的就是声乐系那一拨师生。他说:“无论在我们手中实现中国歌唱家走向世界之梦,还是若干年后让大师级歌唱家诞生在我们手中,现在多学一点,多教一点,多留一点,我们这个大‘家’的声乐事业就会多一点希望。”和恩师周小燕先生一起,他为把每一届在上音举办的国际歌剧大师班办出品质和质量,广邀世界知名教育家和歌唱家前来讲学,张建一、黄英、田浩江、梁宁等旅外名家,纷纷成为上音的签约教授,为中国歌剧后备力量输送更充足的养分……去年,一连在外主演几部歌剧的廖昌永,见缝插针地带着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几十名快毕业的学生“折腾”了一台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完成了上音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艺术实践,尽管最后因为非典而“难产”,大家却都觉得排演过程已经使自己提升了一大步。在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廖昌永参与策划组织的法国经典歌剧音乐会,成为歌剧演出中的亮点。作为一名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廖昌永不仅要求中青年教师不断进修提高,安排杨学进、陈剑波等多位青年教师轮流跟随周小燕等前辈大师上课;他还引入了国外著名音乐学府的理念———教师自己每年都要有舞台实践、办音乐会,让舞台成为锤炼艺术、实现教育理想的最佳阵地。他说:“我坚信只有将艺术家的位置前移,才能把歌剧教育的基础夯实。” 先大家后小家,社区学校是舞台 廖昌永的家庭角色是“父亲”,但他却经常不得不把才18个月大、喜欢咿咿呀呀学唱的女儿丢在家里。1998年为抗洪抢险义演,赴法献演合同在身的廖昌永毅然留了下来;为上海 APEC会议各国政要演出,从美归来的廖昌永带着行李直奔彩排现场;为上海申博大型演出一次次飞到国外,最后的一次甚至差点错过了爱妻生产的日子。 他的血脉中跃动着一份炽热的情怀,不论是躬逢盛典还是危难关头,不论近在上海还是远在异国,国家一分子、社会普通人的使命感总使他出人意料地出现在艺术服务、社会服务的第一线。闲下来对话的时候,廖昌永说:“在求学、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多少双手给了我温暖,走上剧院舞台的第一次,又是多少双眼睛给了我勇气。前年在美国演出时,正是中国国庆和中秋佳节碰到一起,接受完国外观众的掌声和鲜花,我走在回宾馆的路上想到国内那么多牵记自己的观众和亲友,鼻子却是酸酸的……” 去年劳动节前,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从纽约完成歌剧《阿提拉》演出回沪的廖昌永,听说上海文艺界正在赶录第一首抗击非典歌曲,立即向制作人请缨:“让我参加吧,‘非典’前线的人们需要歌声鼓劲”。连时差都没来得及倒,他便冲进录音棚,酣战至子夜,使《非凡英勇》的歌声在五一节便通过电波传向战斗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传向千家万户。中央电视台为我国首例干细胞移植手术举行捐款义演以及天津红十字会筹款义演等,廖昌永都招之即去,甚至当起了爱心大使;上海红十字会举行慈善捐助演出时,廖昌永不但参加了,还捐了4万元。 廖昌永说,音乐人只有把自己与观众的喜忧、社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歌声才有生命力。位育中学的同学们忘不了那次难忘的校会课,刚从排练场上下来的廖昌永戴上红领巾,当起了“娃娃头”。爽朗的笑声,那个大得惊人的装乐谱的包和简单随意的穿着,让孩子们立刻感到没了距离。从成长经历到如何学语言,问题五花八门,廖昌永有问必答。为说明勤奋的重要性,他甚至讲述起了当年在上音上语音课时因四川口音浓重说不好普通话而下不了课的尴尬经历。说到参加国际比赛获奖,看到西方人为中国人鼓掌喝彩时的自豪,孩子们的掌声是那么骄傲和有力。几年来,这样平易而生动的校外“辅导”和到校园、社区举办的经典歌曲音乐会,廖昌永参加了很多次。没有一分钱出场费的公益活动,贴着车钱,他毫不犹豫地上。他说,想到有那么多热爱艺术、需要优美旋律的观众,心里就暖乎乎的。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廖昌永最想对他的观众和读者说的是什么?廖昌永想了想说,他会一直都记得周先生送他的两个字———“朴素”,这辈子都要一直这样下去。解放日报记者伍斌文汇报记者邢晓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