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民歌:明天的路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10:41 新华网

  新华网兰州8月6日电(记者张目、朱国亮)在现代文化等因素的冲击下,民歌的消亡速度越来越快,陷入困境的民歌究竟应该怎样走好明天的路?专家们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理事华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民歌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传承问题,因此一定要在抢救保护民歌、老歌手的同时,培养发掘新歌手,使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后继有人。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甘肃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花儿”研究专家李璘认为,民歌“演变很正常,消失太可惜。”他说,在经济、社会都发生飞速转变的今天,民歌受到外来文化冲击,发生演变,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民歌的消亡对中华民族来说,却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李璘认为保护、发展民歌应该遵循两条原则,一要顺应时代变化,不要人为地去阻挡变化;二要千方百计保护原生态民歌,既要让民歌在属于它自己的田间地头上去生存、发展,展示其最真实、独特的魅力,又要多做记录、整理、收录工作,尽可能完整地把原生态材料保存下来。

  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专职副主席黄金钰认为,民歌的抢救保护是一个科研概念,因此一定要强调原生态,重视记录、收集和整理;但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则是另一个开放的、演变的概念,所以,为了对外宣传、普及、扩大影响,民歌就要向大众靠拢、向时代靠拢,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和改良。

  对此,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柯杨表示认同。柯杨说,为了更长远的发展,“原汁原味”和“开发利用”两者可以并存不悖。如一些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在当地群众娱乐、办歌会时可以用方言,但在对外宣传或进行一些旅游性质的大型节会上就可以改用普通话演唱,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接受民歌,帮助他们了解民歌及其蕴含的丰富文化。

  “民歌现在太需要一个现代王洛宾了,既深深了解民歌价值所在,又能找到民歌与时代的结合点,在保持民歌特色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柯杨说,“有了这样一批文艺工作者,民歌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理解和热爱。有了爱听、爱唱的人,民歌才不会失去它生存的土地--人民群众。”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中国互联网统计报告
饶颖状告赵忠祥案开庭
赵薇邹雪纠纷
范堡罗航展 北京楼市
手机游戏终极大全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环青海湖自行车赛
《谁是刀郎》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