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劳模成了欠债大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0日13:54 新民晚报 | |||||||||
造了林却不让砍伐,很多治沙户不同程度地陷入生态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不佳的“怪圈”——治沙劳模成了欠债大户 绿色遮盖着黄沙,随处可见丰收的景象,夏天本来是沙区最美的季节。然而记者在陕、甘、宁、内蒙古交界处的毛乌素沙漠南缘采访一些造林治沙大户时,看到的却是一张张发愁的面容。
陕北农民石光银、牛玉琴和宁夏农民白春兰近20年坚持不懈地种树治沙,分别营造起大片生态效益明显的林地。但是禁伐政策使“绿色银行”只能存不能取,他们都变成了欠债大户,难以继续专心治沙。 掏钱栽出生态林 在毛乌素沙漠边缘,为了生存、为了保住农田,陕北定边县农民石光银、靖边县农民牛玉琴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农民白春兰举全家之力坚持栽树治沙近20年,构建起一道道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被全国绿化委和人事部授予“治沙英雄”称号的石光银,1984年开始治沙。1985年,石光银与长茂滩林场签订合同,承包了5.8万亩荒沙,约定将来的树木成材收益后按照二八分成,石光银得八。20年来,石光银联合农户承包治理荒沙已达22万亩。他这些年造林治沙的投资在1800万元以上,除了陕西省政府以奖代补的45万元和不足5万元的各项奖励,花的都是自己的钱。从1985年开始承包治沙的牛玉琴至今已投入800多万元,造林11万亩。造林5万亩的白春兰说:“我没有仔细算过帐,但栽活一亩树至少需要50元。” 3名治沙大户均得到了党和政府给予的一系列荣誉,他们的辛劳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赞誉。 治沙20年欠债20年 因为1998年前后林地被划为生态林,3名治沙劳模栽的树成材之后,并没有实现最初的设想:砍伐收益——按照国家林业政策,他们造的林地不能砍伐,3名治沙大户都成为欠债大户,近几年治沙变得举步维艰。 白春兰说:“最初我与丈夫合计,只要把杨树栽活,成材之后一棵能卖3元钱的话,就算是发大财了。”1997年丈夫去世后,白春兰仍带着儿子坚持造林,但拥有6万多株成年杨树的她,如今欠下的各项外债加起来60多万元,加上利息,白春兰的债务越来越大。 “治沙治了20年,欠债也欠了20年,我现在是陕北最大的欠债户。”石光银告诉记者,在国家林业局的帮助下,2002年底他从农行贷了1000万元,还了以前的300多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可是后来,一年利息70多万元,要分季度还,真是发愁哇! 不能都靠“特事特办” 近些年,3名治沙劳模分别都得到了各级政府,特别是林业部门的大力帮助。多年来,自治区以及盐池县各级政府都从不同渠道筹集资金,为白春兰投入无偿扶持资金26万元。牛玉琴计划把自己所在的金鸡沙村通往东坑镇的12公里沙土路改造成柏油路,总投资需要500多万元,经过极力争取,省、市、县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给她协调来的无偿资助已达220万元。 石光银2003年的4万亩新栽林地被列入荒山造林面积,可得到补助200万元。国家林业局负责人最近到石光银的治沙公司考察,随后决定用今年的项目补偿石光银以前造的林子,荒山造林10万亩(每亩补助50元)、三北防护林4万亩(每亩补助100元),共计900万元。如果这笔补偿能领到,石光银的1000万元贷款就可以还清了。 对于政府给予的关心和帮助,3名治沙劳模无不心怀感激,但他们认为,这些帮助均带有“特事特办”的痕迹,并没有真正解决个体造林的机制问题。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治沙大户经过几年发展,都不同程度地陷入生态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不佳的“怪圈”。 一些基层干部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治沙造林大户治了沙、种了树,就应让他们得到一些经济补偿。靠“特事特办”只能解决一两个典型户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了保证造林个体的“生态存折”不被透支,保证农民的积极性不受挫,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帮助这些承包户走出困境。 陈钢姜雪城朱国亮(新华社专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