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八一特稿)从陈昌锋的军旅诗看他的心灵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31日07:39 解放军报

  本报特约记者 徐 锋 梁庆才 本报记者 司彦文 刘兴安

  初识陈昌锋,是硬朗、英武的标准军人形象。而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渐渐地发现,这个叱咤两栖战场的铮铮铁汉,内心深处却拥有一个细腻的情感世界。那双操枪弄炮的大手,在风雷激荡的演兵场上,书写了一首首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军旅诗。

带您零距离走近蔡依琳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免费的赚钱岂能错过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金戈铁马诗言志,剑胆琴心歌传情。通过陈昌锋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探访这位军中骄子的心灵世界。眼前欧景堪称雅 胸中犹自梦京华———陈昌锋诗句(1999年8月于德国科隆)

  “离妻别女赴天涯/国责军令需舍家/万里穿云横空渡/莱茵河畔看晚霞/眼前欧景堪称雅/胸中犹自梦京华/武生暂作书生嫁/出塞原为习胡笳”。

  1999年8月,陈昌锋被上级选派到德国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留学深造,荣幸地成为海军陆战队第一位军事学硕士留学生。留学两年,陈昌锋发愤苦读,只争朝夕,不仅以顽强的毅力通过了语言关,而且门门功课成绩优秀,次次考试名列前茅。

  “我是中国军人!”求学海外,陈昌锋尤其珍惜国家的形象和军人的荣誉。他常说,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别人面前永远挺不直腰杆。

  2000年9月,学校组织外籍学员参观德国海军军官学校的历史陈列室。这里记录有德国海军从威廉港远征中国青岛的一段历史,展品中有一张当时的青岛全貌图、一个青岛啤酒瓶、一幅“老鹰抓断中国龙”的刺绣,以及部分从中国掠夺来的文物。中华民族的这段屈辱史,令陈昌锋无限感慨,他奋笔疾书:“昔日河山遭践踏/无限物华漂海外/我辈当铭此段史/奋发图强雪国耻”。

  刚到德国不久,许多西方国家的学员好奇地问陈昌锋:“中国有那么多人,能吃饱饭吗?有衣服穿吗?”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展示中国的美好形象,2000年10月1日,陈昌锋联合另外两名一同从祖国来的陆军、空军学员,在异国他乡举办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国庆招待会”,邀请了42个国家的老师和同学共庆新中国的生日。陈昌锋将反映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宣传资料、图片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中进行展示和介绍。他还在我国驻德使馆的帮助下,动手做了小笼包、饺子等中国的特色小吃,向大家宣讲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陈昌锋的爱国情怀感动了外国师生,学院在这天升起了五星红旗。男儿立志守边关 从戎自当不恋家———陈昌锋诗句(1985年8月于西沙群岛)

  在海军陆战队摸爬滚打近20年的陈昌锋,始终把爱军精武、卫国戍边当作自己的天职。

  早在1985年8月,刚刚走出军校大门的陈昌锋,就主动申请前往条件较为艰苦的海军陆战队,并换防到西沙某坦克连任排长,成为一名“天涯哨兵”。临行前,他以诗明志:“男儿立志守边关/从戎自当不恋家/两载培训创佳绩/报国甘愿赴天涯”。

  西沙守岛3年,陈昌锋苦干不苦熬,从排长干到了代理连长,他运用军校所学的知识指导实践,编写出10余万字的驻海岛坦克部队作战训练教材,并带领官兵首开坦克在沙滩运动中对海攻击的先河。在他的带领下,西沙部队的坦克训练一天比一天红火。

  “莫言无果又少蔬/狂风暴雨安能渡/但得报国雄心在/三载可破千卷书”。在高温、高湿、高盐和台风频频光顾的恶劣环境中,陈昌锋用家乡捎去的菜籽试种成功了多个品种的蔬菜,染绿了“海上戈壁滩”,改善了守岛官兵的生活。

  或许是打上了军人职业的深刻烙印,陈昌锋的诗大多是金戈铁马,催人奋进。

  2002年秋天,陈昌锋率部队参加联合登陆作战演习,担任登陆作战第一梯队的指挥员。一声令下,两栖铁骑劈波踏浪,跨海登陆,无坚不摧。气势恢宏的战斗场面,压倒一切顽敌的英雄气概,令他文思泉涌:“烟波浩渺浪涛惊/欲试将士卫国心/神兵从容自天降/铁甲轰鸣镇海吟/信息穿梭千军连/弹炮呼啸敌阵前/指挥若定称岿然/劲旅精兵扫顽坚”。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当代中国军人保卫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统一大业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战友之情若血浓 笑迎急难与险重———陈昌锋诗句(2002年12月于某演习场)

  身为一名基层部队指挥员,陈昌锋爱兵胜过爱自己。他常说:“爱兵是带兵之本,爱兵至诚,兵心必齐,临危则三军用命。”

  一次,陈昌锋到训练场检查训练情况,发现装甲二连连长耿锋正在训斥一名士兵,原因是该士兵在400米障碍训练中“偷懒”。而挨批的战士却满脸委屈,说他因为肚子太饿,实在跑不动了。中午开饭时,陈昌锋突然到二连“吃碰饭”,发现连队伙食管理的确存在问题,当即要求连队干部注意调剂伙食,保证让战士吃饱吃好。临走时,他还特意在耿连长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写道:“连长同志要记清/带兵尤需与时进/士兵疾苦常关心/尊重人格士气凝”。

