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人的八一宣言:对军人来说没有和平时期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31日03:04 中国青年报 | |||||||||
有人问一位军人:现在没人敢欺负我们了,不打仗了,国家还养那么多兵干啥? 这位军人回答说:您知道为啥现在没人敢欺负我们了吗?就因为有我们这些兵! 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
———从一位老军人的遗憾和欣慰说起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 蒋乾麟 对军人来说,没有和平时期,只有准备打仗时期和赢得战争时期。 一位从戎40多年的将军,在退休时不无遗憾地说:“当了一辈子兵,立了不少功,可惜没能佩上一枚战功章。”这当然不是他作战不勇敢,而是他在和平年代度过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就像运动员的舞台在赛场,军人的舞台在战场,未能登上舞台一展身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连“一时”的机会都没有赶上的军人,他的理想,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是宪法赋予我军的神圣使命,也是军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这种价值既突出体现在一旦战争爆发能够经得起血与火的考验,最终赢得战争上,又更多地表现在和平时期严阵以待,提高战备水平,增强威慑力量,最终遏制战争上。 对军人来说,没有和平时期,只有准备打仗时期和赢得战争时期。打仗的目的不在于战,而在于胜;胜利的实现不在于人们的良好愿望,而在于强大的实力。和平既是战争阶段激烈厮杀的结束,又是新一轮实力角逐的开始。 军队在战争与和平的天平上,一直是至关重要的砝码。军人们之所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进行艰苦的、枯燥的甚至是残酷的训练,之所以马不停蹄、毫不懈怠地追赶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潮流,因为他们深知,只有这样,才能使居心叵测的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才能战胜一切来犯之敌,才能有效地维护祖国的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才能为人民争取到和平安宁的生活。 必须看到,战争可能千日不打,但战备不可一日不做。“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我们既要看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又要清醒地看到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太平,且不说从二战结束至今发生了200余次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争夺未来战场主动权的军备竞赛已从大气层向外层空间发展,就说台湾陈水扁当局一意孤行推进台独分裂,甚至扬言要对大陆“先机反制”,可见战争的阴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不可高枕无忧,以为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对和平年代军人价值认识的一个误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这里不妨举一个外国的事例。风景秀丽的瑞士面积不到4.2万平方公里,人口才700多万,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奥地利接壤,两次世界大战却都幸免于战祸,保持了中立。缘于何故? 一位瑞士外交家说得好,瑞士公民迈出右脚时是一名百姓,迈出左脚时就是一个战士。如果要问我们为什么没有打仗,那是因为我们随时都在准备打仗。 据说,希特勒曾三次打算入侵瑞士,但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面对高度戒备、全民皆兵的瑞士,要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 今天,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当代中国军人深知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决心为此贡献自己的青春乃至一生! 还是这位退休将军,他又非常欣慰地说:“我虽然未能佩上一枚战功章,然而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军人每时每刻都在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战争才得以遏制,和平才得以维持。