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长三角专刊专题 > 正文

由德隆折戟看民企新危机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3日16:49 《长三角》专刊

  《长三角》专刊 记者 高渊

  事不凑巧。

  中午11点多,走进江苏常熟郊外的隆力奇工业园时,暑热并没有被甩在身后。工作人员在为我打开空调的瞬间,办公楼突然跳闸停电。与其他人一起汗流浃背等待了近半小时
后,楼内终于恢复供电。

  3个多小时后,隆力奇董事长、总裁徐之伟见到记者的第一句话是:"真是不巧,今天是今年夏天这里第一次停电,就让你碰上了。"让我长出一口气的是,不是那台空调导致了这场停电。

  隆力奇显然是幸运的。因为直到7月末,它才赶上了早已司空见惯的停电。不过,有一点它与其他民营企业一样,那就是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奇特的风暴中。

  差别只在程度上。眼下,几乎所有的民企都深受缺电之苦,其中的一大部分企业,还同时面临因控制土地而带来的缺地,以及因银根收缩而引发的缺钱之痛。

  还有少数民企因自身经营与诚信问题,遭遇前所未有的挫折。而这,甚至还引发了一些舆论对民营企业群体的新一轮不信任。

  现在,有人在感慨,有人在观望,还有人在揣测。他们说不清的是,究竟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民营经济的集体失落;还是个别企业的胆大妄为,引发了这场针对民企的信任危机。这,有点像隆力奇那台空调与那场停电的关系。

  不过,至少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眼下是他们这个社会阶层在近20多年的沉浮中,遭遇到的又一次危机。

  酷暑秋凉

  如果说德隆危机逼迫很多人不得不再度拾起"放大镜"来看民营企业,让民企感到有些不自在的话,那么,差不多同一时间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则使民企的生长环境直接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对很多民企来说,后者的影响比前者还大

  在上海灼热的骄阳下,没有人会愿意在马路上多待一分钟。要不是这样,行人中的不少股民,在路过浦东源深路1155号时,或许会驻足观望一会。

  因为在那里面,有着太多解不开的谜团。眼下,这幢德隆大厦显得孤单而失落,早已没有前几年鼎盛时的喧哗。很多人都相信,曾红极一时的德隆,再一次从这幢大楼里体面地走出来的机会,已经微乎其微了。

  曾经,德隆是中国民营经济中的一道奇特风景。这个发端于遥远新疆的企业,拥有爆炸式的财富积累速度。出事前,拥有近200个子公司和孙公司。而这个庞杂的体系,是1986年由唐氏四兄弟为首的一群大学朋友,从胶卷冲印起步的。

  "四两拨千斤"是以前德隆一再强调的资本运营技巧。正是这种技巧,让德隆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成功。资本市场赫赫有名的"德隆系",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德隆系因其在过去3年二级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其股价的高位态势,而获得了"熊市不倒翁"的称号。

  但泡沫吹得太大,就迟早会有破灭的一天。今年4月12日以来,在经历了过去三个月的阴跌后,德隆系"三驾马车"--新疆屯河、湘火炬A、合金投资突然大幅跳水。从4月12日收盘价至4月21日,其流通市值共缩水61亿元。

  从那一刻起,德隆开始四处救火,无奈火势越救越大。而在很多人眼中,德隆出事是这一轮民企危机的导火线。

  这是因为,人们发现在德隆危机的深处,不仅仅是一家因经营不善而可能倒闭的公司。它还是一个庞大复杂、充斥违规交易的黑洞,甚至足以引发政府与公众对同类企业的信任危机,进而要求彻底打开民企尤其是大型民企的资本暗箱。

  如果说,自德隆危机开始,逼迫很多人不得不再度拾起"放大镜"来看民营企业,让民企感到有些不自在的话,那么,差不多同一时间启动的新一轮宏观调控,则使民企的生长环境直接发生了一定变化。而对很多民企来说,后者的影响比前者还大。

  这半年以来,许多民企老板的心情都不太好。他们普遍的反映是,地拿不到了,钱贷不到了,项目更上不了了。有些地方的民营企业里,弥漫着一种郁闷的气息,似乎一夜之间从功臣变成了罪人。前几天,一位民营钢铁企业老总向记者感慨,最近他为上一个项目跑了趟省里,得到的回答还算客气:"现在上项目不太可能,就算要上,恐怕也轮不到你那里。"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地方的工商联成了民企老总的倾诉对象。而反映听多了,也促使他们拿起笔,向政府部门转达民间的声音。在近来众多类似信件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要给民营企业少一点指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安抚,多一点实际支持。

