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雁荡圆梦国家地质公园 8日举行揭碑仪式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18:40 温州新闻网

  本月8日,我市旅游金名片雁荡山将以国家地质公园的身份,举行揭碑开园仪式。至此,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从去年11月份开始近一年国家地质公园评选工作终以胜利告终,漂亮地落下帷幕。虽然雁荡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名号已在今年2月初经国家国土资源部评审并予以认可,但8月8日的揭碑开园对雁荡来讲,仍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地质考察、地学科学论坛、“火山之光文艺晚会”、雁荡山博物馆开馆等一系列活动,势必掀起雁荡山人新一轮的狂欢高潮。

新浪会员登录UC聊天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但高潮远远不仅止于此。“国家地质公园”并不是雁荡的目标,在对自身有过深刻了解和剖析之后,雁荡人的眼光放在了“世界地质公园”这一殊荣之上。参选国家地质公园,他们志在必得;角逐世界地质公园,他们踌躇满志。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战役,已经全面打响。

  地质公园 情有独钟

  根据国家国土资源部给出的定义,国家地质公园是指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有全国性代表意义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构成的特定地区,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地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位的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疗保健、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的场所。

  地质公园规定的特征对该地区乃至全球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形成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对比意义和研究价值,并具有极高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观赏价值。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功及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在将雁荡山打造成地质研究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学地保护和合理地利用地质遗迹资源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独特地貌 叹为观止

  雁荡山独特的地质学价值、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规范的景区管理和大量扎实的基础研究,使其在同期参与评选国家地质公园的对手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和世界地质公园专家组成员均表示雁荡山具备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条件。

  雁荡山留有极其珍贵的地质遗迹,是研究探索大陆边缘岩浆作用深部地质过程的天然深钻。雁荡山展示了酸性岩浆火山爆发、喷溢、侵出、侵入全过程,展示了火山岩浆活动产物的完整性和近代火山喷发产物堆积的可类比性,代表了东南亚亚热带环境下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的亚热带滨海山岳地质生态模式。

  雁荡山破火山的形成、演化不仅是中国也是西太平洋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的典型代表,具有时间、空间上的独特性,并作为地壳深部壳幔作用、岩浆活动的产物,记录了大陆边缘板块活动动力学,是了解地球深部地质的天然深钻。难得的是雁荡山蕴含着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自然美的形象,尤以峰、瀑、洞、嶂、门突出,在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历史内涵,徐霞客、沈括、谢灵运、康有为、张大千、黄宾虹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纷纷为之挥毫泼墨。

  评选之路 通畅顺达

  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对雁荡山参评地质公园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1993年完成了区域地质调查,对雁荡山地区的火山地层层序、岩石类型、火山岩相作了系统研究;1996年被第三十届国际大会作为复活破火山、酸性火山岩及景观野外旅行线路,并给予极高评价;1998年修编完成的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特别是1999年~2000年开展的雁荡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前期工作,大量详实的资料更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基础。

  提出申请,发送材料,参加答辩,并经由专家考察,走过半年的评审之路后,在北京的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专家评审会上,雁荡山通过了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23位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评审团一致推崇雁荡山在地质科学价值、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所涵盖的丰富实质,高度评价了雁荡山的申报工作,并认为雁荡山作为一座早白垩纪流纹质复活型破火山,充分展示了火山喷发各岩石单元的叠置关系和各种地质构造要素无愧于“流纹质岩石的天然博物馆”之美称。(温州晚报周一笑/文)(来源:温州新闻网)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影片《十面埋伏》热映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