和平,是对军人的最高奖赏!” 备战甚于防川 止战高于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刘源 不涝之时,是不是就不修堤了? 为了纪念“八一”建军节,中国青年报编辑部的老朋友请我写篇短文。命题像个常识:“和平时期不打仗,为什么要养兵?”嘿!我竟一时语塞,无从作答。 确实愚钝,我从未自问过这个问题。没想过,腹中空空倒不丢人,惭愧的是人家一问,涌出的理由太多,却感无从说起。大凡作文者,最忌大题小作,而要说明一个自幼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常识,就像讲清楚1+1为什么等于2、正常人为什么要吃饭?往往会难倒英雄汉。我远非什么英雄汉,试着以小论议大题,肯定挂一漏万,估摸着不是梦里打喷嚏——空对空,就算交卷了。 三生有幸,我在河南工作时,不知多少次看黄河。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黄河大的改道有9次,几乎年年决口,几年就有一次大泛滥。由此,造就出富庶丰饶的大平原,也养育了伟大的华夏民族。不少宗教都以婴儿的第一声啼哭,证明人生即是苦难。不管这个比喻对不对,黄河在造就大地时,的确包含了巨大的灾难;养育她的儿女时,真正施予过严厉的教训。 然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50多年,黄河硬是没有一次决口泛滥。望着蜿蜒曲折、恢弘壮美的千里大堤,令人感慨万千!正是她们,托起了世界闻名的地上悬河,保住了人口稠密的万里家园。 回到黄河母亲身边,总是让人浮想联翩。说不上从什么时间,说不上是怎么回事,我脑子里突然就拐出个问题:为了不知何时才来的大汛洪峰,人们斥资出力,倾囊倾家,拼命加高筑堤;为了不知何处才遇的垮塌险情,人们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对每一寸大堤都不敢掉以轻心。为什么就从来没人说是“劳民伤财”呢? 显然,黄河母亲在造就时伴随的灾难,实在惨烈可怕;在养育中给予的教训,的确刻骨铭心。 巧了,有两年我正好分管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前期工作。那正是三峡工程争论频仍,上下未定之时,评审小浪底的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却显得异常顺利。原因固然很多,我想,至要的可能是:这座巨型蓄水设施建成后,将大大减少下游培堤的工作量;如果调度好水流,不仅可以制止悬河增高,还能加大排沙入海,多造土地;最诱人的,是能够确保洛阳以下百年无大灾!哇噻!一百年的安宁!不说别的益处,仅仅经济效益,就是工程造价的万千倍! 又巧了,正当施工队伍快要大举开进小浪底工地之时,我被调到部队,带领千军万马出入名山大川。这使我能够经常置身于天地的精气之中,感受中华民族的豪气。 每每沐风临水,立于川上,如斯逝去的历史,一幕幕浮泛而来。 在一个兵的脑子里,很容易出现的一句古训就是:备战甚于防川!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无防,哪来疆界?无疆,又何来国!如神州有数亿之家,无兵,何以保家?无家,哪来国家!如此看,军队是立国的前提,是人民得以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离的必需。国防,当然就是全国全民的头等大事。 养兵即为战,古今中外,莫不一是。许多中国名言,简练朴素却不甚精确严谨。这句千古常训,在逻辑上也是不可逆、不闭合的。我们试着反向推导一下:不战就不养兵,对不对呢?好比修堤为防洪,不涝之时,是不是就不修堤了?事实上,堤固洪不泛,军强战不兴。兵越精,器越利,越能慑敌于不战,屈人之兵而非战,越可长久保住和平与安宁,维护民族的权益和尊严。 在科技大爆炸的今天,军事革命浪潮滚滚,军队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提升。遍观世界,几乎全部的共识都回归到我们的古训:备战甚于防川,止战高于胜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如此说来,“养兵即为战”,也可以不闭合地改为:养兵为止战,养兵为不战。 望着滔滔逝水,不禁使人回顾起: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是英勇的好儿女付出巨大牺牲,御敌于国门之外,使家园免遭荼毒。没有那时举国的抵抗,能有这50多年的本土安宁? 在极端艰苦的岁月,全国人民勒紧裤带,从主席到稚童,忍饥受冻,靠英雄的科研人员和子弟兵,我们硬是以生命和汗水打造出“两弹一星”,令世人刮目相看,令全球华人华裔备感自豪!没有那时的惊天一举,能有这50多年的本土和平? 望着滔滔逝水,不禁又使人对比日常:我们斥巨资组建了众多运动队,其中绝大多数并未赢得多高的名次,可大家却依然始终不渝地迷恋,甚至为一场赛事而癫狂。这里,毫无贬损的意思。我本人少年时就是运动员,现在仍为一大球迷,有时整宿观战,乐此不疲,常为一分之差,抱憾多年!