  民企的担忧自有它的道理。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投资跟以前不一样了。

  不少民企表示,现在他们集中投资的热点行业,已与以前10年投资轻工业为主不同了。以前的轻工业投资是见效快、投资周期短,很快就能见到效益,不出效益的民企也可以很快调整方向。现在,民企不约而同地看到重工业里的机会。但是,重工业的投资数额巨大,投资周期长,而且往往在一开始就有几期扩建计划,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往重工业投资,现在动手早的也就是刚刚完成一期,而重工业必须上规模,不上规模就和等死一样。

  可以说,大多数的民企老板对中国新一轮的重工业化道路寄予厚望。在重工业化道路上衔枚疾进的民企老板可以数出一大串,包括投资电解铝的刘永行、大炼钢铁的郭广昌等等。

  但是,民企的这轮重化工业投资热潮,恰好遭遇宏观调控的重点。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在此轮宏观调控中出现不分对象"一刀切"的倾向,即这些银行为压贷款总量,不分对象,能压就压,能收就收,甚至快收快撤,对国家产业政策不能很好地去理解和贯彻,结果是可以续贷的项目下马了,问题贷款却依然没有解决。

  针对民企的不安与疑问,7月25日,国务院在青岛召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座谈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批示中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切实保护私有财产权,使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实现公平竞争。

  此举显然是让民企定心。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的看法是,这轮宏观调控并不是有意"卡"民企,如果说对民企有伤害,那也是误伤。而民企容易受伤的关键因素,还是其自身实力不够强。

  在这个酷暑难当的夏日里,民营企业正经历新一轮的不安与困惑。他们感受到了宏观环境与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他们现在要做的是试探着能不能从困境中走出来。而此刻,中央传递的"宏观调控并非针对民营经济"的重要信息,至少让他们又有了底气。因为不管现状与前途多艰险,他们始终相信一点:发展民营经济的大趋势不会动摇。

  天使魔鬼

  民营企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常常会像坐"过山车"一样飞速变化

  这几天,在上海复星集团网站的主页上,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一直挂在显要位置。

  它所针对的,是前几天南方一家报纸的一篇报道,题目或许让复星看得触目惊心:复星走进"慎贷"名单。谁都知道,在这个时候,这意味着什么。更何况,在有些人看来,当神话般的德隆系终于倒下后,难说复星不会步其后尘。

  这是因为,两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同是民营背景,在产业方面的扩张速度都极快,都需要靠不断收购金融企业并通过其融资,以维持整个资金链条的正常运转。不过,在复星看来,这样的指责与猜测当然不能成立。

  那份声明表示,银监会和上海市银监局今年7月初从未发布过该文所述的"慎贷"文件,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从未被列为"慎贷"名单。同时,复星及下属产业公司与银行的银企关系一直良好,包括宏观调控以来,复星得到了银行信贷的继续支持。最近几个月,复星集团所属企业一直有新增银行贷款,6月30日还入账了新贷款。今年上半年,复星的钢铁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状况依然保持增长,南钢联去年全年利润12.34亿元,今年1-6月利润为8.7亿元。

  复星的愤怒满纸皆是。此刻,它希望人们相信的是,它决不会是"德隆第二"。或许,在他们看来,维护自己的名声和信誉是当前最迫切的事。因为很多时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家民营企业从天使到魔鬼可以在转瞬间完成,中间甚至不需要停顿与过渡。

  在中国,民营企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常常会像坐"过山车"一样飞速变化。当周正毅等"问题富豪"被揭露时,民企的声誉一度跌落谷底。当时,银行为避免遭受类似损失,一度向一些民企亮起红灯,甚至有银行专门发文要求下属分行严控对部分民企的贷款流向。

  时过境迁。到去年下半年,在学术界争论"中国经济过不过热"时,主张不过热的一方拿出的关键证据就是:此次投资高潮主要由民营经济所驱动,因此是有效率的。这时,民企几乎就是天使,是理性的代表,只要是民企的投资就是好的。因为他们不会冲动,他们的钱是自己的,或者是要自己还的。

  过了没多久,当今年春天以后过热之忧成为共识时,"民营经济兴风作浪"又在一部分人中成为流行看法。这时候,民企就是魔鬼,因为它们最喜欢钻政策的空子,更何况它们拿来投资的钱还不都是银行的?

