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经济紧运行,南京破解难题求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7日11:16 南京日报

  【南京日报报道】 与15个副省级城市比较,7项主要指标中南京有5项指标的增幅位次比去年同期前移——

  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幅,分别由去年同期的第5位、第11位和第5位,跃居榜首;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由第11位上升到第5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第5位上升到第2位。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工作與生活如何大不同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今年这份半年的“成绩单”让人振奋,也来之不易。在经济“紧运行”的大环境下,用地控紧,银根收紧,能源趋紧,审批从紧,南京的经济发展却没有因此放慢,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破解一道道难题,快速“超车”。

  对策一:集约用地,优化结构,创新体制,“紧”中抢抓机遇

  成效:生产总值增长18.2%,效益综合指数全省第一,经济运行质量创近几年最好水平

  哈慈1999年圈下的150亩土地依法收回,青岛啤酒2001年圈下的200亩土地依法收回,双威实业2003年圈下的90亩土地依法收回……江宁开发区对过去因“拣到篮里就是菜”而导致的土地粗放利用,狠下“刀子”,清理涉及土地2000多亩,为优质项目落户腾挪空间;

  新港开发区亮出了土地整治的“刀子”,对已签订土地出让合同但项目两年以上仍未启动的进行清理、调整,对部分项目的预留用地组织清理,近期没有明确投资计划的予以收回,全力保证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新、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进区。

  ……

  今年来,全市各开发区、郊县亮出了盘活存量、用足增量、提高质量、开发补量等集约用地举措,以科学的用地观应对土地资源条件的客观瓶颈。上半年,全市共完成55宗1500公顷土地的批后实施,土地供应近1700公顷,与去年同期相比,供地总量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较好地支持了重点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集约用地的最终目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五大产业得到更加优化发展,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一批优势产业链逐步形成。新港开发区的平板显示器,江宁开发区的手机、汽车产业,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工园的醋酸及其上下游产业,都在今年进一步显示集聚效应。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全市新引进的外资大项目明显增多,千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10个,主要集中于电子通信、化工医药、机械设备等领域。

  企业也把宏观调控作为优化结构的机遇。上半年,钢铁业大起大落,作为我市骨干企业的南钢、梅钢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个重要的原因,他们及时对产品结构进行了优化,南钢的中板等高附加值产品依然走俏。上半年,全市有87家工业企业赢利超1000万元,占全市利润总额的九成多。其中,扬子石化、金陵石化、南钢集团、梅山钢铁和南京烟厂,五家企业共实现利润45.77亿元。

  深化体制改革,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也是我市“紧运行”中抓机遇的务实之举。今年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全力推进,市属工业企业“三联动”改制下达批复48家,股份制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00家,比同期增加177家,累计完成总产值659.48亿元,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10.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亏损面上半年首次低于20%。

  一系列举措,增强了南京在“紧运行”下的抗波动能力,经济保持了良好的运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达到年度目标“过半”要求。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02.81亿元,同比增长18.2%,创“十五”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8.5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经济效益也创出佳绩,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已达195.03,比上年同期高出33.1个百分点,雄居全省榜首。

  对策二:规划引导,该投入的不停不让,该热起来的快马加鞭

  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趋缓但结构更优,消费品零售总量全省第一,经济增长的动力更强、方式更优

  今年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开局,二、三月投资增幅高达146.5%、72.8%,四月份以后逐渐降为38.8%、30.5%和23.1%。上半年投资同比增幅为23.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54个百分点。

  投资在总体趋缓中,结构却在得到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完成的188.64亿元的工业投资中,五大产业就占了58.8%。产业投资出现集聚效应。一批重点项目克服重重困难,落户安家。

  结构优化在五大产业内部也有所表现。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工业布局作出调整:将原规划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从1200亿元调高到1800亿元—2000亿元;钢铁产业2010年目标从年销售1000亿元调整为600亿元。对过多依赖资源消耗的大路货产品予以坚决压缩,停止了两个计划中的项目。

  通过规划引导,让依靠资源投入型的产业冷下去,让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的产业热起来,这一冷一热折射了我市根治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思路与方向。最近,福特、马自达及长安联手在江宁投资的汽车项目尘埃落定,也是我市引导投资导向的成功之举。该项投资10亿美元以上,年产能为20万台整车,将对我市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起重大带动作用。

