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浓妆扭大秧歌 挺腰板跳华尔兹中国城里人热衷跳舞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08:42 环球时报 | |||||||||
[美]约翰·格里奥纳/文 李丽/译寻找快乐,消除寂寞 47岁的刘萍(音译)女士是北京人,体型较胖,最近在学交谊舞。她的本意一是想通过跳舞减肥,二是希望像电视里演的那样,跟丈夫一起浪漫地跳跳舞。然而,丈夫却不愿跟她去,他觉得跳舞不是男人干的事。
于是,在一个周日的晚上,刘女士独自来到一个街心花园,和一位年龄与她母亲相仿的女士组成搭档。由于是初学,她们都有些笨拙,和着“华尔兹”的音乐和节奏,两人像是在摔跤。课间休息时,刘女士感慨地说:“在电视上看起来挺容易,学起来还真难。” 现在正值夏季,对很多人来说,这意味着跳舞的时节到了。 不论早晨还是傍晚,只要天气稍微凉爽点,很多中老年人都会聚集到闲置的停车场、公园、露天广场和立交桥下,一起尽情地跳舞。 年轻人可以在拥挤的夜总会跟着狂热的节奏劲歌热舞,而越来越多的年长者在户外跳舞中寻找同伴、乐趣和健康。在现在的城市里,孩子长大后,纷纷离开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家里只剩下父母,于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空巢症候群”出现了。这些父母通过跳舞化解孤独和寂寞。 秧歌就像广播体操 很多人像刘女士一样选择学跳交谊舞,还有一些人选择了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秧歌。扭秧歌的人绝大多数是中老年妇女,她们化着有些夸张的浓妆,在响亮的锣鼓声中,踩着节奏列队行进。 在中国,大约有3000万人(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总人口)参加被政府定义为“体育舞蹈”的项目,包括华尔兹、恰恰以及伦巴等。 根据中国体育舞蹈协会的统计,差不多也有同样多的人喜欢扭秧歌。在北京,大约有6万名妇女每晚参加扭秧歌的活动。在重庆市,每天有上万人聚集在大型的广场上,或扭秧歌或跳交谊舞。 交谊舞在20世纪20年代被引进中国,首先出现在上海的百乐门。一些人认为,交谊舞有规则的舞步是给混乱的世界带来秩序的一种方法,就好像太极拳带给人们平静和安详一样。而秧歌,很多人则认为,它就像学生时代的广播体操。 不同人群各有所爱 这股跳舞热潮同时也推动了相关经济的发展。交谊舞老师郭海楂(音译)说:“由于去年非典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郭老师的户外授课班地点在北海公园附近,常常人满为患。学费是每人60元人民币,学员可以一直学习到学会为止。10年来,只出现过一次退款的情况,因为那名学员实在学不会。 不过,在中国,还是有很多男性认为交谊舞只适合女性。中国体育舞蹈协会秘书长尹国臣(音译)无奈地说:“由于一些男性持有这种观念,所以很多对舞伴都是女性。在传统观念里,还有很多人认为邀请未婚青年作舞伴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退休的书籍出版商范侯云(音译)先生是这个授课班的常客,他说:“一个好的男舞伴可以让女舞伴更出彩。” 在北京南城一座立交桥下,万秀英(音译)和两个好朋友一起来这里扭秧歌,一扭就是几个小时,而她们的女儿有时却羞于见到她们的穿着打扮。不过,万女士对此并不在意,她说:“扭秧歌代表了一种自由的生活态度,我们希望看起来像个整体,所以才会穿红着绿、化很浓的妆。” 然而,很多人对秧歌却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娱乐活动不适合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开展。很多交谊舞爱好者也有些瞧不起秧歌。而且,锣鼓声的扰民问题也多次被提及。 目前,政府正在通过寻求立法来规范这种舞蹈形式,比如简化舞步以及用伴奏带代替锣鼓等等。 40岁的杨国华(音译)是位交谊舞迷,连手机铃声都是华尔兹舞曲。看着这些扭秧歌的人,他实在不能忍受。他说:“要是我的妻子也在这儿跳,我宁愿自杀。”(摘自8月1日美国《洛杉矶时报》) 《环球时报》〔20040806 第23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