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五集文献电视片 邓小平与上海(附照片)(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07:39 东方网-文汇报
  从早年到晚年,从黄浦江畔登船赴法国勤工俭学到率军南下,将胜利的旗帜插遍浦江两岸;从新中国的早期建设到金山、宝钢的崛起;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再到“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邓小平与上海这座东方明珠之城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而这座城市的命运也跟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兴衰那么紧密地休戚与共……

  一、一大会址

  【2004年7月1日,中共一大会址

  【蜡像群塑: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上海——中国革命的红色起点。

  八十三年前,十三个胸怀伟大抱负的中国人,踏着“五·四”运动催生的先进文化潮流,秘密集聚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一场最终改变了20世纪中国命运的红色革命就从这里开始,由此上演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一幕。

  2004年7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三周年的喜庆日子里,《邓小平生平图片展》又在这里举行。这栋位于上海兴业路上的普通房子再次成为了上海人民乃至中国人民聚焦的热点。

  二、小平百年纪念活动

  【评弹《怀念小平唱上海》片断

  【拍摄中的故事片《邓小平1928》

  【上海东方绿舟邓小平雕塑

  【上海艺术家设计“实事求是”宝鼎

  【上海设计师为四川广安设计“邓小平故居陈列馆”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型音乐会

  高山仰止,万千思念。邓小平与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有着半个多世纪的不解情缘。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上海人民与全国人民一起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

  让我们在管弦乐的雄浑交响中走回昨天吧。不是所有的岁月都已过去,有的历史会在无法尘封的记载中演奏出启迪后人的千古绝唱。

  三、徐家汇藏书楼

  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建于1847年,至今已有157年的历史,它藏有34万册珍贵的旧外文书刊。2004年春天,我们来到这里,从一排排的书架中找出了1920年9月11日的《申报》、《新闻报》和《民国日报》,从中查证邓小平和当时的四川赴法留学生离沪出洋的日期,那时邓小平的名字叫邓希贤……

  四、小平出川

  1920年9月6日,年仅16岁的邓希贤和82名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的川东子弟,沿着出川的水道乘船第一次来到上海。走出“壶中天地”,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十里洋场。从当年拍摄留下的影片资料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这个“华洋杂处”的东方都市,在那些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西方殖民者眼里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邓希贤一行在上海短暂逗留以后,踏上了留学异国追求救国之路的茫茫航程。

  在查找中我们发现,《申报》和《民国日报》都说“四川赴法学生于今日放洋”,而《新闻报》却说是“昨日”。

  五、气象台

  为了确证邓希贤等人到底是哪一天走的,我们又在毗邻徐家汇藏书楼的气象台里查阅了当年的气象资料。因为,据后来邓小平回忆,他走的那天,风高浪急,“大雨如注”。

  姚志展(上海中心气象台台长):据我们记载,1920年9月10号的雨量7.0毫米,也就是小雨。11号下的是15.2(毫米),是中雨。整个当年,也就是1920年的(9月)上旬,基本上前几天都是下的些小雨,只有11号下的是中雨,应该相对来说比较大一点。这个记录都是比较可靠的。

  六、《大陆报》

  这是1920年9月11日《大陆报》上所登的船讯,邓希贤乘坐的“盎特莱蓬”号的确原计划在10日离开上海,由于这艘船晚到了一天,故延期到11日离开上海。

  七、“盎特莱蓬”

  这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当年印有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照片的明信片。

  看着这些在烟雨茫茫中穿行在黄浦江上的轮船,我们似乎又看到了84年前渐行渐远的“盎特莱蓬”号邮轮。

  八、柏德里

  1927年,邓希贤重新回到国内,又辗转西安、武汉,第二次来到上海,这时的他已经是一个职业革命家了。他的名字也随之改成为邓小平。第二年,他出任中央秘书长,主持中央政治局秘书处的工作。

