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06:39 深圳商报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国改革开放的方向———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进行了26年了,其中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总体来看,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是邓小平理论指引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运行。邓小平理论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小平同志领导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他所设计的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填补了社会主义理论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周旋于几个男人间的她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发展史上的空白,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宝库。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什么是社会主义?其本质是什么?尽管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和学说已有很长久的历史,并且在实践中已经存在了70多年,但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在以往的经济学著作中,往往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著作那里摘引一些语录,把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三者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虽然这种摘引不一定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原意相符,但至少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一直缺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明确的解释。对这个问题,小平同志第一个给出了明确的解答,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对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要联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任务来进行判断。判断的主要依据就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小平同志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里,强调生产力标准,就紧紧扣住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因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前改革进程中有关姓“社”姓“资”的争论,恰恰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一些非本质的东西抓住不放,结果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不争论”是邓小平在处理认识问题上的一大发明,过去因为争论而干扰了改革的进程。

  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准确地把握住“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中心论点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就把握住了正确的方向。为什么过去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发展缓慢?因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生产力,这就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关于改革,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等观点,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充分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从而发起并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如果忽略了改革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墨守成规,会使社会主义社会失去活力,失去吸引力。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深刻的证实了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

  二、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邓小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并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深入思考,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思想,为十四大确立我国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对该问题的认识程度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而不断深化的。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为主,也可以结合市场经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6页。)这段论述,代表了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思想,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为主,也可以结合市场经济。在1985年,邓小平又谈到,“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页。)这段论述,代表了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思想,具体可以概括为:社会主义经济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小平同志进一步讲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段论述,代表了邓小平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思想,从而结束了长期以来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相应于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关系的论述,我国在1981年我国确定实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到了1984年又进一步确定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经济体制,在1992年则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这也反映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按照邓小平设计的宏伟理论蓝图进行的。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思想,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许多著述中,都把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相联系,这一思想长期以来一直用于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但是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观点不是绝对的。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利用商品、货币等思想,是把市场作为手段和方法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的“借用”。邓小平则明确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中性”的,不与社会制度直接相关。从1979年第一次提出这个问题以来,一直到1992年的“南方谈话”,都反复强调这样的思想。这个创新,树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并为后来进一步理论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该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巨大社会价值,指导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三、政治体制改革应该与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进行

  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从革命战争年代演变而来的,主要是高度集权的模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这种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与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弊端,已明显暴露出来,亟需改革。

  小平同志深刻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同时也深知改革的艰巨性。因为我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导型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也是政府,这就使政治体制改革既十分重要,又十分艰难。1980年8月18日,小平同志发表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他对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的深刻见解,指出了当时政治体制的弊端,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目的,并初步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和宣言书。这次讲话,小平同志率先冲破了以往我国政治制度问题上的禁区,指出“如果不坚决改革现行制度中的弊端,过去出现过的一些严重问题今后就可能重新出现。”同时,他提出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政治体制相区别的观点,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1986年开始,在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之后,针对城市改革不同于农村改革的问题,邓小平重新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目标和主要内容,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并把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郑重地推上了党和国家的日程安排。1986年6月2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说:“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1986年9月3日邓小平在接见日本朋友竹入义胜的时候说:“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可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邓小平指出:“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邓小平把它区分为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长远目标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近期目标“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主要是实现领导层干部队伍年轻化;“第二个目标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主要是实行党政职能分开和精简机构以及处理好党与政府的关系等问题;“第三个目标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与长远目标相比,近期目标需要抓住当前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主要矛盾和关键环节,因此,从根本上讲,第一个目标尤为关键,它是后两个目标的基础和保证。邓小平的这些重要论述,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明确了完整的目标体系,指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

  党政不分和权力过分集中是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之一,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邓小平在1986年9月13日听取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汇报时提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第二个内容是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第三个内容是精简机构,这和权力下放有关”。

  最后,邓小平深刻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坚决又要慎重,要从我国的国情实际出发进行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这是一条根本原则和根本保证。

  综上所述,邓小平从1980年起关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目标和内容以及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集中深刻论述,构成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宏伟蓝图的总体框架。我们必须按邓小平总设计师规划的蓝图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四、渐进式改革是成功之路

  有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和目的,还是不够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大部分失败了,而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国实行了渐进式的改革。邓小平用通俗的语言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事业,涉及到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利益关系、基本价值取向、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其影响是巨大的。这就要求改革指导者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战略,对改革的突破口、时序和配合关系,作出切合实际的安排。小平同志制定了正确的改革战略,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向和总体构想,先在点上大胆放手试验,在试验中一步步总结并建立具体章法;点上改革取得成功后,再由点到面逐步展开,同时针对不同领域采取具有不同力度的变革方式;在推进经济改革的同时,切实安排好社会各方面对经济改革的配合关系;整个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改革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不能贻误时机,又不能草率从事。

  为了保证改革健康有序地进行,邓小平强调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在国际上推行和平外交政策,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国内,要尽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要积极而又慎重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高度注重保持社会稳定。保持社会稳定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一贯坚持的重大主张。他反复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希望所在,发展是中国的主题,改革是动力,而改革和发展都要以稳定作为前提,没有安定的政治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为了保障社会政治稳定,需要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加以综合治理。我国在改革的同时作出一系列保障社会稳定的决策,保持了中国政治局势的基本稳定,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一空前深刻复杂的社会变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进行改革,但是通过改革,能够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推动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国家并不多,中国的成功经验更是举世瞩目。邓小平选择了正确的改革战略,这个战略在改革的方向上是坚定的,在具体做法上又是试验性的;在点上是大胆的、激进的,在面上是谨慎的、渐进的。小平同志强调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这就大大减少了社会的利益摩擦和改革的风险,避免了大的社会动荡。这个战略既充分鼓励广大人民在制度变革中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试验,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又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注重利用已有组织资源和两种体制兼容的一面,实现了对制度变迁方向与进程上的有效制导和控制,保持了中国社会制度体系的相对稳定和新旧体制的有效衔接。这个战略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不断深化改革和保持社会安定的同时,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辉煌业绩。

  小平同志明确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推动了政治体制改革,并且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模式,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成功前进。今年是邓小平同志的诞辰100周年,谨在此回顾小平同志的伟大贡献,并继续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作为对小平同志的纪念。

  (此文载今天出版的《经济日报》,本报对标题和内容略加调整。)

  作者:高尚全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