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专题 > 正文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背后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2日18:43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记者李宣良)在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记者采访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摄制组的编导和有关人员,了解到这部曾引起巨大轰动的纪录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小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和儿童般的羞涩

每月免费发450条短信 通用网址,E通天下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七夕钻石男女靓丽比拼

  1997年2月19日,北京301医院。世纪伟人邓小平在这里溘然长逝。几盘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录像带,静静地摆放在床边茶几上。

  “小平同志一集不落地看完了12集的纪录片《邓小平》。”担负邓小平护理任务的301医院高级护士黄琳说。

  1997年1月1日,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躺在病床上的邓小平每天都按时收看。当看到电视画面上的远景时,眼神不好的他就露出焦急的神情;当看到近景的人物时,他总要问黄琳:“那个是谁?”黄琳告诉他:“那就是您。”小平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和儿童般的羞涩……

  为健在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拍摄纪录片,尚无先例

  “能让小平在有生之年看到我们为他拍的纪录片,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作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总编导,刘效礼提起11年前他主持拍摄这部纪录片的过程时,依然激情难抑。

  那是在1993年12月13日,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毛泽东》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黄金时间播出。与此同时,以《毛泽东》摄制组原班人马组建的《邓小平》摄制组宣告成立。

  尽管在此之前,刘效礼主持拍摄过《让历史告诉未来》《望长城》和《毛泽东》,但对于能否拍好《邓小平》,他心里没底。

  “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为健在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在中国的电视史上还没有先例。”刘效礼说。

  然而,以刘效礼为首的摄制组,用电视这支“笔”记录历史、书写历史的冲动无法抑制。

  拍摄当代中国最伟大的人——这是一种历史的自觉,也是发自对伟人深深的敬仰。

  兵分两路,摄制组开始了历时3年、行程数十万公里、采访近千名历史见证者的求索之路。

  雷诺公司的汽车钥匙直接送到了摄制组

  编导徐海婴带领一支小分队,飞赴法国,去追寻邓小平留在法兰西大地上的足迹。

  “当我们抵达巴黎戴高乐机场,刚走下飞机的时候,一辆崭新的‘雷诺’牌轿车就等在那里了,雷诺公司的工作人员直接将车钥匙交到了我的手里。”徐海婴说,“出于对中国世纪伟人的敬仰,雷诺公司为我们的采访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

  雷诺汽车厂是邓小平上个世纪20年代初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工作的地方,他曾经是这个工厂的一名钳工。

  在邓小平当年就读的巴耶中学,《邓小平》摄制组的人员现场回答了法国学生对于中国、对于伟人的关切——

  问:邓小平现在在干什么?

  答:他现在是中国的一名普通公民。

  为了每一帧画面,为了每一句台词

  为了对历史负责,细节和总体的真实同样重要。

  邓小平唯一一张小时候在家乡的照片,背景是一条小街。徐海婴来到广安,趴在地上一尺一尺地丈量了街道,所以在电视剧中才有了这样一句解说词——“这条小街宽顶多5米,长不过一华里,是过去广安县城里的主要街道。”

  邓小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南工作期间,曾写了一篇名为《开国一年在西南》的文章,刊登在当时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上。为了两秒钟的电视画面,徐海婴花了整整3天的时间,翻遍了重庆巴县所能找到的上千份《新华日报》,让这张1950年10月1日出版的报纸,以历史的原貌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

  摄制组最初的设想,是希望能够在1994年8月22日邓小平90岁寿辰时,将纪录片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他老人家。结果由于需要拍摄太多的第一手原始材料,耗时太多,未能如愿。

  然而,就是这一天,在太行山深处,摄制组却拍摄到了邓小平的老房东在自己家里为小平过生日的动人场景——几十年过去了,老人仍清楚地记得小平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中午都要将第一碗饭盛出来给小平留着。

  观看纪录片成为寄托对伟人哀思的重要方式

  1997年1月1日,12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在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便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全国各地电视台相继播出《邓小平》,海内外媒体纷纷在显著位置和黄金时段刊登报道《邓小平》播出的消息和评论。在1997年多个不同版本的“中国大事记”上,记载的第一件事都是——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开播。

  而这时,这部纪录片的主角邓小平已经病重,住进了301医院。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对摄制组工作人员说:“许多细节我们子女都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挖掘出来的?”她要去了20多套录像带,送给邓小平医疗组的工作人员。

  2月19日,噩耗传来,一代伟人与世长辞。

  观看《邓小平》成了亿万人民寄托哀思的重要方式。“中央电视台那时还没有数字化播出设备,两套录像带轮着播,播得带子都发烫了。”刘效礼回忆说,每天上班时经过中央电视台的西门,他都会看到地上有一大堆《邓小平》录像带的包装盒——人们在买走录像带之后,就扔下包装盒急着回去观看了。

  观众人数之多,播出效果之好,在中国电视史上前所未有,纪录片《邓小平》因此获得1997年中国电视“金鹰奖”得主,成为中央档案馆永久收藏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记载的邓小平的光辉形象,已经永远地留在了海内外亿万观众的心目中。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评论】【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新浪会员代号:   密码: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