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诚信危机“黄牌”指向上市公司四大“恶行”(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1日09:06 新华网 | |||||||||||
今年六七月间证监会立案调查和证交所公开谴责的次数高达26次 统计显示,在今年六七月间的44个交易日中,沪深两地上市公司中受证监会立案调查和证交所公开谴责的次数高达26次,平均每两天就有一家上市公司收到监管层出示的“黄牌”。而在2003年一年中,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只总共发布过14次公开谴责公告。剔除同时受调查和谴责的因素,共有24家上市公司榜上有名。 仅在今年7月份,就先后有江苏琼花、托普软件、伊利股份、深大通等四家上市公司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创今年单月立案数量之最。而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公司江苏琼花更是在上市后不到20天,便因信息披露违规而遭谴责,创下两市上市公司遭公开谴责的最快纪录。在只有“黄牌”没有“红牌”的中国股市,上市公司开始陷入诚信危机。 “黄牌”指向上市公司四大“恶行” 受到监管层警告的上市公司大多未对其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披露,这些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反映了这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和对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漠视。 “恶行一”:因为对外借款、贷款、质押担保等问题没有及时对外披露信息而被公开谴责。仅今年六七月间涉及违规对外担保的公司就有12家之多,占所有遭受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的一半。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普遍,风险较大已经成为我国股市的一大隐患。沪市上市公司在2002年度共有313家公司对外提供了2700多笔担保,累计担保金额为75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的担保额为2.17亿元。不少上市公司因担保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其经营业绩,甚至股权被法院冻结、拍卖或清算。 “恶行二”:因为公司与关联企业特别是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没有及时披露而遭受谴责。 如6月17日遭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哈慈股份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哈慈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度累计占用公司资金5.8亿元,年末仍有1.02亿元的余额未归还;公司关联方哈尔滨天业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2003年度累计占用公司资金2.5亿元。上述关联交易在2003年度的发生额达8.3亿元,占哈磁股份2002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110.9%。对此重大事项,公司既没有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也没有履行临时公告的信息披露义务。 “恶行三”:上市公司因为没有及时披露业绩报告或业绩预告前后出现严重偏差而受到谴责。作为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出尔反尔,极大地影响了公司的公信力。 大连北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在今年年初唱了这样一出“一波三折”的“好戏”。2004年1月6日,大连北大科技刊登公告称,经对公司2003年财务数据初步估算,预计公司2003年度可能扭亏为盈;之后,公司又于2004年4月7日刊登公告称,公司2003年度的累计净利润将为亏损。在2004年1月7日至4月6日期间,公司却未披露任何与业绩有关的信息。公司于4月22日遭到监管层公开谴责。 除了瞒报误报之外,一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避重就轻,将越来越多的笔墨倾注于非重要事项,而对关键的问题缺乏详细的描述,甚至断章取义,报喜不报忧。少数公司在大众传媒中以新闻的形式向外传播了重要信息,有的甚至是关于公司经营业绩根本逆转的重大信息,既误导了投资者的行为,也扰乱了证券市场秩序。 “恶行四”:因为对外投资或者重大合同没有及时披露而被交易所谴责,而这些“暗箱操作”的背后往往可以看到大股东的“黑手”。 未被披露的信息中有许多是上市公司进行的并购重组,这些交易的效果不佳,虚假行为却时有发生。相当一部分上市 公司通过大股东或者其他关联方进行并购重组,人为操纵因素很强,短期的功利性难以为上市公司创造持久的盈利机会。还有一些大股东甚至通过溢价将手中资产转卖给上市公司,直接套取上市公司的巨额资金。在年报业绩亏损的上市公司中,几乎都存在被大股东及其关联公司占用巨额资金的现象,大股东占用资金的极端例子是托普软件。2003年10月至2004年4月间,托普软件向关联方提供资金共计13.96亿元,占其2002年年末审计净资产的100.56%,换句话说,整个公司都被“掏空了”。 违规成本过低,公开谴责力度不够 “上市公司应当根据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的规定,认真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董事应当履行诚信勤勉义务,监事应当履行监督职责;董事会全体成员应当保证重大信息的及时披露,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就其保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是每一份公开谴责中必有的一段话,但却似乎没有得到上市公司太大的尊重。 以在7月27日遭深交所公开谴责的岳阳恒立为例,此公司曾经于2003年3月、7月和今年1月三次因信息披露违规而受到深交所内部批评,但是公司却仍然“未能吸取教训、引以为戒、积极整改,仍继续发生信息披露违规行为,情节恶劣”。 投资者和媒体普遍认为,违规成本过低,公开谴责力度不够,是造成上市公司违规“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今年2月至4月,媒体不断出现有关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被中信泰富收购的信息,且公司股票交易出现异常。但是公司对相关传闻采取消极态度,直至4月6日,大冶特钢才模棱两可地发布公告称与中信泰富已达成收购的框架性协议。 大冶特钢收购风波对市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04年2月至4月期间,公司股价从2月中旬5元至6元起步迅速达到10元以上。在大冶特钢一再否认被收购之后,股价又从最高10.50元一路下滑,至4月27日收盘价6.70元,跌去近4成。其间,大冶特钢股票临时停牌两次共四个交易日,给投资者造成严重损失。 事实上,不及时披露应当公布的重大信息,通过打“时间差”来赚取巨额利润已经成为一些资质不佳的上市公司的通行做法。目前对违规公司处罚金额最高的是英力特和ST大菲,罚款金额均为60万元,而对高管人员处罚金额力度最大的是啤酒花董事长艾沙由夫和原民族化工董事长石进儒,分别罚款30万元。相对于违规可能带来的数以亿元计的收益,单纯道义上的谴责、警告、终身禁入或有限金额的罚款,显然不足以起到应有的惩戒作用。 “黄牌”已是证券交易所最严厉的处分之一 《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十二章规定,上证所按照情节轻重,对违规的上市公司、董事、监事、上市推荐人进行处分,处分方式包括责令改正、内部通报批评、在指定报刊和网站上公开谴责。另外,对违规的上市公司可要求有关负责人支付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惩罚性违约金,对违规的董事、监事可公开认定其不适合担任相应职务,对违规的上市推荐人可取消其资格等。公开谴责已经是证券交易所能对违规上市公司作出的最严厉的处分之一。 有证券专家认为,要提高“公开谴责”和“立案调查”的实际作用,就必须通过限制上市公司增发、配股等再融资能力来提高其违规成本。同时,还要加强中介机构的责任,让保荐人对上市公司的违规也承担相应责任。此外,还可以把责任落实到人,让被谴责的上市公司高管遭受物质和道义上的双重惩罚。另有评论则指出,中国集体诉讼制度迟迟难以建立,使广大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很难发挥出来。引进小股东民事赔偿制度并配以相应的实施途径,是成熟证券市场公认的增加违规成本、减少监管成本的良策。 种种现象表明,我国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进行规范,尤其是公司董事会———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它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需要规范,其成员素质有待提高。只有将提高“公开谴责”的惩戒力度与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黄牌”满天飞,却落不到实处的现状。(来源: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