其实说到底,不过是为区区的娱乐或精神满足。而战争的较力,战场上的角逐,是世间任何竞争和竞技都无法比拟的,不仅在精神上,更直接给每家、每人带来切身之利和切肤之痛。 和竞技同样,战争永远不会同情、偏向弱者;与竞技不同,战争永远不给人后悔、补过和再来一次的机会。兵者,天下之大凶事也!绝不允许疏忽和失误,一念之差就是灾难,一计失算意味着灭亡,一败之果,百代屈辱,千古遗恨! 黄河之水天上来,联想今日,已是坝起堤固。富贵乡里,是不是有些人会忘记母亲的严厉教诲?仅一桩事实就够惊人的:我们一年在饭店餐厅、娱乐场所花销挥霍的金钱,足可建成几十个小浪底、几座大三峡,远远超过养兵强军的费用!不是讲要禁绝吃喝,更不是指责餐饮娱乐的霓虹繁华,但确需有个度。才刚跨入低水平的小康,我们铺张不得,浪费不起,况且国耻在前,并非久远。开民气之先者,不在布衣而在官,小大由之。不记亡国恨,岂能怨商女?显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首先得从官做起,从严治官。五十多年的安宁与和平,来之不易。温柔梦中,我们切不可丢掉祖宗传下的美德! 孟子曰:“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当今,我理解这句话,绝不是要我们无端地找外患、滥树敌。我们鄙视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掠夺战争,也不必羡慕和效法今天有人发明的赚钱战争,愈富愈打,愈打愈发。牢记祖训,不忘敌国外患,是要我们永远保持防患意识,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思什么“危”?思弱国无外交,落后要挨打,弱则被人欺,无防会受辱。当着满世界的眼球,一颗打着滚飘过的土造子弹,就能让肥胖肚皮上的微小划痕,总统了2300万英雄的台湾人民!究其原因,不都归根到一个有超强国力,持超强军力的外国势力,明里暗里在作祟?还没被人欺?国人不屈辱?又怎能居安? 自“强”什么?强经济、强文化、强科技、强国防,也就是强国、强民、强军。“神舟”5号返回的当天,一位外国权威评论道:北京敢把一名解放军上校送上太空并准确收回,就意味着,中国能把任何东西,精确地送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我想,此时所有中国人都明白,被人格化在这名军官身上的,是十多亿人民的巨大荣耀! 国家和人民,是一个整体的抽象概念,由人组成民,由家集成国。因此,国与民的荣和辱,总需个性化,由无数个体的人、具体的事来体现和象征。 当我们看到,堪称世界之最的三峡工程中,子弟兵们创出十多项世界纪录;楼群、森林的烈火中,兵哥哥们舍生忘死的身影;洪水激流中,背母抱子的烈士和小汤山的白衣天使,看到往自己身上注射病毒抗体血清的老专家无怨无悔的眼神时,我们都会说,他们永远是中国的一代天骄! 可见,不战时养兵,为战,为止战,为不再战;和平时强军,保家,卫国,维护和平。何况,我们的兵,不战时也在战,同样地出生入死,每每救民于水火;我们的军队,和平时亦在争,同样地创造辉煌,每每为国争荣光!我们养兵千日,我们更用兵千日。 有这样的兵,民之安心,家园和平!强这样的军,国之安宁,天下太平! 关注国家的“防盗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 高津 一旦“防盗门”坏了或还没有安装,心中就会缺乏安全感。 什么叫国防?我打个粗浅的比方:如果说国家是由千千万万个小家汇集、凝聚而成的话,那么,国防就好比是我们每个小家庭的“防盗门”。 “防盗门”对一个住宅的安全来说,其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正常情况下,人们对“防盗门”的存在常常熟视无睹,没觉得它有多么重要。而一旦“防盗门”坏了或还没有安装,心中就会缺乏安全感,尤其夜里睡觉时更是如此。所以我们说,国防就是一个国家的“防盗门”。 关注国防,是当今世界维护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西方,一些国家通常不用“战争”与“和平”来划分时期,而是采用“战争准备”和“战争”来划分阶段。因此,对一支军队来讲,国家的和平建设时期,就是军队的“战争准备期”。 对中国军队和当代军人来讲,既要努力提高打赢战争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遏制战争的能力。作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中的一员,我更深地体会到,导弹部队在维护世界和平、保卫祖国安全中,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据《环球时报》驻美特派记者7月16日报道,五角大楼官员透露,他们通过对有关情报详细分析后认为:我军的“撒手锏”主要包括新型导弹部队、神秘的潜艇部队、先进的空军战斗机群、信息战部队。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中国军队的存在就是威慑;战略导弹部队的存在就是对世界和平和祖国安全的贡献! 