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制度未落实处 审计风暴暴露体制“软肋”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11:02 江南晚报 | |||||||||
本报综合消息最新一期《半月谈》刊登《审计暴露六大体制“软肋”》一文认为,2004年6月23日,审计署公布短短万言的最新年度政府审计曝光大量政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风暴般的效应。 在“审计风暴”中,六大体制“软肋”暴露无遗:
一、预算制度出现“黑洞”。审计报告显示大量预算外资金,上年累计节余资金以及“小财政部”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防科工委等也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牘可分配预算资金等未列入财政预算,成为监督盲区,容易滋生腐败。 二、转移支付制度有待规范。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的诸多缺陷在此次审计报告中有多处体现。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刘鹤章将其概括为三大问题:不公开;不公正;缺乏效率。 三、投资体制急需提高效益。审计报告称,目前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水利等项目投资存在项目未按期建成投产;已建成项目运营效果差;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隐患;挤占挪用建设资金及损失浪费等诸多问题。 四、监督体制形同虚置。我国的监督制度不可谓不多,然而,如此不留情面地揭发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问题,触动体制痛处的,却是一个在国务院部委中排名靠后的审计署。这不得不引起中国政府对完善权力监督的深思。 五、问责制度未落实处。审计报告一出,要求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呼声愈演愈烈。但是,审计报告“榜上有名”的各大部门却一片缄默。 从报告中也不难发现不少屡审屡犯的例子。因此,对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监督,仅仅依靠审计部门“探雷”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纪检监察部门的“排雷”活动跟进。 六、政务公开制度欠缺持久深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