  这是位于石门一路的柏德里,当年中央政治局秘书处的机关办公地曾设在这里,邓小平和周恩来一起就在这里办公。

  当时党中央的要求是“以绝对秘密为原则”,“负责干部职业化”,所以,时任中央秘书长的邓小平整天头戴礼帽,身穿长袍,看上去很有钱,而且还真开着杂货铺。

  张纪恩(原中共中央机关工作人员):我们一个中央机关在浙江路清河坊,开始的时候这个房子就是邓小平经营的,他弄的。下面是一个杂货铺,卖香烟、肥皂、弹丸等。

  九、杂货铺旧址

  邓小平当年经营杂货铺的地方,今天仍然是一个杂货铺。

  在经营这个杂货铺的那段时间里,每天上午9时,邓小平总跟任弼时和李维汉在楼上碰头,处理日常事务,时任中共江苏省委留守负责人的李富春有时也来参加。后来,邓小平将这个楼下的杂货铺交给张纪恩经营,自己又另外租房当了古董店的老板。

  十、中央机关旧址

  清河坊附近的云南路上还有另一个中央机关所在地,它的前面是名噪一时的天蟾舞台。然而,昔日楼下的“生黎医院”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楼上也早已不是专营土布土纱的“福兴字号”了,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已经不知换了多少代……

  今天,住在这里的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当年中央常委们在此开会的情景,他们不会知道,邓小平经常坐在屋里的一张小桌子边上做会议记录的情况,他们当然也无从知晓。然而一种历史的偶然,就这样把一个上海普通市民的家与一位历史伟人连在了一起。

  那个年代,在白色恐怖下,地下工作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党的地下工作者不得不经常地更换住地。

  那时上海空房很多,租房不难,但是真要定为中央机关,还得反复比较、保证安全,特别留意前后弄堂都有出口,要求党的每一个地下工作者都要熟悉自己居住和工作的周围环境,以防敌人突然袭击。所以,直到晚年,邓小平来上海视察,还能冷不丁地说出一些连有的上海人都浑然不知的“老地名”。

  【1991年,邓小平在上海。(同期声)

  倪天增:这是延安路隧道。

  邓榕:延安路过去叫什么名字?解放前?

  倪天增:延安路过去是叫?淮海路是叫霞飞路。

  邓榕:他们都不知道延安路解放前叫什么名字。

  倪天增:淮海路是在这里。

  邓小平:(延安路)是叫福煦路。霞飞路,福煦路。

  朱镕基:用福煦将军的名字取名。

  邓小平:(延安路当时是在)法租界。

  十一、张锡瑗

  1928年春节过后不久,邓小平在上海结婚了,这一年邓小平24岁。新娘就是邓小平在莫斯科学习时的同学——张锡瑗。

  张锡瑗1907年出生于河北房山良乡,1924年参加革命,第二年入党,被组织上送往莫斯科学习,在那里认识了邓小平。不过,两人真正成为恋人还是因为先后回国,一起在中央秘书处工作。从不期而遇到情投意合,多的不是浪漫,多的更是默契。

  邓小平和张锡瑗的婚礼是在广西路上的聚丰园举行的。时光流逝,那些能够引起人们追忆往事的地方,今天大都已经不存在了。

  结婚那天,周恩来、邓颖超、李维汉和王若飞等人都来参加了他们的婚礼。

  十二、小沙渡路遵义里

  邓小平和张锡瑗的家,就安置在今天的西康路24弄11号,那时叫小沙渡路遵义里。

  周恩来夫妇与他们同住在这幢房子里,邓小平、张锡瑗住在楼下,周恩来、邓颖超住在楼上。

  邓小平与张锡瑗的婚礼,中央有位主要领导未能参加,他就是正好前往湖南、湖北巡视工作的罗亦农。

  十三、戈登路望志里(上海江宁路673弄)

  1928年4月中旬,时任中共中央组织局主任兼组织部长的罗亦农回到上海,4月15日上午,罗亦农就像往常一样,去戈登路望志里会见来中央汇报工作的外地同志。罗亦农进屋不久,就被英租界巡捕房的捕探们逮捕了。

  许多年后,邓小平回忆,当天去罗亦农那里接头的还有他。不料邓小平谈完话出来,刚出后门,巡捕就从前门进去了,前后相差不到一分钟。邓小平说:“那个时候很危险啊,半分钟都差不得。我们在上海做秘密工作,是吊起脑袋干革命”。

