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评点《光棍》逻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2日14:19 国际先驱导报 | |||||||||
国际先驱导报驻上海记者王晓欧、实习记者及金子报道 对于西方学者的“男女比例失调”会威胁安全的理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乔晓春教授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国内还没有针对‘男女比例失调’与社会安全问题的因果关系做专门的课题研究,没有科学的数据能说明‘男性过剩’会直接造成社会的动荡,包括暴力案件、人口拐卖等社会问题增多,基本上这些对未来的影响都只能是猜测,是经一般的逻辑演绎出来的可能,在调查研究之前无法否认,但也并不可信。”
“3000万中国男性找不到老婆”只是一种假设 在最近西方学者围绕中国男女性别比例是否构成安全威胁的讨论中,所有分析都围绕以下假设:即根据2000年中国人口普查,4岁以下儿童男女性别比率超过120:100,按照这一比例推测将来会有3000万中国男性找不到老婆。 对此,人口史学家葛剑雄认为,目前中国性别比数字虽然不理想,但不一定像外国人想象得后果那么严重。“如果把性别比悬殊放在同一个年龄段里考虑,似乎很严重——理论上120:100,应该有20个人找不到老婆;但实际上,存在着不在同一个年龄层里面选择的情况,比如相差七八岁,那就不存在理论上所假设的问题。况且,中国如此之大,人口流动性强,各地风俗又不同,并不会像外国人想象得那么严重。” 人口学者乔晓春也认为,婚姻问题是个体行为,并不能静态地看待,不是简单的从数字上男性比女性多多少,就会有这么多人找不到老婆。“对婚姻行为有影响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年龄差、文化差,即女性会要求男性文化,经济条件相对高,男性会要求女性的年龄小。由此看来,真正‘婚姻挤压’的是社会底层男性和高知女性,而这‘两头’中间的男性不存在谁找不到老婆的问题。” 脆弱的因果链:男性过剩与权威主义、对外战争 葛剑雄告诉记者,《光棍》一书中两位作者所做的分析许多是基于对中国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像书中对‘捻军’的分析明显是对中国历史不了解。中国农民起义觉不是性别比造成的。”葛剑雄还直斥《光棍》推测中国政府会利用性别比来完成一些“军事冒险活动”完全是谬论。 “这是外国学者完全想当然的推测。利用性别比来发动战争,相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都不会同意这样的行为。” 对于男性过剩会使国家会倾向于权威主义化,甚至导致国家好战的理论,国际关系学者时殷弘教授认为:“从政治学理论说,一个现象最终导致一种社会问题,由原因到结果的运行机制很复杂,通常都是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男性过剩问题,也有可能国内的社会问题加剧,使得政府内耗过大,导致民族内向化,往往不会发动战争,所以任何从一个现象做直接推论都是不科学的。” 避免误读 尽管对《光棍》一书的许多观点和论据是否成立提出质疑,但几位受访的中国学者都强调客观对待和学术宽容。 “看到这本书,我马上联想到美国学者布朗写的《谁来养活中国人》,当时国内大多数人也声讨这本书,其实布朗并没有敌意,我当时就提出,他在书中提出很多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比如粮食安全问题。我们不要轻易把别人看作别有用心。现在这本书提到的男女性别比失调、男性过盛也是一个事实,书中提到可能给国内社会造成的隐患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他们对中国问题了解不是很深入,对中国历史不是很了解,所以才会得出这种‘很危险的结论’来”,葛剑雄认为,对于这些言论,应从两方面看:一方面从总体上我们对之应有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在具体问题上,我们确实存在的问题该反思的还是要反思,不要一概把人家定义为别有用心;“退一步讲,他真是别有用心,如果值得我们注意的,我们也应该注意”。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也认为,我们在看待西方的这些说法的时候也应该划清界线,用一种开放的心态,正确的我们借鉴,错误的我们不必理会,严重歪曲的我们要反驳。人口性别比不均衡的情况是事实,我们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时殷弘还特别指出,对于伊斯兰问题,西方的研究可谓铺天盖地,但是针对中国和印度的性别比不协调结论还是西方少数媒体、少数学者的一家之言,也许随着时间的检验会自己慢慢自生自灭掉了,“我们还不必组织学者专门地去批驳他这个本身就站不住脚的论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