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一腔热血解民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01:35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江淮晨报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村支书、人民调解员,他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在和县、在巢湖、在江淮大地,他的名字正被许多人所传诵——他就是刚刚被省委、省政府追授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模范人民调解员”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曹发贵。

  对群众一腔热血解民忧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近些年来,农村因家庭、婚姻问题诱发的不安定因素日益增多,既给社会造成危害,又给家庭带来不幸。为此,曹发贵把调处家庭婚姻纠纷看成是维护一方稳定的大事,做到及时调处,耐心疏导。黄坝村马庄组有一村民叫陈长延,1963年从江苏淮安迁到此地,每当提起曹发贵书记,陈长延老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多年来曹发贵不仅帮助他们解决了家庭生活上的困难,而且很好地解决了他们家多年不和的婆媳矛盾。陈长延儿媳1990年来到陈家,进门后婆媳经常吵骂,关系一直不好。曹发贵得知后,主动上门调解,刚开始几次调解没有效果。但曹发贵认为,只要动真情、下功夫,没有调解不好的矛盾。在曹发贵的不断努力下,陈长延儿媳曹发芹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对过去的一些错误的做法有所醒悟,婆媳关系日益融洽,从此以后,不仅在生活上主动关心公婆,还主动承担一些家庭负担。

  公道纵是家人不徇私

  曹发贵不但有一颗时时处处为乡亲们着想的热心,而且为人正直,能主持公道,从来不徇私情,注重处理好家庭亲属与村民之间的矛盾。曹发贵的岳父杨启潮老伴早年去世,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村委会为了照顾他,将村里的一个面积约400平方米的鱼塘交给他无偿使用。1994年夏天,旱情比较严重,该塘周围的土地承包者杨大才想从鱼塘抽水浇灌田地,曹发贵的岳父担心抽水影响鱼苗的生长,就不同意他抽水,为此两人意见很大。治安主任吴义龙对曹发贵的岳父与杨大才之间的纠纷进行了调解,可其岳父怎么也听不进他的意见。面对这种局面,当时担任村民组组长的仲高义直接到曹发贵家反映此事,曹发贵当即表示亲自做其岳父工作。见到岳父后,曹发贵劝道:“鱼塘是村里的,你用了这么多年,现在我当村书记了,你把它交给村里吧,老百姓种田需要浇水,你不把鱼塘交出来,老百姓用不了水,我这个当书记的怎么给他们交代呀?如果你不支持我,那我还怎么当这个书记呢?”虽然其岳父的性格固执,脾气暴躁,但曹发贵的一番肺腑之言,还是感动了老岳父。老岳父流着泪水动情地说:“发贵,你不当书记,鱼塘我用的好好的,你这一当书记,我不但没有沾你的光,鱼塘却让你收回了。”

  曹发贵对自己和家庭成员要求十分严格,他经常和爱人说:“我是老大,你是嫂子,我又是村干部,你要和两个弟媳处好关系,敬我父母。要不然,遇到这样人家的媳妇,这样的家庭纠纷,我怎么好处理?”工作稍有点空闲时,曹发贵总会到父母身边问长问短,和76岁的父亲谈心时总是反复叮咛:“爸,我们要保持我们家的劳动本色,平时在群众跟前讲话,要注意态度,不能特殊,做群众表率。要不然,村里人认为你仗着我胆子。”

  正是因为曹发贵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才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正是因为曹发贵眼里有着群众,心里装着群众,办事想着群众,群众永远记住他、怀念他、想念他。

  忠职守引来外资惠乡亲

  既是村支部书记又是村调委会主任的曹发贵认识到:农村很多矛盾的产生源于贫穷,如果农民真正富起来了,村里各项事业都发展了,村民的文明程度、个人素质提高了,纠纷自然会减少,治安状况也自然会好起来。

  1994年,黄坝村是一个负债3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仅1000元的贫困村。因为贫穷,社情复杂、干群矛盾突出,群众性械斗等各类民间纠纷不断,村干部工作难以开展。刚刚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曹发贵一连好多天是吃不好,睡不香。

  通过调研,曹发贵决定利用引进外来资金发展村集体经济。他主动邀请私人企业来村里投资。1996年3月,在曹发贵的努力下,私企老板李华志决定投资在村里办一个轮窑厂。窑厂建成投产后每年不仅为村里创收4万余元,还为村民务工提供了就业机会,使村里大量闲散劳动力增加了创收。1997年3月,一些在厂务工的村民向窑厂老板李华志提出要增加劳务报酬的要求被拒绝,于是村民便将厂里的产砖机电断掉,并找来数十名村民到厂里来闹事。李华志一气之下将厂里的机器停掉,连夜将已经投资80万元的生产设备全部搬走,不再在黄坝村办厂经营。曹发贵得知后,当晚找到李华志,对他说:“以后发生这样的事情,你要及时跟我讲,由我来调解,明天你放心把机器运回来,村民的工作我来做。”第二天,曹发贵挨家挨户做村民的工作,对他们说:“劳务报酬事先已订了合同,要按合同办事,如果要提高,也要双方协商解决,不能把电断掉。如果把厂子搞走了,你们一分钱劳务费也没有了,村里也收不到管理费,归根到底是害了我们自己”。通过耐心细致解释,村民终于理解了曹发贵的一番苦心,表示不再闹事。第三天,李华志又把机器设备拉回来,很快恢复了生产。

  十年来,曹发贵倾心尽力地为私企老板化解与村民之间的矛盾。由于投资环境好,私企老板都愿意在黄坝村发展。以前农闲时,人没事做,各种矛盾纠纷不断,现在黄坝村的村民是忙时种田,闲时打工。全村一年在轮窑厂、苗圃场、渔场和外地人的承包田打短工的收入至少50万元。2001年,乌江镇18个村中的17个村负债700共万元,黄坝村不仅不欠一分钱,而且账面上还有十几万元的现金,成了远近闻名富裕村。2003年,黄坝村人均纯收入3147.7元,高出全镇平均纯收入250多元。

  ·靳生 刘兵生·

  (来源:江淮晨报)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