  十四、一九二九年

  1929年夏,邓小平受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派遣,化名邓斌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经香港、越南前往广西,组织发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根据地。

  这一年的年底,邓小平绕道越南、香港,回上海汇报工作。

  十五、中央档案馆

  我们在中央档案馆的库房中找到了中央军委1930年3月15日出版的《军事通讯》第二期。据文献记载,当时坚持“左”倾错误的领导并未接受邓小平的正确主张。

  十六、江湾公墓旧址

  在那个特别寒冷的隆冬,张锡瑗去世了。

  邓小平很想亲手掩埋他的妻子,但是他不能。他还得赶回广西前线,他只有在途经香港的时候将此事托付给中共地下党员李强。数月后,李强回到上海,将张锡瑗的灵柩安葬在了江湾淞沪路旁的原上海公墓。

  十七、《七军工作报告》

  1931年2月,根据七军前委会的决定,邓小平又回到了上海汇报和请示工作,住进了老惠中旅馆的一个小房间,潜心写出了《七军工作报告》。

  《七军工作报告》长达一万六千七百多字,全面总结了广西斗争。邓小平指出:“如果不注意用正确路线来发动群众,群众的情绪是不能保持下去且易走上失败情绪去的。”

  就在这时,弟弟邓垦找到了他。

  十八、北京景山后街——邓小平家

  我们下面看到的这段影像资料,是1992年邓垦来到北京看望邓小平时,家人们自己拍摄的,它珍贵地记录下了两位老人在北京家中回忆1931年邓垦到上海寻找哥哥的那段往事。

  【1992年,邓小平与邓垦等人在北京家中谈1931年在上海见面时的实况。(同期声)

  卓琳:你到法国的时候,他还记得你,他那时候还很小。

  邓小平妹妹:你到法国的时候,二哥还很小,他还记得。

  邓小平:我到重庆的时候,你那时候七岁。

  邓垦:你离开家的时候我七岁,正式走(去法国)的时候我9岁了。

  邓小平:就有点印象。

  邓榕:二叔,你长得越来越像爸爸。二叔越来越像你,你们两个越来越像。原来年轻的时候不像,现在越长两个人越像。

  邓朴方:后来二叔你什么时候,十几年后又见到老爷子了?

  邓垦:大概已经隔了十三年了。

  邓榕:那时候你是够可以的?那时候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自己夫人又去世,孩子又死了,那时候你很惨啊,很可怜啊。

  邓小平:真正见面是(19)31年。

  邓垦:(19)31年,大概是5月份。

  邓小平:在旅馆。

  邓垦:你不是到我住的那个房子去找我,我登报找的你。那个时候很荒唐。

  卓琳:他登报找你。

  十九、普庆里

  根据两位老人的回忆,我们在1931年5月2日的《时事新报》上找到了那则寻人启事,果真两行字,让哥哥见报速到萨坡赛路和辣斐德路口的普庆里见他。

  邓垦(邓小平胞弟):没隔多久,小平同志从广西回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他的朋友就告诉他,你有一个弟弟登报找你,不知道是真是假。因为那个时候国民党特务用这种方法来抓人,很多的,不知道是不是国民党的阴谋,搞不清。他回来以后,商量一阵之后,就分析,分析我们家里情况,分析我的年龄,估计有可能是我自己。地下党有一套了解情况的方法,就派了一些人,化了装,去打听,去问。经过几番打听之后,确定了是我,后来他自己就来了。

  这个叫普庆里的地方,坐落在今天上海的淡水路与复兴中路中间,也就是报上所说的萨坡赛路和辣斐德路的中间。那时邓垦等人就是在这栋石库门房子里租了一个亭子间。

  邓垦:那个时候,上海很普通的知识分子,一般市民,都喜欢穿个长袍,布的,戴个礼帽,穿着皮鞋,穿着西装裤子,那种装束很多,他也就是那么一个装束。他敲了门之后就问:有没有个邓先修?我马上就认出来了。他走十多年了,1920年分手到(19)31年,11年。我也从七、八岁,长到19岁、20岁了,他那个时候二十好几岁了,总还有点印象,一看,看来就是我哥哥来了。他没多说话,人很多,他没有多说话,说你跟我一起走,我就跟他一起走。