  陈昌锋经常在各种场合对带兵人说:新型的官兵关系应该是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关系,干部要尊重士兵的生活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常察士兵的饥、饱、劳、逸之情,这样才能众志成城,无往而不胜。为密切官兵关系,陈昌锋从自己做起,要求全体干部做到和战士“五个一样”。即:汗流得和战士一样多、皮肤晒得和战士一样黑、枪打得和战士一样准、武艺练得和战士一样精、执行纪律和战士一样严。

  “数载立志从军戎/两栖劲旅练硬功/挥汗如雨自兹去/擒拿格斗武艺通/战友之情若血浓/笑迎急难与险重/军旅铸就钢铁志/敢弄新潮试剑锋”。这是陈昌锋在一个演习场,为退伍老兵题写的一首诗。每年老兵退伍季节,陈昌锋总要花上一两天时间到各个连队转转,与每个老兵深情话别,勉励他们勇敢迎接新挑战、开创美好新生活。

  去年11月的一天,陈昌锋来到某战车连,握着即将退伍的班长贾国旗的手依依不舍。小贾请团长题诗留念,陈昌锋欣然接受,即兴写道:“贾乃不足道/国富可安宁/旗帜当弘扬/人生须自强/隔海默相望/战友常相忆”。寓名于诗,情深意长。手捧纪念册,贾国旗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

  真情换真心。陈昌锋以人为本,以情带兵,不仅赢得了官兵对他的由衷爱戴,更激发了官兵爱军精武的高涨热情。3年来,团队多次执行重大演习、野外驻训等急难险重任务,官兵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每次都出色完成了任务。莫道军人皆铁汉 碧海见证男儿心———陈昌锋诗句(1987年12月于西沙群岛)

  和许多戍边军人一样,陈昌锋也常面临国与家、忠与孝、情与义的选择。

  留学期间,为了学有所成,不辱使命,陈昌锋付出了感情上的巨大牺牲。2000年11月,岳父病故,校方准备启动应急救助基金购买机票让陈昌锋回国奔丧,但当时作战指挥课程刚开始,他怕耽误学业,考虑再三,还是婉言谢绝。2001年3月,陈昌锋的父亲又不幸去世,正在观摩德军军事演习的他同样无法回家尽孝。

  自古忠孝难双全,接连失去亲人的痛楚,令他泣血含悲。“惊闻老父辞世音/泪水湿透衣前襟/二十年来未尽孝/只因胸怀精忠心”。德国教授获悉陈昌锋家中变故,告诉他:“你可以3天不到课。”但第二天一大早,陈昌锋又准时出现在课堂上。

  既具英雄气,更懂儿女情。在西沙守岛的日子里,陈昌锋虽身居天涯孤岛,却时常梦萦江淮水乡,牵挂家乡的亲人,思念新婚的妻子。“忽闻码头船笛声/举岛官兵喜相奔/只因寒潮已逾月/鸿雁难助相思人”。

  陈昌锋和妻子王艳萍是高中同学,两人青梅竹马,情深意笃。婚后,为支持丈夫工作,王艳萍辞掉了在城里的工作,到部队驻地工厂当了一名临时工,用柔弱的肩膀默默挑起家庭重担。丈夫留学期间,家里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她仍打电话安慰丈夫别为家事分心,自己忍痛给两位老人送终尽孝。“国事家事孰重轻/君嫁之时义深明/堂前四老托君敬/亲朋好友礼相迎/莫道军人皆铁汉/碧海见证男儿心”。拳拳之心,日月可鉴,铁汉柔情,荡气回肠。

  陈昌锋回国任团长后,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和爱人仍然咫尺天涯,聚少离多,王艳萍没有半句怨言。她不仅为丈夫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还自强不息,通过竞聘成为一家幼儿园的教学骨干。“十五年来少相帮/问君悔否嫁错郎/多谢父母曾侍奉/更念教女读文章/莫怨夫婿无情汉/也羡蝴蝶并鸳鸯”。陈昌锋由衷地赞美妻子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更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军人家庭忠贞不渝、新美如画的美好爱情。

  穿上陆战队员特有的蓝色迷彩服,陈昌锋是一个随时准备为国出征的两栖勇士;而当训练间隙脱下一身戎装时,他又是一个兴趣十分广泛、生活很有情调的儒雅书生。

  他熟读中外古典名著,对其中一些经典章节和诗词歌赋能熟背如流。“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不仅喜欢写诗,还喜欢读书、集邮、养花。驻地的森林公园里有他认养的一棵大树,家里阳台上种养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盆景。难得有闲情逸致时,他侍花弄草,题诗作赋,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他借物咏志,既写文竹的清馨、恬雅:“四季不见奇葩现/日夜常把清馨浮/莫道愁时三千丈/入竹便可一寸无”;也写梅花的超凡、高洁:“身清骨冷知音无/一片绿叶不施布/只因一点傲骨在/唤得阳春早归来”。

  能文能武,有情有义,知冷知热,可亲可敬,这就是陈昌锋。(解放军报 2004年07月31日 第1版)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