  其实,老资格的民企应该早就习惯这种两极化眼光。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出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有人质疑民营经济的性质姓"社"还是姓"资",使民营企业承受了巨大压力。当时民营企业家们最担心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会变。为突破困境,将企业挂靠到乡镇集体企业成为时髦,以至于后来一些集体企业实际上大都是个人办的企业。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国家鼓励外商投资,并在税收、土地等方面采取了优惠政策。从那时起,许多有点规模的民营企业纷纷找海外的亲戚、朋友投资,或变相到海外注册公司再回来投资,都挂上中外合资、外资、港资的牌子,实际上还是民营企业。

  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营企业才迎来新的"春天"。1997年党的十五大后,个体、私营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得到与国有、集体经济同样的法律保障和政策环境,民营企业才得到比较彻底的"松绑"。

  现在的问题是,将宏观经济形势简单地与所有制结构挂钩,对民营经济无论是褒是贬,都是缺乏依据的简单化做法,不仅容易在实践中造成偏差,还会导致民营企业对宏观调控本身的不解与反感。

  这种所有制联系,可谓是中国国情之一。设想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各不相同,若一家或几家公司连续出问题,亦很难让人迅速联想,有意无意间与某一类所有制相关联。而在国内,所有制关联简直成了思维定势,这种思维方式波及面甚广,香港市场当年对民企股的追捧和如今的避之惟恐不及,就是偏见的实例。

  或许,民企最期待的,还是社会舆论能以平常心看待他们。民企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应尽可能避免"简单所有制联系",而只是看作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正常问题对待。

  如果把民企从舆论的"过山车"上放下来,那些老板的心脏或许会好受些。

  矛盾民企

  在"官与商"、"实与虚"等矛盾中,民企面临的是对自己身份的重新确认,以及发展路径的两难选择。没有人能忽略这两个关键矛盾,因为在其背后,反映的是民企渴望尽快长大的迫切心态

  "沈书记,客人来了。"

  宽大的办公桌前,沈学如不紧不慢地抬起目光。显然,这样的称谓他早已习以为常了。不过,他此刻的身份是江苏张家港的澳洋集团董事长,一家民营企业老板。

  聊起过去,这位50岁的"书记老板"最感慨的是,在毛纺行业发展最快的上世纪90年代,他到张家港的一个镇当起了党委书记,这个"书记"称呼就是当年这么叫下来的。

  "那时候,'阳光'和'三毛'(均为江阴的著名纺织企业)才刚刚起步,都靠那个机遇发展壮大。而我呢,去当了7年书记,企业交给别人管。等我1997年辞职回来时,企业已经不成样子了,只能从头干起。"时至今日,沈学如回想当年,依然有着不少遗憾。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他递过来的名片上,在"澳洋集团董事长"的上面,印着另一行字:江苏省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这又勾起沈的另一番感慨。原来,由于当年沈在当镇委书记时,在招商引资方面颇有心得。于是,去年张家港实施开发区重新整合,当地领导力邀其出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沈推托不掉,只得再度出山。

  现在,沈的工作安排是,每天早上准时到管委会上班,一般下午3点左右回到公司。"我现在是60%的精力在开发区,40%的精力在企业。由于精力有限,我大致估算一下,每年因为身兼两职至少损失1000万元。"

  不过,沈也承认在开发区兼职,可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一定便利,"但这只限于人头比较熟等方面,完全不能和损失相比"。

  沈学如的身份特殊,心态也有点特别。应该说,现在已经过了"商而优则仕"的时代,民企老板的身份诱惑未必敌不过政府官员。眼下的问题是,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民营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在资源、市场准入等多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处于弱势的民企,会更多地选择与政府及其官员合作。

  在官与商的选择中,沈的处境有些无奈。也许,沈自己并不想从这个双重身份中得到些什么。但或许在很多民企看来,这样的位置是再好不过的。

  与此同时,现在民企更现实的两难选择,或许是"实与虚"。

  在学术上,人们将类似德隆那样同时控制着两家以上的金融机构企业,称为类金融控股公司。他们的特点是企业资金与金融资金互相结合,一手发展实业一手抓金融。

  在总结德隆的败因时,香港知名学者郎咸平对类金融控股公司作了一番分析。他认为,由于实业与金融两者性质的不同,产业整合效益的速度,无法跟上金融扩张的速度,从而产生结构性的差异,随着产业不断扩张、战线的拉长,资金链条的紧张是这类公司的必然结果。