  兄弟俩的这一次见面是短暂的。1931年6、7月间,27岁的邓小平再次离开上海去江西苏区。他相信他会重新回来的,只是他没想到这一去就是18年,更没有想到最后解放这座城市的会是他参加指挥的部队。

  二十、西柏坡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邓小平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毛泽东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召。会后毛泽东召集邓小平、陈毅商讨渡江作战的有关问题时,毛泽东对邓小平说:“就交给你指挥了。”

  渡江战役的总前委就住在安徽省肥东县瑶岗村这个小小的院落里,在这里邓小平亲笔撰写了《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

  1949年4月21日,国共和谈破裂。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率我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京沪杭战役。

  二十一、丹阳戴家花园

  1949年5月,总前委迁到江苏省丹阳的戴家花园,邓小平就住在这间房子里。邓小平和陈毅、刘伯承、粟裕、谭震林等人亲自给南下干部作报告,反复强调:接管上海工作的好坏,将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重大影响。他特别强调要狠抓军纪军风,亲自过问接管计划,坚决落实“入城守则”和“三大公约”,在提出军队“不入民宅”的同时,更加强调保护上海的建筑,外围突破之后,让大炮休息;保护上海的人民,让炸药靠边。

  二十二、解放上海

  1949年5月12日,上海战役打响。

  【纪录片《解放上海》片段

  上海,她正在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解放。

  这是天亮前的一刻钟,也是黑暗年代最后的一刻钟。一个被侵略、被压迫、被侮辱的旧上海,将要随着她黑暗的年代一同死亡。

  1949年5月23日夜,我军发起总攻,27军率先攻入市区,全部解放了苏州河以南地区。

  1949年5月26日凌晨,胜利的红旗终于在黄浦江畔高高升起。也就在这一天,邓小平率总前委、华东局机关及大批接管干部,乘火车抵达上海,来到圣约翰大学——今天的华东政法学院交谊室与陈毅以及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主要领导汇合。

  二十三、上海瑞金宾馆——原三井花园

  三井花园坐落在上海瑞金二路原金神父路上,原本是国民党三青团上海分团部,又名“励志社”。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迁入三井花园办公,华东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和新中国的第一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家就搬到了上海,两家人就合住在这里。

  邓小平一家和陈毅一家在三井花园里住了一个月后,又搬入了这个坐落在湖南路上的院落,合住了三个月。

  陈昊苏(陈毅的长子):我们两家的关系特别的密切。小平同志当时和我们家都住在一起,住在湖南路一个公馆式的建筑里面。我们两家人还在一起留下过合影,就是他们两位,这就是陈和邓在一起的合影,那时候他们都还很年轻。

  大战以后的邓小平显得很疲惫,他实在是太累了。

  邓林(邓小平的长女):解放上海以后,我爸爸大病了一场。因为淮海战役,又渡长江,然后再解放上海,一连轴的打仗,身体上消耗非常大。而且在打仗的时候,就是在参谋部盯着电话、战报啊……所以整个大概消耗太多,等到上海一解放,一进了上海,一下子大病一场。

  在上海期间,邓小平和卓琳一起找到了张锡瑗墓地,发现张锡瑗的遗骸已经被水淹没,于是亲手将她的遗骸取出,放在一个瓷罐中,存放在了他们在上海居住的三井花园的楼下。

  二十四、往事重提

  1990年,86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时又一次提起了往事……

  王力平(原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

  有一天早晨,我刚从西郊宾馆回到办公室,小平同志在散步,葛飞,原来我们的招待处长打个电话给我,说小平同志问:“张锡瑗的骨灰还在不在?”如果在,处理了没有?如果还没有处理,还是放在一个缸里面,他就带回北京放在八宝山。我就跟葛飞同志讲:“你马上向小平同志报告,张锡瑗烈士的骨灰(放)在龙华,有个碑,还有个照片,已经都安放好了。”然后当天下午,我就请警卫处几个同志去拍了录像、拍了照片。当时是老龙华,不是现在这个(烈士陵园)。当天晚上,就在家里放给小平同志看,邓楠故意调节气氛,说:“人真这么漂亮?”小平同志说:“比这个照片还要漂亮。”后来,过了几天,王瑞林(邓小平秘书)找我说到张锡瑗的墓去看一看,我说好。结果当时我一看,毛毛抱着一把鲜花出来了,我们就一块儿到了张锡瑗的墓前。毛毛跪在墓前献了花。