  在根治投资过热的同时,我市又把“有形之手”伸向了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动力源——消费,让“消费拉动型增长”这一短腿尽快“长”起来。这也是我市准确把握此次宏观调控实质而作出的。为此,市政府采取了扶持农业、平抑物价、增加就业,以及发展现代流通、服务和旅游等一系列措施,拉动消费需求,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以会展业为例,上半年,我市相继举办了规模较大的新品展、汽车展、丝绸展、住房销售展等展会活动,特别是首次举办的“名城会”,更是将会展经济带入高潮。会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旅游、商贸、餐饮娱乐、交通等行业的消费增长。

  食品、饮料类商品消费,一改往年有升有降的局面,出现了全面上升的态势,同比增长23%。汽车消费在今年也大有作为,上半年我市新增车辆近3万辆,同比增长了30%。商品房销售额增幅超过100%。

  综观全市,上半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量350.48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同比增长19.2%,增幅高于去年6个百分点。

  对比投资与消费的增幅变化,不难发现,两者的增幅落差,由去年同期的64个百分点,调整为4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我市经济正从“投资拉动型增长”向“消费拉动型增长”转变,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增强,方式在变优。

  对策三: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改革投融资体制,向民资外资要增量

  成效:优势产业资金供应得到保证,新增私企1万多户,总数跃居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活力更为强劲

  信贷投放,是国家在此次宏观调控中严把的一道闸门。银根收紧同样给我市的经济建设带来压力。

  银企协作,引导信贷资金投向,是我市化解压力的第一步。在近日召开的2004江苏工商企业融资洽谈推介会上,我市的南钢、雨润、海尔曼斯等26家企业共推出35个技术改造项目,申请贷款31.2亿元;9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项目,申请贷款5.2亿元。这些项目涉及到电子、包装、食品等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半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4000多亿,比年初增加了400多亿,增幅达到了11.4%。其中,中长期贷款的净增额比去年同期多增近95亿元,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的净增额比去年多增38亿元,重点项目和优先扶持产业的资金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改革投融资体制,是我市化解压力的第二步。股权融资,更是创新之举。南京长江三桥通过股权融资招商的办法,吸引3家新股东,撬动了长江三桥35亿元的投资。今年重洽会共推出41项国有资产转让项目,涉及总资产50多亿元,以部分产权转让进行的股权融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招商方法。

  上市融资,今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市改制上市办联合有关券商举办上市融资论坛,引导企业通过上市的渠道解决发展资金。上半年,三宝科技、苏宁电器已先行拿到了上市“通行证”。

  向民资外资要增量,是我市化解压力的第三步。上半年,外资对南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全市协议注册外资24.62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4.08亿美元,同比增长均在30%左右。

  民资也大量涌进。上半年,全市新增私企10030户,新增个体工商户25332户,新增注册资本108.2亿元,分别增长22.6%、36.1%和46.6%,民企总数达到6万多户,首次超过无锡,跃居全省第二。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市经济增长的活力更为强劲。

  对策四:城乡统筹,富民优先,拓宽增收渠道

  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呈两位数增长,创“十五”以来同期最好水平,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更坚固

  雨花工业集中区,总投资达1亿美元的联美高新技术产业园破土动工。栖霞区马群工业集中区,海陵药业二期工程启动建设。高淳县经济开发区,六个乡镇在此统一规划建设400亩标准厂房,大批企业进驻在即……

  郊县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或外出或就地就业,向二产、三产转移。据统计,全市农民来自二产、三产的收入达到460多亿元,直逼经营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

  在城区,富民工程紧锣密鼓。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创业促进富民的若干意见》,从10个方面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和发展空间,激发市民创业。此外,我市还拓宽就业领域,改善就业环境,上半年新增就业岗位6.4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调整就业最低标准,居民家庭中职工工资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1%。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社会救济金,使居民非劳动性收入同比增长20.9%。

  统计表明,上半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39.32元,同比增长13.7%,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5.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58元,同比增长19.1%,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9.3个百分点。“十五”以来,城乡居民腰包第一次这么鼓。 南京日报记者 施勇君

  (编辑 丹妮)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