  不过,在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看来,企业小的时候是专业,大的时候就一定会多元。因为多元化是大集团的必由之路。"现在有些企业失败了,是因为时间不到,环境条件还不具备。但它们为民企产融结合发展探了路,作了贡献。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一定要有人作出牺牲。"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把德隆称为民企实施资本运作的"先烈",至少众多股民就不会答应。其实,在企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上,从来就没有绝对正确或完全错误之分,关键是要选择一条合适的道路。如果说德隆有什么借鉴价值的话,那恐怕就是量力而为和诚信为本。

  在"官与商"、"实与虚"等矛盾中,民企面临的是对自己身份的重新确认,以及发展路径的两难选择。没有人能忽略这两个关键矛盾,因为在其背后,反映的是民企渴望尽快长大的迫切心态。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然隐藏着一份不安全感,只有依傍官场力量和资本市场,才能超越可能是必须经过的发展历程,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壮大。而这,恰恰又成为许多民企失败的巨大陷阱。

  走向何方

  现在,民企最大的危机可能在"人心":当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民营企业如何以其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公众的真正尊敬与认同

  萧山的早晨,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乡村本色。

  车行在宽阔笔直的大马路上,猛一拐弯,一条蜿蜒的小路就在眼前,路的两旁满是各种早餐摊点。就在这城市与农村的快速变化间,一路问了好几个行人,才找到隐藏在此间的万向集团。

  向当地人打听万向集团,几乎每个人都能不假思索地指路,仿佛这个企业就是他的老朋友。而今年营业收入将达200亿元的万向,似乎也没有抛弃乡镇企业的本色。现在,万向集团的总部办公楼,还是鲁冠球当年起家时的厂房,只是内部略作不算豪华的装修。

  "常青树"这三个字,是许多人对鲁冠球的称谓。很多人认为,鲁冠球之所以能成为"常青树",关键就在于他对分寸感的把握。

  可以观察到,鲁冠球始终是一位讲政治的企业家,但又与政治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他的社会观察一直是以乡镇企业为圆心、以中国改革的现实阶段为半径、以自身的企业实践为基础而展开的。他提出的诸多观点在不同的改革阶段都产生了相当的社会效应,却基本上与他所经营企业的具体利益无关。因此,他能成为各方均乐于接受的民营企业代表人物。

  在企业经营上,年届六旬的鲁冠球也始终牢牢把握着发展的度。

  1993年11月,万向集团所属万向钱潮股份有限公司"万向钱潮"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在2000年至2001年两年间,万向集团相继参股和控股3家国内外上市公司。这样,鲁冠球就在证券市场悄然构筑了一个"万向系"。

  但鲁冠球始终不事声张。他拿喝酒比喻万向在资本市场上的运作:"只要喝得适量,对健康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与鲁冠球有些相似的是,那位隆力奇董事长徐之伟,似乎也在慢慢形成自己的经营和处世哲学。

  那天在徐的办公室里,徐说他看完《韦尔奇自传》后,总结出8个字:目标清晰,攻击力强。外表看上去,53岁的徐之伟是个十分随和的人,与记者交谈时总保持着谦逊的笑容。但他承认,自己是律下很严的老板。他的不少雇员曾领教过当场被其"卷铺盖"的命运。"如果没有很强的攻击力,怎么做得好老板?"

  从鲁冠球的拿捏分寸,到徐之伟的刚柔相济,似乎都说明一个道理:民营企业只有谨慎处世,才能赢得发展空间与社会认可。而像德隆那样习惯于制造炫目光环的民企,当危机出现后,通常会被简化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从一定程度上讲,这种反差反映出,整个中国民营企业所一直面临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不可否认的是,眼下民营经济正前所未有地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一方面,民营企业能不断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正日益壮大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另一方面,企业公平竞争将加速国企改革的步伐。这是因为,产权明晰是民营企业比国企发展更快的最大秘密。当民营企业拥有了平等的政策待遇后,这种更加明显的优势必将加速国企走向市场。可以预见的是,国有企业在体制更新方面也将是受益者。

  同样不可否认的是,由于一些问题民企的出现,现在民营经济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与责问,让人异常清晰地看到了它的脆弱。恰恰此时,又正逢宏观调控进入关键时刻,可能会不可避免地给民企发展带来一些影响。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宏观调控给民企造成的是无心之伤,但它的影响不能忽视。

