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科学”可能存在的四大隐忧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05:13 中国青年报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 饶毅

  科学家进退两难

  我不是说中国一定不要做“大科学”课题,但科学家为此可能面临三种情况。第一,坚持原则,不参与。这样,科学家可能冒着在中国被逐渐边缘化的危险。第二,妥协。常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见办法是将许多小科学课题在名义上整合成一个大课题,以便向国家争取大笔经费,也许有时可以让领导高兴,还直接支持了原来的小课题。

  实际上,科学本身多数并没有被整合,因为科学不是靠组织就能随意“整合”的。第三,科学家可能故意找大题目、甚至小题大做。

  公平竞争无法进行

  国家确定“大课题”的方式还有一个弊端,即无法进行公平竞争。目前,中国科学界整体研究能力还相当小。我估计,中国生物医学的实际总研究能力不超过乔治·华盛顿大学,最多不超过两个华盛顿大学的规模。

  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大课题”常用某个专业许多(如果不是全部)科学家的情况。这样,也就形成不了竞争,而评估他们的都不是专家。即使有个别专家没有参与某个课题,因为考虑到下次自己的机会,也不去参与竞争。这样,形成“大课题”不是(通过)竞争,其组织者的重点不是如何做出优秀的科学成果,而是如何协调人际关系。这样的课题也就不太可能全力为科学、为国家真正的大局和利益着想。这个弊端和中国已有的其他“大课题”相似。如果中长期规划的具体课题规模比已有的还大几十倍到上百倍,那么,问题可能更大。

  评估“大课题”容易走过场

  中国科技界已有说法,以后看谁科技贡献大,就看谁能发起和领导经费大的课题,而不是课题出了什么成果。领导大经费的课题不仅(体现)领导才能,而且体现了科学家为国、为民牺牲自己发表科学论文的优秀品德。如果课题是必需的,且真有成果,那么,不发表论文或者少发表论文,确实是舍己为人。

  可是,这也可能成为只要申请到经费,越多越好,巨大经费的课题就可能不要经过真正的检验就可过关。小的科学课题通常最方便的检验是看在国际上发表同行评价的论文。虽然这种评价是有限的,但也不可能随便蒙混过关。

  中国鉴定、评估“大课题”有一套做法。这就是由主管部门邀请国内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大课题”本身就包涵了国内一个行业的许多人,而主管部门又绝对不希望说自己管的经费被浪费了。越是大笔经费,主管部门就越不能接受“浪费”的结论。所以,这样的评估,不用进行就已经知道结果。科学家之间,如果这次没有在某个课题里,下次可能在,所以,严格认真的也很少。这些事情,上下心里都有数。

  “多半为自己利益说话”

  既然“大科学”课题有很大的问题,那为什么没人出来反对?学生发言没人听,而部委领导和科学家多半因为自身利益无法向国家领导人表明意见。一个部委领导如果说不同意“大科学”课题,至少冒两个风险:如果国家领导不被说服,这个部委领导就可能让国家领导不高兴;如果其他部委热烈支持“大科学”,国家可能将支持给其他部委,而不给或少给提出正确意见的部委。

  中国科学家被偶尔咨询时多半为自己利益说话(被咨询的机会少,且机会难得),而不是为国家利益说话。在知道国家准备支持大型科学课题的情况下,同样不愿意说出真实想法。这是中国官本位没有彻底解决而遗留的问题。

  (本文摘编自作者原稿,标题均为本报编辑所加)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