记得有一年,我所在的部队在东北某车站卸载武器装备时,当地群众目睹部队严整的军容、严明的纪律、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较高的素质时,情不自禁地说:“看着这样的部队,我们打心眼里高兴,从心底里感到放心。”对人民军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此时,我作为一名中国军人,更感到责任重大。 军队的存在就是一种威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 孙凤阳 善养兵者,兵乃强;兵强盛者,国乃安;国安定者,民乃富。 国无防不立,人无虑必忧。国防和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和平环境的相对日久,使人们的国防和忧患意识有所淡化,对战争的概念越来越模糊,认为现在“仗”打不起来,或一时打不起来,“养”兵无用。 同时,这些人对“养”兵的作用理解片面,认为用兵一时,就是“一时用兵”。只有外敌入侵、战争发生时,军队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体现“养”兵的重要,而不知“用兵一时”的真正内涵是“时时用兵,处处用兵”。 国防是全民的国防,养兵是千日的养兵。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忘战必危。历史证明,善良的人们用美好的愿望从来不能使侵略者放下屠刀,没有强大的国防做后盾,和平只能是空想。所以,人们常说:弱国无外交,实力胜于雄辩。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国际战略格局转换期,而我国的安全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祖国统一大业需要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的幸福安宁更需要全民国防意识做支撑。 忘战必定亡国,用兵全在养兵。军队的存在就是一种威慑。一切反动势力之所以虎视眈眈、不敢妄为,就是因为我们背后有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国家才得以强大,人民才得以平安,中华民族才得以挺起脊梁。因此,在我军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战略机遇期,乐于“养”兵,勤于“养”兵,善于“养”兵,是国之大事,民之大事,不可一日不语。 善养兵者,兵乃强;兵强盛者,国乃安;国安定者,民乃富。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硬道理。 要打赢战争 还要能遏制战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大校 王明亮 用兵的时段,已从“一时”扩大为“时时”。 1999年大年初一,全国人民正喜气洋洋过新年。可就在这天上午,一架外国军用侦察机窜入南海我专属经济区上空进行侦察骚扰。我海军航空兵飞行员段辉和王伟驾驶战机进行跟踪监视,最后迫使其悻悻飞去。 这场从未被人关注过的“空战”,其实仅仅是成百上千个同类事件中的普通一例。它告诉我们:我们的国家,每时每刻都在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和侵扰,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斗争,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亦千日。 中国兵语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句话讲的是军队建设与战争的关系,有其合理的内核。但是,我们看到,在当今时代,“用兵”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打仗的范畴,军队的职能已不仅仅是打赢战争,而且还要遏制战争,还要抵御形形色色的非战争性军事威胁。用兵的时段,已从“一时”扩大为“时时”,从“数日”、“数十日”扩大为“千日”。 用兵止战。当今众多国家都把“遏制战争”作为国防的第一要务。通过训练、演习、试验,显示军队的素质、能力和战斗水准,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军队重要的用兵方式。 用兵固防。在和平时期,潜在敌人通常不会采取战争方式侵害我们,但是,种种非战争性的侵扰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以空防为例,某国军用飞机长期侵犯中国领空,历史上最多时,一年超过1万架次!同时,来自太空的军事威胁也已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安全环境中,人民解放军承担着维护国家边防、海防和空防,甚至“天防”的任务。每天、每时、每刻,都有数十万的部队担负战备值班。 用兵维稳。