  2004年的这个夏天,民营经济正经历其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漩涡。没有人怀疑,绝大多数民企将有惊无险地闯过去。因为与过去相比,与姓"社"姓"资"的争论时代相比,这一轮危机的程度显然要轻了许多。

  眼下,许多民企认为,当前的瓶颈主要来自宏观调控。但更深一步想,经济层面的任何调控手段都有其时间性与阶段性。现在,民企最大的危机可能在"人心":当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民营企业如何以其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公众的真正尊敬与认同?若无法做到这一点,一次又一次危机,可能始终伴随着民营经济的今后发展进程。

  鲁冠球:民企生存环境只会越来越好

  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改不了

  数字和事实放在那里,是谁也改变不了的。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这是必然趋势,而且入了宪法,已经不可能逆转了,谁也不会去改变它!

  谈到当前的民营企业的生存环境,鲁冠球说:"我认为,现在形势很好,而且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只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一定是越来越好。"

  为什么这样说?

  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就在乡村以简陋的条件从事工业生产的鲁冠球说,中国新时期真正的民营经济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是农民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而自发产生,逐步扩展到乡镇、乃至城市的。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政策稍加引导,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威力。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它和农村、农民一道,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的许多成本,都由它默默地承受了。现在,我们国家无论是GDP,还是就业人口、外贸出口值,一半以上都来自民营经济。"这些数字和事实放在那里,是谁也改变不了的。所以,我认为,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这是必然趋势,改不了!而且这一条入了宪法,已经不可能逆转了,谁也不会去改变它!"鲁冠球十分自信地说。

  正是基于这种信念,鲁冠球会在国务院召集的一次小型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大胆建言。他说,现在,社会上有种说法,认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控制的就是民营企业,是限制民营企业的发展"。鲁冠球表示,这是一种错误认识。作为非公有制企业代表,万向集团能够参加这样的会议,本身就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肯定、重视和期望。他建议国务院领导同志为民营企业讲句话,澄清一下,宏观调控政策不是针对民营企业的。他相信,在听到这种解释后,全国广大民营企业会感受到一种莫大的鼓舞。

  他很高兴,他的话立即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响应。领导同志当即明确表示,宏观调控不是"卡"民营企业,控制民营企业发展是种误解。会议还决定,相关部门要召集专题会议,抓紧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措施,推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在那次会议上,国务院领导和各部委负责人又多次提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对象,主要是控制过度投资、盲目发展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而不是"卡"民营企业。对那些产业结构合理、市场需求旺盛的优秀企业,要一如既往地予以支持。

  调控不是不让我们赚钱,而是换换赚钱的方式

  科学发展观就是提醒我们,要改变赚钱的方式,我觉得,这种提醒完全正确,也很及时

  谈到宏观调控,鲁冠球表示,在全国经济形势比较好、增长比较快的时候,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调控措施,是完全必要和非常及时的。我们做企业的都知道,调整,必须在形势比较好的时候,这样才有承受能力。现在看来,取得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鲁冠球多次提到,万向集团已经感受到了宏观调控带来的收益。作为一家以生产汽车零部件为主导产品的工业企业,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后,钢材等主要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开始回落,企业的成本压力大为减轻。"要知道,在过热的形势下,去年4月到今年4月的一年间,我们的重要生产原料钢材的成本就增加了48%!"

  同时,宏观调控为产业调整提供了加速发展的机遇。目前,万向集团正抢抓机遇,加快了调整与联合的进程。由于万向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万向的发展只会加快不会退后。今年上半年,万向集团的营业收入超过了10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全年目标任务完全能够提前实现。

  鲁冠球认为,企业应当自觉服从国家宏观调控大局,并以此为契机,积极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我们现在的发展,有的是在'吃子孙饭',大部分是在赚'一般的钱',而不是赚'技术的钱'、赚'智慧的钱',这样,的确有一个能不能有持久竞争力的问题。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不是不让我们赚钱,而是提醒我们,要改变赚钱的方式,我觉得,这种提醒完全正确,也很及时。"

  鲁冠球相信,宏观调控的核心,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只要全国民营企业都按照宏观调控政策,及时调整,就会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每次调控之后,我们万向都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我们还不是"真老虎"

  不是国家对民营经济有所有制歧视,要封杀谁,而是很多民企自身达不到标准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对宏观调控政策产生误解呢?

