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同工不同酬背后是僵化的体制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7日15:35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黄瞞泰 “工资加上各项福利津贴,满打满算520。可是正式工就不一样了,每月有1200元~1500元。2003年的年终福利,正式工拿700元,临时工只有三四百元,分米分油,临时工是正式工的一半,就连加班工资临时工也只能拿到正式工的一半。”说这段话的人名叫童康健,今年54岁的他在武汉市江岸区城市管理局一元环卫所干了24年的清洁工,还是个临时工的缘
与童康健一样,因身份歧视而过着“同工不同酬”的劳动者够得上称为一个群体。童所在的一元环卫所现有160多名职工,按照有无事业编制分为正式工和临时工两种身份,临时工约有一半。而整个武汉市1.5万多名环卫工人中,临时工近9000人,占六成。事实上,在我国众多的事业单位,正式工与临时工普遍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临时工的称谓背后又有着不争的事实———同工不同酬。大的收入方面,薪水差一截;小的方面,几卷卫生纸一包洗衣粉之类的“劳保用品”是正式工应得的,而临时工没有资格享受。并非临时工的素质偏低导致拿低工资,以环卫工人为例,同样是技术含量不高的扫大街,在编人员在付出偏低的劳动量都能拿着比临工更高的工资。技术含量高的工种,我们不妨以央视为例,临时工与正式工6926∶2500的收入比例,不难看出谁在支撑着这个国家级媒体。我们从来没有怀疑已离职的央视前临时工方宏进(曾主持《焦点访谈》)的能力与素质。但一个编制问题,划分了他们的身份,划分了他们的酬劳,划分了他们的阵营。 而造成这种劳动者队伍形成两大阵营的惟一原因是体制———僵硬的体制———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的恶果。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其理性流动是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我们在欣喜地看到人才流动局面之余,却为两种身份的存在体制而心痛。让一个劣质人才占着一个编制吃香喝辣旱涝保收,或者让一个优秀人才因为一个编制而领着不尽人意的工资,都是不公平的。“同工不同酬”也是对宪法中“按劳分配”原则的践踏。 只有彻底打破这种划分界限,革除这种用人机制,才能使人才合理流动起来,让生产要素得到合理的配置,才真正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晓航/编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