恐怖主义是当代社会的安全“公害”,世界上很多国家军队都把打击恐怖主义作为新的的战略任务,我军也将反恐维稳作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显示出我军战略运用的新发展。 用兵睦邻。在全球化时代里,通过军事外交,培育军事互信,建立稳定的国际或地区安全机制,已成为国防斗争的新内容。 在和平与发展的大时代里,国防斗争的地位更加重要,内涵明显扩大。军队绝不仅是在战时用,在和平时期也在用。非战争性的“用兵”,对于塑造“自卫、自强、自立”的国家安全形象、营造稳定的国家安全环境、控制周边安全态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始终用兵在第一线 武警大校 李吟 日日用兵,千日用兵,构成武警部队的一个鲜明特征。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一著名的兵家格言,至今尚未发现其最先见诸哪一部兵书,而是意出于我国几部古典文学名著的人物之口。《三国演义》中司马懿有“养军千日,用在一时”之言,《水浒》中卢俊义有“养兵千日,用在一朝”之说,《西游记》中的一位老僧则有“养军千日,用军一朝”的论道,其意皆谓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为的是未来一朝一时的作战需要。而“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则是后人据此而形成的更为鲜明的概括。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将“养兵”与“用兵”的军事行为与“千日”与“一时”的时间概念有机地统一起来,深刻揭示了和平时期养兵与战争状态用兵的基本规律,科学反映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关系,从中也体现出和平时期的“千日”养兵是为了战争时期的用兵,战争时期的“一时”用兵也是为了争取“千日”的和平时期的军事哲理思想。 相对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则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军事认识。如今,这一思想越来越为现代军事指导者所高度重视,并被运用于军事活动,日益体现出它极为深邃的军事内涵和丰富的实践价值。从我国武装力量的实际看,“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则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武警部队,也是这支部队给人最为深刻的印象。 早在战争年代,武警部队就以其初期的组织形式,直接用兵于作战第一线。今天的武警部队作为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建设中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武警部队的沿革、构成及其所担负任务的性质、特点不难看到,日日用兵,千日用兵,构成了武警部队的一个鲜明特征。传统意义上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概念,已难以涵盖武警部队的现状。而“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则生动形象、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支部队养兵与用兵的关系。 现实中,武警部队的用兵总体上有别于解放军的对外用兵而侧重于对内用兵(即主要担负国家内部的安全保卫任务),有别于解放军的作战用兵而主要体现在勤务用兵,而且更突出地表现为动态用兵。驻守在祖国各地的广大武警官兵,每一天、每一时,都处在执勤维稳、处置突发事件、严打反恐、缉私查毒、灭火护林、抢险救灾、施工生产等用兵第一线。 可以说,“养兵千日,用兵千日”贯穿于武警部队履行使命的始终,扎根在广大武警官兵思想意识的深处。 非暴力用兵是一门艺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上校 李汉军 它与政治、经济、外交等相配合,与心理战、网络战、法律战等相结合。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军队是战争的机器。和平时期,军队战斗力同样体现国家意志,传递国家信息,仍直接为政治服务。这就是武装力量的非暴力运用。随着这种运用作用愈大、时机愈广、形式愈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成了“养兵千日,用兵千日”。 过去,国家安全更多的是指军事安全,安全边疆与领土边疆基本重合,现在国家安全是包括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资源、信息等综合安全,安全边疆远远超出国界,各国的安全关联性大为增加。各国对国际与地区战略环境有了更高的共同追求,从而更愿意对话而非对抗。即便对抗,目的也已经变化:过去是攻城略地,现在是意志征服。 