  鲁冠球将其归结为"纸老虎现象"。

  "民营企业近几年发展势头很猛,给人的印象好像都做大做强了,但其实,总的来看,民营企业现在还是'纸老虎',实力并不强。"

  鲁冠球认为,正因为民企现在自身实力还不够强,素质还不够高,因此一遇到宏观调控,国家提高一些行业的准入标准,收紧了信贷的口子,便会有大批民企深受影响。"不是国家对民营经济有所有制歧视,要封杀谁,而是很多民企自身达不到标准。"

  "所以,现在首要的问题是,民企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

  鲁冠球以他一贯的"自强"说对此作出解释:"怨天尤人没有出路,消极悲观走向死路。还是一句老话,作为决定地位。"他说,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总的看,肯定是越来越逐步走向公平公正。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我们不能只要求人家给我公平,关键是看我们自己对社会作出了什么贡献。地位不是靠谁给的,是靠我们的努力贡献社会而自然得到的。

  我们民营企业实力强了,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强了,贡献大了,社会一定会承认我们,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一定会更好。只有这样,民企的地位才会越来越高,才能赢得社会各界的认同与尊敬。

  鲁冠球认为,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对民企来说非常重要。这与敢想敢冒并不矛盾,不要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很多时候,只有走出去看一看,才会看到差距。

  "从现在情况看,民营企业要想成为'真老虎',就一定要走联合发展的道路。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一家一户地单干,只有联合才能壮大。现在看来,有些民营企业出问题的关键还是自身实力问题,说到底还是自己缺乏实力,要是摩根那样的海外财团来的话,这些问题就不在话下。"

  "也许再过几十年,我们能变成'真老虎'。而且我相信,民营企业一定能变成'真老虎'。"

  鲁冠球表示,社会应当充分认识民企的贡献与重要性。同时,民企也要看清自己的位置,脚踏实地壮大自己的实力,因为有为才有位。

  民企涉足资本市场本身没有错

  大企业的产业经营多元化和产融结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做企业最难的是抵抗"高利润的诱惑"。厚利当前,人往往都控制不住自己,总想着要跨大步

  面对众多在资本市场中呛水乃至翻船的民营企业,鲁冠球并不认为这是发展路径选择上的错误。他认为:"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前段时间,针对德隆引发的关于企业应不应涉足资本市场的争论,有学者提出,民企应当专注主业发展,多元化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因素。鲁冠球的观点针锋相对,认为民营企业要想大发展,就一定要搞产融结合,这是一种发展规律。

  为了强调这个观点,他说,就像发展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要怀疑它;大企业的产业经营多元化和产融结合,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要怀疑它。

  鲁冠球表示,一个企业如果只搞实业,不和金融结合,风险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因为上大项目,就一定要有金融支持。而金融风险要靠实业来抵御。对一个企业来说,实业是它的社会信誉,金融是壮大的必要途径。

  在鲁冠球看来,企业小的时候是专业,大的时候就一定会多元。他说,企业应该专业,目标是做精做专;而集团必须多元,目标是做大做强。

  现在不少民企在资本市场上出现问题,鲁冠球认为主要原因是实力不强。他说,实力,除了资金,还包括人力资本、信誉等多方面。"现在有些企业搞产融结合失败了,是因为时间不到,环境条件还不具备。但它们为民企产融结合发展探了路,作了贡献。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一定会有人作出牺牲。"

  鲁冠球透露,他在上世纪80年代时,做过3次产融结合的尝试,结果都失败了,这还是时机问题。在涉足资本市场方面,民企思想要超前,要认清这是企业发展的规律,但操作上,一定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

  鲁冠球感慨地说:"做企业最难的是抵抗'高利润的诱惑'。就是你只有10亿的资产,怎么能做需要七八十亿的事呢?但是,厚利当前,人往往都控制不住自己,总想着要跨大步。"

  "好的东西要吃,但刚开始的时候最好少吃一点,要不然就可能不消化。资本运作就像喝酒,适量地喝肯定有益健康,但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就会喝醉,就要出事。归根到底,这还是一个度的问题。"

  "涉足资本市场,一定要想好,我如果失败了,能不能承受得起损失。否则,就别参与。麻雀都知道留足三日粮呢!"

  相关专题:长三角专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地产大腕赶集住交会
一周缤纷家装美图循环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