  二十五、龙华烈士陵园

  上海龙华烈士陵园坐落在原上海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和革命烈士就义处的旧址上,邓小平为陵园题写了园名。今天,张锡瑗和许多革命烈士长眠在这片苍松翠柏之中。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面对他们都不能不产生怀想;他们使生者自谨,须臾不敢愧对地下的眼睛;他们使生者奋勇,慷慨担当起共同的誓言……

  二十六、一九五二年

  【1952年时的邓小平

  【上海云南中路逸夫舞台,原天蟾舞台

  这是48岁时的邓小平。1952年底,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的邓小平调中央工作后第一次回到上海。故地重游,他特地抽出时间找到了那个位于云南路上的中央机关旧址。

  二十七、上海第三钢铁厂

  七年之后,1959年的2月,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邓小平,第一次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视察上海。他深入基层专程来到上海第三钢铁厂向干部群众了解情况。

  陈大同(原上钢三厂厂长):

  有小平同志,还有彭真同志、李富春同志。他们一起乘着汽艇,就从黄浦江这边过来,就在这边上来。这里路还很泥泞,还比较湿。他们上来以后,我们都准备了很多长统套鞋,他们一个个把套鞋穿起来以后就往厂区去了。

  当时的上钢三厂主要生产异型钢材,由于生产工艺落后,经济效益不高。

  陈大同:

  我们陪着小平同志就从这边过来,那边原来就是老转炉,然后就到这个轧一车间,他就顺着这样的一条路进去。他特别关心的,就是对于工人的一些技术革新。同好几个老工人一起交流,小平同志鼓励他们,还要继续搞技术革新。他就告诉我们,要很好总结这些经验,依靠工人要同工程师结合起来,这样的话,多改进,改进设备,改进工艺,改进操作,提高产品的质量。

  邓小平当时一再强调产品质量,强调工人一定要同工程师相结合,邓小平提出的这个要求在那个年代里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二十八、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

  1959年4月2日至5日,中国共产党八届七中全会在这里召开。邓小平在这次会议上代表中央就经济工作等问题作了说明。

  拿着毛泽东在前一天午夜时亲自批了“很好”的说明要点,邓小平作了重点发言。

  邓小平认为:“经过了第一季度的实践,看来我们原来规定的某些生产指标大了一点,基建项目多了一点,如果不实事求是地加以变动,势必在原材料和设备不能如量、如质、如期保证的情况下,使本来不多的原材料更加分散使用,结果引起连锁反应,各方面都完成得不好,重点不能得到保证,一般也不能不受影响。”

  邓小平还强调指出:“我们都想多搞一点,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热情是可宝贵的,但是,如果我们过分夸大人的能动性,制定一个人们难于实现的计划,那我们也会犯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样不利于事业的发展。”

  二十九、一九六六年

  正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在包括邓小平在内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国民经济很快出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然而,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又把方兴未艾的神州大地推入了十年动乱,邓小平也受到冲击,一度停止了工作。直到六年之后的1973年4月,才在毛泽东的提议下复出,协助重病中的周恩来分管经济。

  两个月后,邓小平启程前往上海。

  这是1994年,邓小平与家人们第七次在上海过春节时的留影。这一年他已近90高龄。此时,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正在全国出版发行。

  这是我们现在所能找到的邓小平最早的照片。1920年,16岁的邓小平从四川广安来到上海,从这里启程前往法国勤工俭学。

  这是我们目前所能找到的当年印有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照片的明信片。

  邓小平第一任妻子张锡瑗

  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邓小平的发言稿,毛泽东亲自批了“很好”。

  1959年4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代表中央就经济工作等问题作了说明。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推荐】【 小字】【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