武力运用所追求的永远是最大限度地增进和维护国家综合安全,这就要求武装力量首先是通过非暴力运用,消除威胁,遏制战争,维持和平。 非暴力用兵的主体是现役部队、武装警察和预备役部队等,其主要方式有三类。 静态用兵。指通过军队自身建设战略措施及对策的调整,向对方暗示意图和动向,以达到有限威慑的目的。如以战略布势、更新武器装备、战场建设等手段体现用兵。这种方式寓用兵于建设之中,一举两得。 如俄罗斯就是以理论研究体现用兵的高手。他们几乎每年专门召开打击航空母舰编队的研讨会,还公布开会消息,却对研究成果严格保密,使美国这个最大的航母国家对此恼怒且无奈。理论的威慑是俄罗斯在海军力量衰弱的情况下,维护好海洋权益的条件之一。 动态用兵。指开展军事外交、演习训练等例行性或针对性的动态活动,显示武装力量的威力与存在,表明己方战略意图与决心,达到提高国际威望、缓解危机和左右局势的目的。 近年来,我军通过动态用兵,取得明显成效。去年8月,我军首次邀请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德国等15国军事观察员来到中国最大的训练基地,观摩实兵演习。观察员们参观后,口中赞扬“训练一流”,心中无疑会想“与之慎战”。 同时,军事存在显示国威。我们的军舰到南沙巡逻,中国渔船立即有了依靠,一些非法进入我传统海疆线的他国渔船则马上离开,其军用船只更是退避三舍。 威慑用兵,是动态用兵的更高形式,它以威胁使用武力或准备使用武力的军事行动,强烈表达国家意志,迫使对手屈从,以求不战而胜。 可见,战争是一门艺术,非暴力用兵也是一门艺术。它要与政治、经济、外交等相配合,还要与心理战、网络战、法律战等相结合,更需要意志力量,正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所说:“制定一项不战而胜的战略,关键因素是意志力量。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没有意志力量,它们就毫无用处。” 今天,中国军队正以“捍卫祖国统一、保卫国家利益”的坚强意志力量为主导,不断地掌握这门艺术。 兵越强 战越少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校 张玉生 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时代“养兵”。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是一个妇孺能详的说法,也是对“养兵”价值观的一种传统而通俗的描述。这一说法带给人们的直接信息是,养“千日”之“兵”常常可解国家民族之危难于“一时”。 而其所蕴含的另一个潜在信息则是,“兵”虽养“千日”,也似乎只在关键之“一时”有用。在这“千日”与“一时”的比较中,人们不由得会对“养兵”与“用兵”的效费比产生质疑。在这个我们已经身处其中的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时代,这样的“养兵观”还适用吗? 军队是为战争而存在的。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政治多极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养兵”呢? 首先,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联空前增加,这种关联给利益冲突各方都带来一种深刻的战略束缚,用全面战争对决的方式解决利益纷争,将不再是可取的选择。 但是,经济全球化既是一个促进人类社会生产力绝对水平提高的过程,又是一个加剧全球贫富悬殊、导致国际分配不公的过程,后者必然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冲突和战争。战争的动因将更多地集中于经济因素。 因此,在全球化时代,战争仍会继续发生,甚至只会多,不会少,只不过发生像一战、二战那样全面的毁灭性战争的可能性小了而已。 同时,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和生活方式,战争的形态和方式也同样被深刻地改变,向着信息化战争的方向演进。 但我们要看到,信息要素固然是信息化战争中最重要的制胜因素,但绝不是惟一要素,物理杀伤和空间占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鼓吹“战争文明论”、“战争软化论”等等,无疑会造成战略性的误导。 作为时代另一个特征的政治多极化,而“养”善战之兵,对于参与、推进这个进程,乃至影响其结果,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就有一个现象,那就是兵越强,战越少。“养兵”不仅可以“胜战”而且可以“止战”。这个法则在全球化、信息化、多极化时代将表现得更加充分。如此,对一个追求“和平崛起”的大国来说,“兵”养与否、多与少的问题,结论自然是不言自明了。 至于面对新的时代,要养什么样的兵、怎样养兵,或许一个美国人的话能给我们以关键的启示———“最好的军队是与敌人不同的军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